• 90阅读
  • 0回复

向农民求教 科教片《甘薯顿水顿火高温育苗》拍摄前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4-07
第2版()
专栏:

向农民求教
科教片《甘薯顿水顿火高温育苗》拍摄前后
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郭奕耀
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等广大农村,栽种甘薯的面积很大。甘薯秧苗大都是采用温床育苗。但是,各地区的育苗方法各不相同,就以炕床育苗来说,有些地方是用土炕,有些地方是用回龙炕。土炕造价低,回龙炕造价较高。在管理技术上,有的是顿水顿火高温育苗,有的是零水零火恒温育苗。因为方法不同,投资就有很大差别,而且甘薯的出苗率、成活率和病苗率也有很大悬殊。不仅如此,有些地方不会培育秧苗,长期靠外省支援,这样既花了很多运费,还使秧苗受到很大损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九六四年我们拍摄了科学教育片《甘薯顿水顿火高温育苗》。这部影片介绍的是河北省卢龙县木井公社的甘薯育苗方法。它的特点是省工省料,甘薯出苗多,秧壮,并且秧苗没有黑斑病。
如何把这一经验形象地传达给农民?在我刚开始接触剧本的时候,有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为甘薯育秧是个什么样子,我根本没有见过,脑子里是空的。但是,时间很紧迫,一些季节性的镜头马上就得动手。怎么办呢?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要搞好任何一项工作,首先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向群众学习,并且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我们就是抱着这样的态度,于去年五月一日清晨到达木井公社的,然后又到了阺百各庄生产大队。
我们到这个大队的时候,他们的甘薯育秧工作已经开始一个多月了。他们的炕床早已全部搭好,而且秧芽已经露出土面。这就是说,影片里要介绍的第一部分已经过去,只能留待以后再设法解决,要紧的是抢拍眼前的镜头。这时,我们一边了解现场,征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一边抢拍,一边写分镜头剧本,几件事情齐头并进。
在同群众接触当中,我们了解到他们的薯秧不但支援了邻县,还支援了西北、东北等地。这一事实本身对我们就是一个很大的教育,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农民对这项新技术的迫切需要。我们拍好这部影片,使广大农民把这项技术学到手,就是“雪里送炭”,就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因此,我们既要抓紧时间尽快地拍,还要作到科学内容准确。在表现方法上一定要细致,章节清晰、顺畅,来龙去脉一目了然;在技术、技巧上力求使农民看懂、听懂。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经常向当地技术人员和农民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从影片的内容到解说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名称,以至拍摄方法,都请他们出点子,帮助我们解决了拍摄上的一些难题。如影片里看苗浇水问题,剧本写的是叶子萎蔫以后才浇水。可是,在每次浇水以前,我们都没有发现叶子萎蔫现象,这就引起我们的怀疑。后来,向农民请教,才知道原来剧本写的是错误的。他们说,如果等到叶子萎蔫才浇水已经太晚,秧苗就难以挽回了。在水火正常的情况下,由于高温透水,秧苗每天都有新尖冒出来,如果不冒新尖,就要浇水了,再晚浇水会影响秧苗的生长。农民在劳动实践中得到的宝贵经验,不但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方法,也有了生动、鲜明的电影形象。
误了季节的那部分镜头怎么补拍呢?大队干部也给我们许多帮助,他们不仅给留下了种薯,还给重新搭了炕床。这一部分包括打炕、种薯上炕等五十多个镜头,而这些镜头又不能一次拍下,需要边做边拍。他们几乎用了两天功夫,帮助我们拍摄了所需要的镜头。
影片完成以后,为了提高影片的质量,厂里组织了一部分同志到农村征求群众的意见时,也把这部影片带去了。在试映中,农民对这部影片介绍的甘薯育苗方法表示欢迎,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农民提出的这些意见,有的在创作过程中也考虑过,那么,为啥没有把这些意见在影片里反映出来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不了解群众的需要。我们接受了这些意见,对影片进行了补充和修改。例如施肥,就是根据农民的意见补拍的。补拍施肥的镜头是有很大困难的,因为当时没有甘薯秧苗了。如果等到今年秧苗长出来再补拍,这部影片就要推迟一年才能在生产上起作用。为满足群众的迫切需要,我们采用了照片和化肥两次爆光的拍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做,虽然在效果上没有真的秧苗搞的好,然而是可信的,一样能说明问题。
据了解,这部影片在北方农村各地放映后,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有些地方已经采取电影所介绍的方法育秧,直接对农业生产发生良好的作用。这部影片的拍摄前后,使我深刻地体会到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只有听党的话,深入地了解群众的需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当群众的学生,才能拍出群众需要的和喜闻乐见的科教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