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心红手巧 增产节约——简评科教片《巧用边角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4-07
第6版()
专栏:

心红手巧 增产节约
——简评科教片《巧用边角料》
李一木
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巧用边角料》科教片,是在上海市工业、商业领导部门的帮助下,到四十多个大小工厂、手工业行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工作以后拍成的。摄制人员在向工人群众学习和了解的过程中,了解到广大工人在生产中,千方百计为了节约一厘钱、一小块布、一寸铁料而精打细算。如影片所表现的,上海有两个玩具厂,利用边角布料做玩具娃娃服装,每月就节约两万七千多米花布。有的食品工厂,充分利用冲制罐头盒剩下的铁皮边角料,大一些的就用来制造奶粉瓶等的盖子,小一些的就拿去制造风镜框包边,再小一些的余料,就冲制啤酒、汽水瓶盖子。剩下来几乎大拇指般大小的余料,工人们也不浪费掉,有的五金工厂,却利用来冲制鞋眼,仅一个小型五金工厂,每个月生产鞋眼一千二百万只,就可以节约三吨马口铁,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又如上海有个皮革工厂,用整料剪裁三十五双皮鞋面剩下的余料,还可以拼制成五十多双凉鞋面,使产量增加了一倍多,更小些的余料,就用来做手表带、编纽扣,还能拼制成花色皮包,使小碎料派大用场。
但是,原材料不能充分合理利用的现象也还存在,有些小型产品都是用整料做,有的工厂把剩余的边角料,大多作为废品处理,单拿金属材料来说,据估计,上海市一年就有好几百吨余料,是送到钢铁厂再回炉熔炼的。影片针对着这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工人巧用边角料的情节,表现了我国工人群众在增产节约运动中的聪明才智和勤俭节约的精神。
影片上映以后,从沈阳、西安、广州、上海等地许多工人的反应来看,他们称赞《巧用边角料》就是贯穿着“一厘钱”精神的影片,它教育人们下料必须精打细算,分寸必争,要一点一滴地注意节约。有的工人看了影片后,认为科教片与自己的生产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有的工人对照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检讨,提高了当家作主、勤俭节约的思想。上海江南造船厂的一个工人回想自己过去在造船工作时的情形说:“明明这段地方只需要五呎料就可以了,可是在车间下料时,为了保险一点,就多放三吋或半呎,宁可到船上去截短,这样既浪费材料,又浪费时间,现在想想真不应该。”沈阳某橡胶厂木工车间的工人,看了影片后,他们便利用余料锯成斜角对起来做包装箱子,初步计算,一年可以节约好几万元;二车间一个工人过去用好胶布缠锭子,后来改用废胶布缠,一年也可节约五百尺好胶布。再如西宁面粉厂修理组工人,过去把白铁皮边角料都作废品处理,看了电影后,开动脑筋,用边角料做成风管,每月就可以节省几百斤白铁皮。许多观众由于受到影片的启发,在下料时,考虑大小搭配,大小套用,充分利用边角余料,为国家节约开支,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的事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是,我认为影片在表现工人群众利用余料时,如何克服一道道困难,解决一个个难题的可贵精神,还显得不足和有粗糙之感。就以冲制啤酒瓶盖利用余料来说吧,不能印商标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如果把用整料印制商标的情形和工人们在冲模上改革成有商标图案,既解决了利用余料的困难,又节约了一道印制工序的过程,通过对比,告诉给观众,这样岂不是更令人信服和从中得到更深的启发吗?另外,有些工厂的余料,自己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了,而其它的工厂倒很需要,但又不知从哪里去找。当时上海市的工业和商业部门,对解决这个问题,有许多办法,例如举办边角余料展览会,让各个工厂根据需要选择,使各种边角料大都得到了合理的调拨,同时,废品公司也经常有专人负责这项厂与厂之间挂钩的工作。这一点,如果也能在影片中突出而简练地加以表现,我想就能使主题更加突出,内容更加完整。(附图片)
《机械包装》:包糖果用机械了,包针用机械了……现在,装啤酒也实现了机械化。 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摄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