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从不自觉革命到自觉革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4-08
第2版()
专栏:

从不自觉革命到自觉革命
化工部西南化工设计研究院
去年,我们院接受了设计泸州天然气化工厂的任务。这是一个应用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工厂。开始,我们错误地认为,生产上采用了先进技术,工厂的建筑物、公用工程等也应该相适应地采用高标准。于是,发展了大手大脚的错误做法。而且,设计人员对自己的设计方案很欣赏,对建设单位有些贪大求全的要求,明知不对,也抱着“和平共处”的态度。不仅自己不想革命,也不欢迎别人来帮助革命。
根据这种情况,化工部决定把审核工作改到现场进行。在现场重新研究和修改了建厂规划和设计方案。但是,有些人思想不通,虽然到了现场,但是很少到工地去,只是从成都的设计大楼走到工厂的设计小楼,没有走上自觉革命的道路。
正在这个时候,群众性的设计革命运动开始了。大家揭发和批判了以往设计工作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和各种“框框”的影响,亲身参加了劳动,参加了施工,参加了“三结合”的讨论。在实践当中,大家逐步由不自觉变成自觉,革命热情越来越高,决心越来越大。下面就是大家自觉革命以后取得的初步成果。
从因循守旧到大胆创新
化工厂的管道,从来就是在道路旁边和车间之间用管架连通的,这个厂原来的设计就是这样做的。这种做法占地多,投资大,而且影响厂内交通,检修不便。但是,过去设计人员认为“有外管就得有管架,就象要睡觉就得有床一样”,从来没有提出过疑问。上次在现场审核设计时,部里负责同志曾提出是否可以取消管架,在地面铺设?但由于习惯势力的影响,大家思想上没有通,反而认为工厂道路多,沿地铺设,影响交通;如果局部架空,则管道上上下下,象“耍龙灯”一样,投资会更大,问题会更多。就这样不作进一步研究,还是按老框框办事,将这个革命课题放下了。这一次在现场设计革命运动中,一些设计人员破除迷信,研究了工厂地形,认为有可能用管沟的方法来代替管架,既节省管架,又不影响交通。但一些老设计人员却依旧用“从来没有见过”、“一九五八年在北京有些总工程师想革掉管架的命,都没有成功”为理由来反对。但是,大多数同志在党支部的支持下,批判了因循守旧和迷信技术权威的思想,因陋就简地利用洗脸槽作为管沟模型,左比右量,认为管沟方案确实有利无弊。这时,老技术人员感到形势逼人,不革命是不行了,但觉得面子上下不去,就一方面关起门来另做一个低管架方案准备唱对台戏,
另一方面又提出一系列疑难问题:什么管道坡度、排水不便等等,企图否定管沟方案。这些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向工人请教以后,一个个都解决了。就这样,狠狠地冲击了习惯势力,大胆采用了管沟方案,节约了十六万六千元。
从漠不关心到努力支援
设计人员向来对农业生产和工农关系不大关心。因此在设计中往往片面强调工厂布局和局部的经济账,过多占用土地,从不考虑在工厂设计中如何支援农业。这次设计人员在学习贯彻工农联盟和支援农业的方针,感到很有启发。有一次设计人员在参加党委召开的附近公社的贫下中农座谈会上,听说因为建设这个厂而使农民耕地减少到每人仅有八分地,而且当地山高水深,土质贫瘠,缺水缺肥,由于春耕用水没有保障,土地不得不在冬季闲起来,产量较低。他们听了以后,感到心情沉重,回来在设计中千方百计压缩用地,节省了三十五亩地。
初步树立了工农联盟的观点以后,大家又进一步考虑怎样支援农业生产。原来的设计决定将厂内所有含有氮肥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全部排入长江。由于设计人员感情上发生了变化,思想上就出现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不将这种对农业灌溉有利的污水支援公社呢?为什么看到农民兄弟将粪水一担担艰难地挑上山去而无动于中呢?为什么过去只片面地计算工厂建设的经济账,而不算全面的经济账、政治账呢?为什么过去对农业排灌问题认为不是工厂设计人员的责任呢?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这是由于过去缺乏对农民兄弟的阶级感情和政策观点薄弱的结果。于是,决定将原定排往长江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尽可能改为农田灌溉用。并且抽出专人,成立了一个支援农业设计小组。这个小组的同志亲自访问农村,调查灌溉面积,向公社干部、排灌站的同志学习;跟着踏勘了六次现场,用了十二天的时间,完成了设计任务。根据这个设计,可灌溉农田七千亩,据县农水局估计,每亩可增产粮食一百到一百五十斤,每年可增产一百万斤。而这样设计所花的投资大致与原定排入长江的方案相同。
从主观臆断到调查研究
设计人员脱离实际、闭门造车的工作作风,长期以来是习以为常了。遇到数据不全、情况不明时,不是认真调查研究或试验,亲自取得第一手资料,而是用设想臆断的办法来解决。在这次设计革命运动中,大家逐步改变了工作作风,加强了调查研究,进行了必要的科学试验,纠正了不合理的设计。例如,在电站利用工艺车间排水的方案中,由于两个车间的排水余压不同,设计人员设想,为避免一个车间水量发生变化时干扰另一个车间,就在两股水合流之处设置一个稳压塔。这样做确实保险,但需要投资四万元。不用稳压塔行不行呢?从理论上推算,是可以的;但缺乏实践经验,没有把握。这次设计人员用了两个玻璃瓶子,几十米橡皮管,就在楼梯口作起实验来。经过反复试验,证明理论推算是正确的。设计人员胆子就大了,在党组织支持下,稳压塔取消了,四万元节省了。
许多事实教育了设计人员,工作中必须密切联系实际,不仅在设计前,即使在图纸交付施工后,还要不断和现场紧密联系。很多设计人员反映:“以前出了图纸,就觉得任务完成了,一身轻松。现在出了图纸,却觉得任务远没有完成,一身紧张。”自己画的图在施工,自己就忍不住经常往现场跑,生怕不符合实际情况。如总图设计人员经常和推土机手联系,在局部方案变动的情况下,抢救回来了几亩好田。
从思想不通到口服心服
对于设计工作应当走群众路线,用“三结合”的方法定方案,设计人员开始思想上是不大通的。他们认为,和领导结合还可以理解;工人文化水平低,提不出什么意见,和他们有什么可结合的呢?在仪表工段的设计中,因为领导上号召要“三结合”,设计人员不得不将一部分仪表校验装置的白纸图送去请工人提意见。实际上他们早就将图纸全部描好了。心里想:即使工人提了几条意见,也不过是些鸡毛蒜皮的问题,改不改都可以。结果工人提出了四条原则性的意见:一、这种装置不便于操作;二、不能达到原定校验仪表的目的;三、不能灵活运用于各种类型的仪表;四、装置的结构太笨重、太复杂。这时,设计人员才大吃一惊,以后就老老实实的将全部图纸请工人一起讨论,结果工人除提了不少切合实际的意见外,还介绍了很多好经验。如热电偶焊接设备,在设计中准备购买一套完整的装置,可是这种装置在哪里可以买到,连设计人员心中都无数。工人在审核时给设计人员介绍了他们自己创造的一个土办法,可以基本上不花一个钱,就能满足生产要求,而且质量好,装置简单,易于掌握。设计人员这时才真正心服口服,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必须尊重工人的实践经验。自己虽然读了多年的书,号称“大知识分子”,其实对生产缺乏了解,没有真正的知识。
从互相扯皮到通力协作
这个工厂的设计,涉及到的设计单位最多的时候,有十一个。现在在现场还有三个部的四个设计院。在设计人员没有下现场,没有开展设计革命运动以前,经常互相扯皮,工作进度迟缓。
在开展设计革命运动和下现场以后,大家面对着一个现场,一个任务,一个目标,大家共同学习主席的著作,彼此之间就有了共同的语言,不仅技术方案共同讨论,而且设计任务可以并肩完成。一个革命措施出来,原设计要推倒重来,这个时候,不分你我,在人力上、物力上都互相支援,组织突击。这种互相协作的新风气是建立了,这是设计任务能够提前完成、革命方案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在设计方法方面,我院和其他院都相继采用了设计突击队的方式。即:一个单项设计,集中所有专业的设计人员共同讨论方案,同时开展工作,根本废除互提书面条件的做法。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很好。各专业都感到主动,都对任务负责,而不是对条件负责,人的因素得到了充分发挥,既保证了进度,又保证了质量。
在现场做设计,由于和施工单位联系密切,设计人员和工人一起劳动,随时可以商量讨论,因此有利于改革施工图纸的表达方法,使施工图纸能做到既有利于施工,又能简化图纸,减少设计工作量。如合成氨车间压缩厂房的钢操作平台,以往设计要十三张图纸,经和施工单位研究后,只要三张图纸就完全可以满足要求了。又如以往设计,都是按专业出图,这样在施工时要将很多图纸凑起来才能看清全貌。这次打破了原来的框框,将有关的几个专业集中画在一张图上,既便利施工,又节省了设计时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