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紫云英怎样过了五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4-09
第3版()
专栏:

紫云英怎样过了五岭?
本报记者 柳梆 黄绍进
书本和现实
我国的一位农业科学工作者,根据外国生物学权威的学说,在自己的著作中论述冬季绿肥作物紫云英的特性,认为:“紫云英一般冬性较重,以平湖紫云英为例,春化条件为摄氏零度到八度,需三十五天以上。”
我国华南一带冬季的最低温度大体上是:柳州,一月份平均温度为摄氏九点八度;南宁,一月份平均温度为摄氏十三度;广州,一月份平均温度为摄氏十三点七度……
这就是说,根据这位学者的意见,我国华南广大地区都不存在种植紫云英(又叫红花草)的条件。
这是见之于书本上的理论。还有更多在口头流传着的:在广东有人说“红花草不能过岭南”;在广西有人说“红花草不能种在桂南”;甚至在紫云英的老家江西,也有人说“红花草不能到赣南”。如此等等。总之,到处有禁忌。
对于这类“科学定论”,如果不采取科学的态度,而是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就会把人们的思想束缚住,就不能有所作为,有所前进。
还是让我们走向广阔的田野吧!
时间正是三月艳阳天,岭南春浓,田间的景色是多采的。红艳艳的紫云英,淡蓝色的苕子花,金光灿烂的油菜花,雪白一片的茹菜花……这一切把大地织成一幅锦绣。这些花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彩色斑斓以外,还因为它有新的意义。往年,这些种植绿肥作物的土地,大多数是犁冬晒白的冬闲田。但在去冬今春,这些冬闲田就新种植了绿肥作物上千万亩。许多过去被认为紫云英和苕子禁区的地方,现在已是遍地红花了。
书本上的“科学定论”是怎样被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推翻的呢?让我们从一个斑纹来窥视全豹吧!
两种不同的态度
我们介绍的是广西僮族自治区南部的容县。这个县,三十六万人口只有二十八万亩稻田。这些稻田种的是双季稻,每年冬季又有三分之一种植越冬粮食作物,复种指数相当高。因此,肥料严重不足。农业合作化以来,县的领导为了解决用肥问题,曾经想了许多办法,例如发动群众挖泥炭土,筑田头氹等,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畜牧业多积粪肥和发展化学肥料吧,一方面是一时不能完全解决肥料问题,一方面饲料和投资都有限度。那末,出路何在呢?
一九六○年农业部召开南方绿肥会议,容县派人参加,回来后说:看来种植绿肥作物是解决缺肥问题的一条宽广的道路。
正当中共容县县委酝酿要在容县种植紫云英的时候,首先碰到的障碍就是“科学定论”。有人摇头说:“桂南不能种植红花草,早有科学定论”。
中共容县县委书记张达明,极力主张并支持试种绿肥作物。于是这年冬天,容县就历史上第一次种植了六千九百多亩紫云英。
不能轻信某些“科学定论”,但是也不能简单地对待“桂南不能种红花草”的论断。一九六一年春天,全县百分之九十几的绿肥作物果然都生长得不好,连施了许多肥料的县委试验田,也正象人们所说的那样“名声挺大,红花草长得很小”。从江西请来帮助种植绿肥作物的农民技术员林源泉,一时也摸不着“底”,他拔出一些叶片发红长不起来的紫云英株苗,对着根部端详了半天说:“咦,真怪,在江西种的红花草根须上都结有薯(根瘤菌),为什么到广西来就不结薯呢?”
第一次试验没有取得成功,反对种紫云英的人也更多了。他们说:“历史结论联系现时的实际,容县不能种冬季绿肥是无可非议的了。”两个从上级机关派来作调查研究的技术干部也说:“如果桂南能种红花草,解放前早就该有了;如果说旧社会受限制,那末解放已经十几年,也该有人种成功了。”在县委成员中,也有人不赞成再搞试验。县委书记张达明和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丁绍岚,却主张继续搞试验。他们认为干革命就要有一种敢于尝试、经受得起失败的风格。现在重要的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试种面积应当缩小,试种却应当坚持下去。最后,他们还是在县委领导成员中取得一致的意见:继续试种紫云英。
两种不同的方法
既然付出了学费,就要学到知识。
容县县委认真地总结了一九六○年冬种绿肥作物失败的教训:第一、思想上急于求成,贪多贪大。违反一切必须要经过试验,由小到大,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的原则。第二、在技术上钻研不够,还没有过“关”。
他们在自治区农业厅技师朱汝培和江西老农林源泉的帮助下,从一九六○年只占总面积百分之一点二的生长较好的紫云英中,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这些长得青绿秀茂的紫云英,根部大都结有根瘤菌。原来,紫云英和苕子等豆科作物同根瘤菌是共生的。根瘤菌从豆科作物中吸收养分和水分来生活,同时又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供豆科作物生长发育。紫云英和苕子如果没有根瘤菌,即使多施肥也长不好。而紫云英的根瘤菌是单一菌族,其他根瘤菌不能代替。在容县这种新种植的地区,土壤中缺少这种根瘤菌,第一年试种中百分之九十八点八的紫云英长得不好,原因就在这里。
就这样,他们从失败中找到了成功的因素。
一九六一年冬天,他们改变方法,从头做起,缩小种植面积,试种了五百多亩。县委的试验田也从一百五十三亩缩小为两亩半。县委书记、副书记、农业局长和技术人员等,整个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绿肥试验田里,劳动,观察,议论,思索……
为了解决新区土壤缺乏根瘤菌种的问题,开初他们打算用笨办法,把江西老区的泥土运来加到紫云英试验田里;后来得到湖南菌肥厂的援助,买了一百瓶紫云英专用根瘤菌种,进行接菌。
一九六二年春天,百分之七十的绿肥作物长得较好,低的亩产鲜苗二千斤,一般的亩产六七千斤,高的突破万斤大关。
这样,在容县试种紫云英算不算成功了呢?
认为“桂南不能种红花草”的人说:不算!去冬雨水气候特别好,这是“撞彩”,靠老天爷帮忙。
县委也认为:一次成功也许有偶然因素,不应该轻易下结论。重要的是认真总结经验,找出新区种植紫云英的特点和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
通过长期探索,他们终于在长江流域绿肥老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找到一套适合广西条件的种植紫云英和苕子的技术规程。简要地说就是:防止冬旱,接根瘤菌,施用磷肥,防病虫害。
一九六二年冬天,全县种的三千多亩紫云英和苕子都严格执行栽培技术规程。这一个冬春,紫云英在容县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五六十天的干旱,五次霜冻,十几天的寒潮。但是春暖以后,绿苗红花满田垌。这一年,成功面积达到百分之八十三。平均亩产鲜苗四千斤。东光公社一千八百亩水田,一九六二年冬种五百五十八亩绿肥作物,一九六三年有一半稻田用绿肥压青作基肥,全社水稻亩产量由上一年的八百七十一斤上升到一千零九十三斤。县委就组织大家参观评比,社员们说:“绿肥不是草,绿肥是个宝。”从此,红花开在试验田里,红花也开在群众的心窝里。
两种不同的眼光
一九六二年春天,容县第一次试种成功的紫云英和苕子,只有三百多亩。当时县委曾经计划,用十五年时间推广到八万或十万亩。现在,全县已经发展到十六万多亩,占全县水田面积百分之五十七,大大地提前和超额实现了当时的计划。
去冬以来,外省和外县到容县来“看花”的人络绎不绝。这个县还有二百多名绿肥栽培能手被聘请到外省传授经验。“桂南不能种红花草”的议论没有了。在大好形势下,一种新的思想的苗头出现了:有的人对于田间管理采取掉以轻心的态度,认为“反正红花草在容县种下去就能活”。在播种量上,前几年为了自力更生解决缺种困难,曾经提倡过节约用种,从提高栽培技术上获取高产。现在有的社员没有看到大面积种植以后的新情况,认为少用种也能长好,就过分地稀播。至于随着大面积发展后可能带来的新问题,例如品种退化、病虫灾害等,就更少有人去认真探讨。县委认为: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道路上,既不应该停止于前人的“科学定论”,也不应该停止于自己的既有经验。
县委及时向全县干部和社员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反对故步自封,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经验,同时认真学习外地的经验。
于是,容县发展绿肥生产的新里程展开在全县人民面前:
防治病虫害、复壮种子、改进根瘤菌种的研究开始了。
自力更生,土法上马,生产根瘤菌的工厂,正在积极筹建。
从浙江嘉兴绿肥老区请来的技术能手,正在这里传授留种的先进技术。
江西绿肥老区紫云英和油菜混播的成功经验今年将要普遍推广。
紫云英、苕子的综合利用(养猪、养牛、养蜂)也在试验中。
滋养稻禾的红花,开遍全县耕地。滋养思想的红花,也开始栽进干部和社员的心田。这就是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的: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