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牧读学校提高了牧区儿童升学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4-10
第3版()
专栏:

牧读学校提高了牧区儿童升学率
我家住在内蒙古游牧地区。游牧地区的特点之一是,地区辽阔,居住分散,流动性大。拿我们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公社岗更西队来说,在一年当中,必须搬四次家,如果加上走“敖特尔”(远出流动放牧),搬家次数就更多了。搬到新的草场以后,住得也是稀稀落落的,一户一个沙窝,一户一块草滩。在这种环境下,怎么办学校,我们走过弯路。
过去,由于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从牧区实际情况出发,强调集中办学,因此,国家虽然在牧区办了不少学校,并且还补助了不少助学金,但学龄儿童入学率却很低。贫苦牧民意见很大,他们说:“孩子离家太不放心;花钱太多念不起”;还批评有些只读书,不参加劳动的学生:“男的拿不起套马杆,女的不会做针线活,不象个草地上的人。”
一九六四年上半年,党中央提出了推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教育制度的指示。旗党委根据党中央这一指示,提出了在牧区兴办半牧半读小学。这一指示得到劳动牧民的热烈欢迎,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三个牧业公社共办起二十六所牧读小学。这种学校的特点是学生一面读书,一面放牧;教师流动教学。牧民走到哪里,教师跟到哪里,教师按自然营子定点。每到一个点,教师吹起“海螺牛子”(一种传音很远的号角),把学生集中到一家贫苦牧民的蒙古包里上课。教师到下一站去上课,这里的学生就参加劳动,亦牧亦读。牧民亲热地称呼牧读小学是“咱们的学校”。
这种牧读小学办起来以后,牧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迅速上升,其中办学较多的两个公社,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劳动牧民说:“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牧区教育。”
现在,从我家的情况谈谈牧读小学为什么深受牧民的欢迎。我的孩子已经十岁,按说该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可是去年才入学。因为学校离家太远,夏季相距四十里。冬天,要到更远的地方放牧,学校离家八十里。让七、八岁的小孩到这样远的地方去住校,实在不放心,尤其是老年人特别爱孩子,不愿意小孙孙离开身边。有了牧读小学,这个问题解决了,我的孩子背起书包上学了。我的老父亲跟我算了一笔账,他说:“你侄子上全日制小学的时候,国家每年给他三十来元的助学金,咱家每年还得拿四十元伙食费、二百个烧柴,加上书籍纸笔等花销,一年得一百多元,这个孩子入牧读小学,只买书籍文具就行了,国家省钱,咱也减轻了负担。”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文教科 巴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