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大别山下开新河——淠史杭水利工程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4-11
第3版()
专栏:

大别山下开新河
——淠史杭水利工程访问记 本报记者 汪伟民 李明回 瘠薄的土地增产了粮食
有了淠史杭,水稻种上岗;
天旱也不怕,穷乡变富乡。
淠史杭,这个以灌溉为主的综合利用工程,把大别山的水,引进千千万万条渠道里来,浇灌着三百多万亩农田,使这个岗岭起伏、土地瘠薄的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六安地委负责同志算了一下账:由于注意边施工、边受益,在过去六年里,尽管五年遭受程度不同的旱灾,淠史杭灌区各社队已经先后为国家增产了二十亿多斤粮食。
六安专署专员告诉我们:六安专区,一九六四年是个大旱年,在七八月份,水稻生长需水时期,这里连续两月未降透雨,各县粮食都减产,以致影响全专区粮食征购任务的完成。但灌区内的社队,由于工程发挥效益,在受旱期间,许多工程先后开闸放水,满足了作物生长的需要,结果,平均单产增加百分之二十左右。灌区社队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出售的余粮部分,就超过了全区征购任务的差额数字。有不少社队,一九六四年卖出的余粮,相当或接近兴建淠史杭工程之前的粮食年产量。
这个易旱地区的灌溉系统,经过六年多的努力建设,已粗具规模。从工程示意图上,能看出作为整个灌区的三个主要水系,大别山下的淠河、史河、杭埠河三条新河,正象三根粗大的红色箭头,分别伸向淮河和巢湖。而每一条新河两侧,又分出数以千计的支渠、斗渠、农渠……密如蛛网。
大别山的水,正是通过这些成千上万的大小渠道,流入了数百万亩农田的。六年来,流入农田的总水量即达六十亿立方米。 一场治水思想的革命
来自大别山的水,能够按照人们的意志,驯服地流入渠道,为人民服务,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是一场人对自然界的革命,也是一场人们治水思想上的革命。
有一种说法,认为山区水电站的发电尾水,一年三百六十天都在排泄,可是农田需水季节却不过四五个月,按照“常规”,毫不浪费是不可能的。所以,按照他们最初的规划,灌溉面积只有二百万亩左右。他们眼看着每年大约二十多亿立方米的发电尾水,白白地流入了淮河,同时,也眼看着江淮丘陵地区一千多万亩农田遭受严重的干旱威胁。
是水少吗?不是。大别山是个雨量丰富的地区,山区年雨量一千二百毫米,北麓的丘陵地区年雨量也在九百毫米左右。发电尾水注定要浪费掉吗?也不是。问题在于敢不敢控制利用它,善不善于控制利用它!
修建淠史杭的人们,深入地作了调查研究,他们不仅把淮河水系的几座水库互相联系起来,还把长江水系的杭埠河的水利资源联系起来统一考虑;不仅以江淮地区今后农业发展为着眼点,还把水的利用放在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进行全面考察。这样,不仅利用发电尾水问题解决了,还把杭埠河的潜力也挖出来了。
这样,在治淮期间兴建的几座水库,原规划灌溉面积只有二百万亩左右,经过调查研究,分析比较,拉上了长江水系的杭埠河,最后达到一千二百多万亩。前后相比,相差六倍!硬叫水往山上走
治水,是最能考验人们的群众观念的。
有些工程师说得好:在治水中,如果我们能经常考虑到广大群众的要求愿望,理解到农村广大阶级弟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心情,我们就能提出更好的建设方案,并且能够胜利地完成这个方案。
要把梅山水库发电尾水灌溉霍丘县的广大农田,就必须通过一个分水岭。而这个分水岭最低点——平岗,比梅山水库的尾水位,还要高出二十米。怎么办呢?
有些人没有看到群众的力量,更没有理解到平岗以北地区的农民渴望扩大灌溉的心情,因此,不敢发动群众用双手把这个平岗切开,而主张搞电站,提水过岗。这样一来,不仅建设大型电力灌溉站,要花国家五千万元,而且三年内还完不了工。当然,这个眼睛向上,花钱又多,时间又长,建成后灌溉成本又高的方案,群众是不同意的,多数工程技术人员也是不同意的。淠史杭工程党委采取了领导、技术人员和工农群众三结合的办法,深入地调查分析各方面情况,最后支持了“硬叫水往山上走”的切岭方案。他们发动群众,终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把这条长达四华里、切深二十四米的切岭工程完成了。
打通平岗之后,现在,史河灌区的灌溉面积已达八十多万亩,配套工程全部完成后,灌溉面积将达三百万亩。指挥部的同志说,当渠水哗哗流过平岗的时候,沿渠社员欢呼雷动,有的兴奋得流下了泪。 灯火辉煌 风帆片片
沿着灌区的公路,许多整齐的渠道,在我们面前展现着:有的地方矗立着小型水电站,有的地方在捕鱼;虽然正在冬修季节,有些渠道放掉了水,仍有些渠道风帆片片,还在发挥航运的作用。
由于淠史杭多方面挖掘了水利资源,这个土地瘠薄的丘陵地区,正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我们在六安县北部的一个集镇——木厂埠镇上,参观了建立在木北分干渠的小型水电站。这里的机关、学校、医院及粮站,入夜灯火辉煌,就是用这个水电站的电照明的。不仅镇上用了电,附近的潘新、木厂两个公社的部分生产队也用上了电。这个装机七十五瓩的水电站,装有三千多盏灯头照明,每天还可以用电加工粮食两万多斤。
潘新公社桂花大队,由于渠道挖通、灌溉及时,他们的粮食单产三年之内提高了百分之八十;去年发展水产养殖事业,已利用的水面扩大到一百六十亩,放养了鱼苗九万多尾;今年他们又用上了电。社员们高兴地说:淠史杭就是好!
现在这座水电站,正不断扩大它的用电网,继续架线,把电送往农村。预计,最近将有五十个生产队可以装上电灯。
正当我们到达六安的这一天,一条通往新淠河的支渠,把来自佛子岭的山水,引进了县城的饮水塘,许多居民都浸沉在喝到了大别山甜水的兴奋之中。原来,历史上一直未根本解决的六安县城的吃水问题,在淠史杭动工不久几年就解决了。 甜头越多 劲头越大
皖西地区人民,兴建淠史杭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当我们参观了一些极为艰巨的所谓“钉子”工程之后,更加深了我们的印象。
在丘陵地区挖渠道,既要劈开山岗、又要填平深壑;有时为了凿进坚硬的岩石,会震破双手。可是修建淠史杭的工人和社员们,意志比石头还硬,五、六尺的钢钎,磨得剩下三尺二尺了,还是继续干下去。他们一锹接着一锹,一锤接着一锤,就这样,一条条渠道挖成了,一座座涵闸造好了。
指挥部的同志告诉我们:由于群众尝到淠史杭工程带来的甜头一年比一年多,所以他们兴修水利的劲头,也一年比一年大。近两年来,灌区群众每年都纷纷争着要求增加工程任务,而且一旦接受任务,完成得就特别快。
我们来到当前正在施工的汲东干渠工地。这是今年度工程的重点工地。在这里,我们本来想看一下千军万马的场面,可是来了一看,却寂无一人。一条整齐的渠道在伸展着,这条长一百多公里的汲东干渠,已经根据设计标准基本完成了。
指挥部的同志介绍说:“汲东干渠工程曾经停止建设了一个时期,但近两年,汲东地区农民看着左边的澧东分干渠、右边的淠东分干渠,都陆续渠成水通、连年丰收,迫切要求继续施工。去年秋天,一听说要修建汲东干渠的时候,这个地区的干部社员,老早准备了工具器材,在工地搭好了工棚,秋种一结束,大队人马即赶赴工地大显身手。指挥部原计划动员五万人上工,实际却上了八万人;整个工程土方任务三百六十万立方米,计划一九六五年春耕前完成,可是他们挖的挖,挑的挑,快马加鞭,在春节前就基本完成了任务。
从群众这种积极兴修水利的劲头中,我们看到:灌区人民已经把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和淠史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附图片)
汲东干渠的潘家楼切岭工程正在紧张施工 田 准摄
史河灌区渠首红石咀枢纽工程全景田 准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