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云南松子 上海原打算购二千担实际销售了四万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4-18
第3版()
专栏:

·云南松子·
上海原打算购二千担实际销售了四万担
去年十二月,在第二次全国三类物资交流会上,云南省代表团要求各地协助推销二万担松子。当时我们认为,这个商品一向是供应特色糖果糕点做辅助原料的;带壳松子,上海市场上从来没有卖过,能不能打开销路呢?感到把握不大,不敢接受。只是为了“照顾”地区关系,购进了二千担。后来,看到外省比我们进得多,碍于情面,才又增购了三千担。由于云南省的困难没有解决,他们要求上海继续增加进货。上海代表团具体分析了云南的实际情况。认为我们应该从全局出发,从支持生产出发,再向云南购进五千担。
这么大的数量,同历史上经营的数量比较,确实是背了一个不小的“包袱”。当时,我们思想负担很大。
为了统一认识,我们召开了专题座谈会,会上重温了毛主席关于识大体、顾大局的教导。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识到:松子丰收,对发展云南山区林业和增加少数民族的经济收入关系很大;一万担松子对我们来说困难虽然不小,但比起云南当地解决要有利得多;上海可能因推销会受到一些经济损失,但比起云南因商品久放变质而遭受的损失要小得多。这次讨论,跳出了算经济账的小圈子,树立了全局观点。思想活了,就坚定了推销一万担松子的信心。
为了保证执行一万担松子合同,我们抓紧春节集中消费的时机,及时抢运,及时销售。我们召开了以劳动人民为代表的消费者座谈会,宣传松子的食用价值和云南松子的特点,打消一般消费者对松子壳厚难吃的顾虑。在销售方法上,又积极扩大供应网点。在制作上,搞了椒盐、奶油、酱油等适合消费者不同口味的花色品种。由于销售工作做得活,一万担松子仅半个月的时间就销售一空。由于云南的松子库存仍然很大,我们又陆续购进了三万担,也都卖光了。
通过这次松子的销售,使我们体会到:所谓“大通小塞”,同我们的精神状态有很大关系,如果是安于现状害怕困难,小商品自然会“塞”,如果要振起革命精神,积极经营,小商品的交易就能活起来。
上海市果品杂货公司业务科
朱介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