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高产地区的棉花能不能更高产?慈溪夹塘公社有所前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4-26
第6版()
专栏:

高产地区的棉花能不能更高产?
慈溪夹塘公社有所前进
浙江慈溪县夹塘公社党委书记 丁寅初
我们这里解放前是个苦地方,相当大一部分土地盐分多,长不起棉花。农民形容这些土地是“种种六谷象株香,种种棉花一筷长”。即使好年景,每亩也收不上百斤籽棉。
解放后,棉花才有了发展。特别自人民公社化以来,产量步步高升。全公社七千多亩棉田,一九五九年平均亩产皮棉(下同)九十三斤,一九六○年以后年年平均亩产一百二十斤以上,一九六四年达到了亩产一百八十斤的更高产量。
一九六四年我们公社向国家出售棉花一百三十三万斤,超过计划六十四万多斤,提存的公共积累比上年增加十万多元。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社员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同时,又给今年棉花增产打下了更好的物质基础。目前,广大干部和社员,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决心要在今年棉花生产中取得一个更好的收成。
棉花连年增产,特别是一九六三年达到亩产一百五十多斤后,在一些干部和社员中滋长了自满情绪和生产到顶思想,有人说:“今年丰收是靠老天帮忙。明年能保得牢一百五十多斤,就谢天谢地了。”是不是棉花增产真的已经到顶了呢?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组织大家讨论。
一开始讨论,就有人提出:为什么第四大队第十一生产队平均亩产量在二百斤以上,而第三大队第十一生产队只有一百二十九斤呢?经过讨论,大家分析出了“四同四不同”。这两个生产队的领导力量、天气、土地和劳力等条件基本相同,为什么亩产量会相差七十多斤呢?主要是“四不同”的缘故。这就是,绿肥产量不同:四大队十一生产队草子产量高,三大队十一生产队草子产量低;防治病虫不同:四大队十一生产队在治虫中,认为该用的“药本”还要用,三大队十一生产队怕治虫成本大,收入减少,很多棉花被虫咬掉也没有及时喷药;时机抓得不同:四大队十一生产队社员干劲十足,突击春播打硬仗,四月二十日就结束了,三大队十一生产队动手慢,到四月底才结束,因此迟花多;改良土壤不同:四大队十一生产队每亩咸地施羊肥五百斤,三大队十一生产队却忽视了施肥。通过这两个队的对比,大家清楚地看到,人的主观努力不同、措施不同,产量也就不同。
高产单位是否还有漏洞呢?一找,漏洞也还不少。从整个公社看,还有一批低产地;绿肥面积不多,产量不高;治虫专业队伍不健全,喷雾器不足,不能打歼灭战,部分棉田棉花受了红蜘蛛的害;抗旱条件较差,除有的地方水源不足外,主要是排灌网没有建成。
低产的找到了原因,高产的找到了漏洞,继续增产就有了奔头。
去年全公社建立了一千三百五十亩丰产田,实行了土地、劳力、指标、措施四落实。第三大队党支部书记在第八生产队和群众一起种了十四亩半丰产田,通过试验,深切体会到了丰产田能解放人的思想。去年有的人认为“三大队破地,弄不到高产”;后来,他们看到这十四亩半丰产田亩产二百三十多斤皮棉,比大队平均亩产量高出五成,就信服地说:“真是只有懒人没懒地,棉花产量没边际!”
要发动群众搞丰产田,社、队干部必须先做出样子。五年来,我们一直以第九大队为基点,搞样板,树旗帜。去年在九大队的播种、芽苗移栽、深中耕培土、抗旱、除虫、施肥、打顶、后期培育、田间选种等活动中,七次集中全大队各生产队的干部共同做样子,统一标准,研究办法。由于增产关键抓得紧,全大队一百四十一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二百二十一斤,比一九六三年每亩多产三十五斤。
在第九大队争取棉花高产的实践中,我们取得了这样一些技术经验:
建立排灌系统。我们这里的特点是:霉涝、伏旱、秋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相应的棉田基本建设,才能保证棉花稳产高产。去年七月上中旬伏旱期间,全队由于有了良好的灌溉条件,全部棉田灌溉一次,满足了棉花开花结铃所需要的水分,显著地增加了棉花结铃数。根据田间调查:合理灌水的棉田比不灌水的,每株大铃数增加二个多,脱落率也大大减少。
改良土壤。对咸地采取“种植绿肥、增施稻草、加挑客土”等方法进行改良。这就使全队的生产条件大为改善。百分之四十的咸地经过改良以后,一般亩产量为一百八十斤左右,比一九五九年以前末改良时增产三倍以上。
前作安排。在两熟棉区,必须合理安排棉花前作,解决前后作矛盾。根据亩产双百斤皮棉的要求,在冬种(麦或豆与绿肥作物间作)时必须为棉花生产打好绿肥基础(每亩二千五百斤以上),而且为适时播种(在谷雨前后能够播种)创造条件。去年,这个队根据“以棉为主”的方针,改变麦、豆种植方式,适当放宽了麦、豆行距。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绿肥产量,又有利于棉花播种。根据对比试验结果:七尺二的阔畦,种植二行麦、豆的(或三尺六的窄畦种植一行麦、豆),亩产绿肥为三千零六十一斤,皮棉为二百零六斤;而种植四行麦、豆的(或三尺六的窄畦种植二行麦、豆),亩产绿肥只有一千八百九十一斤,皮棉只有一百七十三斤。麦、豆适当放宽行距以后,株数虽然有所减少,但只要提高培育管理水平,仍然能够丰收。
选用良种。去年,全部棉种选用了岱字十五号一代原种,显示了增产作用,平均衣分达百分之三十九点五。通过对比,详细计算,光在衣分提高上,每亩就要增加二十多斤皮棉。
争取四月苗。伏前桃是棉花早发早结的主要标志,是棉花丰产的重要保证。而伏前桃的基础是四月苗。在我们这里,正常的情况下,四月底出苗的棉花,六月十五日左右可以现蕾,七月十日左右可以开花,能够结伏前桃。因此,争取四月苗是棉花带桃入伏、早熟高产的重要环节。去年,这个队适时播种,加强保苗管理,四月底出苗的面积大,棉苗生长发育早。因此,带桃入伏面积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为旺结伏桃打下基础。据调查:四月底出苗的早花,每亩产量一般都在二百斤以上。
按土质定密度。棉花密度多大比较适宜?社员中有争论。有的认为:现在施肥水平提高了,密度应当适当降低,主张以增加单株结铃来提高产量。有的认为:适当密植的棉花,产量比较稳定,主张以增加每亩总铃数来提高产量。这个队根据近年来密植增产的经验,分析了本地的客观条件,认为:合理密植的棉花,工本省、产量稳,虽然单株结铃少一些,但由于总铃数增加了,每亩产量仍然较高。于是,便根据土质的不同,确定每亩合理的密度:咸地七千株左右,半咸地六千株左右,淡地五千五百株左右,平均密度六千多株。根据大田调查:每亩六千余株,棉铃一般都在六万个以上。
分期施肥。在增肥的基础上,还应提高施肥技术。根据棉花需肥规律和土质、前作的不同,分次施用肥料,以满足棉花不同生育期中对养料的需要。具体施法有:施足基肥;看苗轻施提苗肥,以促进棉苗平衡早发;稳施蕾肥,使棉花协调稳发;分次重施花肥,以满足棉花开花结铃的需要;增施铃肥,防止早衰。由于施肥足,施肥技术比较合理,因而全队棉花自始至终生育正常,大部分棉花上下满桃。
主动防治病虫害。首先是备足喷雾器,从治虫工具上使治虫工作处于主动地位。其次是根据各个阶段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喷药防治。在防治过程中又采用了交叉用药、综合防治等战术,提高了防治质量。尤其是九月上、中旬以第三代红铃虫为主的防治后期虫害,对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的作用更为显著。
在狠抓上述措施的同时,对削地除草,中耕培土,整枝打顶等一系列的田间管理工作也丝毫不放松。全年削地除草六次,培土三次,整枝三次,在大暑至立秋分批全面打顶。
以一分为二的方法来检查,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不少缺点和漏洞。主要有,第一,执行“棉花集中产区以棉为主,棉粮畜并举,全面发展”的方针不够完整,把棉花生产放到第一位是对的,但对粮食生产抓得不够紧,畜牧发展也不快。第二,在增产环节上还有不少漏洞:种籽衰退,衣分下降,与本县第二农场比起来每百斤籽棉要少出皮棉三、四斤;只重视了咸地改良,而对迟发的淡土地未注意改良;后期除虫还抓得不够狠。
我们所取得的成绩还很小,特别是比起国家对我们的巨大支援和要求,还差得很远。我们深深感到自己对国家的贡献还很不够,应当更加努力,大鼓革命干劲,树立雄心壮志,争取粮棉畜牧全面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