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人多干笨活 人少出巧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4-27
第2版()
专栏:

人多干笨活 人少出巧活
我们小组是由蒸汽机车、道工、修车、翻车等四个组合在一起的多工种小组。在企业革命化前,这四个组各自独立,共有四十人,两台机车作业,任务还经常完不成。现在只剩下十二人,一台机车作业,每班石灰石产量平均比以前提高一倍以上。
过去,矿的领导干部不从自己中小型矿的实际出发,盲目搬用大厂矿的做法,片面地认为“人越多越能增产,分工越细效率越高”。我们破(碎)运(输)车间一共只有两台蒸汽机车,一公里多长的铁路,但是司机、司炉、旗工、道工以及翻车、修车工样样俱全,劳动组织、操作规程等全跟大铁路一样。结果是架子大,事情少。不从实际出发的分工过细,阻碍着生产效率的提高,造成劳动力的严重浪费。比如修理矿车时经常需要电焊、气焊,但是修车、电焊、气焊却分别属于两个工种、两个小组。每逢需要电焊、气焊时,修车工人就得通过调度室要电焊、气焊小组派人,往往一等一二个小时,等把人要来了,他们又不知道修理的要求,仍然要修车工站在一旁指点。
因为过分强调专职作业,便造成谁的活谁干,没有活就呆着。人越呆越懒,越懒越没有革命干劲。那时,我们司机、司炉、旗工、道工以及翻车、修车工都是各抱一摊,互不过问。有时挂矿车,只要旗工或别的工人一伸手就能办到了,可大家都认为不是自己专职的事,瞧着不管,硬是到处找领导要专门挂钩的人来。这样,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人多乱推、龙多死靠”的互相依赖、互相推诿的局面。有些人不满意这种松松垮垮的现象,但是想要多干些还不行,说你违反操作规程。
企业革命化以后,我们打破了旧框框的束缚,建立了符合我们生产实际需要的劳动组织,把四个各自独立的小组合并成一个多工种小组,取消了一些过于烦琐的形而上学的劳动分工。十二个人代替了过去四十个人。我们互教互学,每人除自己的专长外都学会二三样技能。大家学做多面手后,工作效率就显著提高。第一是节省了时间和人力。原先修道工有四人,单独一个组,平时人多事少经常窝工,到大修时又嫌人手不够,不是耽误行车就是修理质量不高,一公里多长的铁路高低不平,不能保证行车时速。现在全组人都学会修道,并且集体承包了铁道的维护。平时只要一人专门检查,大修时就大家一齐动手,速度快、质量高。
第二是团结协作的风气代替了互相推诿依赖。过去两台机车毛病百出,矿车损坏的多,修复的慢。司机、司炉有十一人,但是他们只管使用、不管维修,使坏了就推给修车组。修车工对这种情况很不满意,怪司机不该开快车,司机又说修道工没有维修好铁道。现在大家都在一个组,集体承包了机车的三次洗检任务,司机、司炉等都学会了检修,这样两台破机车现在都达到了“五好”设备标准。
第三是促进了技术革新。人多出笨活,人少出诸葛亮活。人少了就促进大家动脑筋找窍门,提高工效。翻车工的活比较笨重,过去因为人多,活儿不紧,谁也没去改革它,还说:咱们几个人干,慢慢翻不怕。现在人减少了,司机、司炉每次都下车来帮着翻,大家都感到这个活儿既紧张又累人,人一累就动脑筋找窍门,这就想出来了改革操作的办法。原先翻一次车要六分钟,现在不到两分钟就完事了。我们还根据自己行车的特点,将旗工打信号改为自动指示灯,既省人力又提高工效。
由于我们十二个人都学会多种技术,又能互相帮助,目标一致,生产上就出现了新的高潮。道路好、机车好,翻车速度高,这样行车速度由拉一趟料二十五分钟减为十五分钟,每班石灰石产量由七百六十五吨增加到一千五百吨左右。
石景山钢铁公司龙泉雾石灰石矿三○五蒸汽机车小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