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反复实践 改造自然——记武进县由点到面开展灭钉螺斗争的经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4-28
第2版()
专栏:

反复实践 改造自然
——记武进县由点到面开展灭钉螺斗争的经过
包凌云 邵伯良
江苏省武进县认真总结了小河、孟城两个公社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经验,在去年一年里,以由点到面,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推广这一经验,又取得了三十个公社灭螺斗争的决定性胜利,使水网地区消灭钉螺的经验更加完整了。毛主席说:“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武进县的灭螺斗争,就是沿着这条道路走过来的。
坚持科学实验
武进县北部的小河公社的地形分上滩和下滩两个部分。下滩是由长江泥沙淤积起来的滩地,近百年来逐步被开垦成为上万亩良田。由于地势低洼,解放前洪水经常为害,钉螺孳生,成为严重流行血吸虫病的地区。
一九五四年,武进县在小河公社开展防治血吸虫病工作。小河公社有螺面积达七十六万平方米,一九五八年前,每年都查螺灭螺一到四次,开展了大规模防治运动,钉螺密度虽然下降了,但并没有消灭。为什么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防治工作的进度不快,效率不高?“吃一堑,长一智”,原来过去是按照书本知识进行的,只查源头、水系、河沟,而没有想到坟滩、田地、树上,甚至没有水系相通的住宅基和它周围竹园里也发现了钉螺。县委接受了前一阶段的教训,决定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首先探索水网地区钉螺活动和分布规律。
一九六○年,县里派在小河公社试点的防治人员,该公社的医生,各生产队的保健员,寻遍了荆棘满布的河边树根缝,芦苇丛生的江畔芦苇滩,宅基周围的坑坑洼洼,把躲藏在泥土、石缝、树根下小得象米粒那样的钉螺找了出来。人们把它记在账上,画在小地图上,然后组织人力去消灭它。他们经过实践,总结出一条重要经验:水网地区,河网交织,江、河、浜、沟的水系连成一片,钉螺到处扩散,点、线、面都有钉螺分布,查螺必须全面搜索。
对钉螺分布的客观规律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以后,就取得了同它作斗争的主动权,灭螺的盲目性减少了,不是象过去那样大轰大嗡,而是按有螺面积的大小,有计划地组织人力和物力,采取“灭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的战术,坚持反复斗争,到一九六一年,终于把全公社的有螺面积下降了百分之九十五。经过近几年的复查复灭,去年已经很难找到活钉螺了。
不断总结经验
小河公社斗争了好几年,才消灭了钉螺。这个经验能不能在全县推广?能不能加快速度消灭钉螺?一九六三年春天,武进县又在有螺面积与小河公社大体相同的孟城公社进行了再实践。
孟城公社钉螺主要分布在老孟河及其支流水系,占全社有螺面积百分之五十四点五,钉螺密度平均每平方市尺三十九只。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五七年,公社曾经结合兴修水利,把老孟河两岸表土挖去二尺左右,以后几年的多次复查,都没有发现钉螺。而老孟河的支流和沟渠,因为铲土铲得不深,压得不紧,结果有的沟渠钉螺密度却比原来超过了五、六倍。为什么同一个水系的灭螺效果不一样呢?原来钉螺的繁殖力很强,“铲草不除根,萌芽依旧生”,一次灭不彻底,留下了后患,钉螺很快就回升。于是人们脑海里出现了一个新的想法:“能不能一次成功?”有人说:“钉螺那么小,地形那么复杂,可能性不大”。也有人说:“正因为一次灭不光,所以才要反复斗争”。最后一种意见是:“反复斗争不是一次次打消耗战,而是在一次灭光的基础上,坚持复查复灭,巩固成果”。很多人都同意这种解释,认为可以试试。
行不行,看试验。他们在静海大队选择了一条河道,由防治人员和生产队干部,邀请老农一同到现场察看,大家出主意,提出了灭螺的规格要求。灭螺后即进行了复查,凡是严格按照要求灭螺的地区,找不到钉螺了;由于铲土不合标准而遗留下来的残余钉螺,马上用药物喷洒补课,结果也找不到钉螺了。通过这次实践,他们认识到了同血吸虫病作斗争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既要有“一次灭光”的信心,又要有“反复斗争”的决心,进一步提出了“力争一战成功”和“五不灭”的要求:群众思想酝酿不成熟不灭,技术指导跟不上不灭,钉螺情况不清楚不灭,工具劳力搭配不好不灭,气候水位不适宜不灭。运用了这个战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江南水乡,河道纵横,许多乡村集镇的房屋紧挨河边,房基从河底往上砌成石壁;沿河的陡岸、拱桥,也大都是石壁构成的“石驳岸”。钉螺钻在石缝里,捉不净,拣不完,喷药也不会死亡,消灭这种环境的钉螺,是历来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孟城公社选择了孟城大队第四生产队的“西林池沟”做现场实验。喷药后,防治人员蹲在河边,敲碎螺壳一看,没有死。什么原因呢?原来喷药的时候,正是中午阳光强烈的时分,钉螺闭了厣[yǎn眼],躲在石缝里不活动。能不能叫钉螺伸出头足呢?防治人员根据钉螺喜欢在阴凉、潮湿地方活动的习性,等到太阳西斜时,往石缝里浇清水,这样石墙湿润了,螺厣张开了,伸出了头和足,活跃了起来。这时又喷了一次药,钉螺几乎全部死亡了,摸索到了“石驳岸”消灭钉螺的办法。其他复杂的象竹园、宅基、树根、瓦砾滩等特殊环境,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实验过程,也都一个个地解决了。
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武进县西北的新桥、奔牛两个地区有十六个公社有钉螺,占全县有螺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严重影响着农民健康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县委决定推广小河、孟城公社的防治工作经验,由点到面,分期分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消灭新桥和奔牛两个地区十六个公社的钉螺。
在县委作出了决定之后,防治干部对这次战役的打法有不同意见。有的主张:“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花,打歼灭战。”持这种主张的理由是:县委已在孟城公社开了现场会议,许多公社的群众已经发动起来,正好趁热打铁。另一部分人说:“不能全面开花,到处‘点火’,这样技术力量跟不上,质量不能保证,反而劳而无功”。县委研究了这两种意见,认为客观实际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同一个类型地区,尽管条件大体相同,群众的觉悟、医务人员的水平也不一样,要领导好这次斗争,还须经过再实践。因此,即派防治部门领导干部亲自带领两个工作组,分别到奔牛、新桥两个地区各搞一个样板,把其他公社的医务人员调到现场来“练兵”,摸索由点到面,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经验;暂时不搞的公社,加紧做好发动群众、复查螺情,训练骨干、安排劳力和工具等各项准备工作,火候成熟时,马上动手。
五月初,奔牛地区的六个公社和其他地区有灭螺任务的六个公社的二十多名医务人员,都来到了九里公社一条河道做试验。他们按照铲土的标准,撒药的分量,一段段地脚踏实地的做。有经验的防治干部,亲自动手,做一段样子,给不熟练的医务人员和群众灭螺骨干看。这样,二十多名医务人员,一百多名灭螺骨干和一两千名精力充沛的社员结合起来,经过五天时间,就将九里公社四万多平方米面积的钉螺全部灭了一遍,质量符合要求,医务人员和灭螺骨干的技术也过硬了。
武进县委及时总结了九里公社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消灭钉螺的经验,认为这种打法的好处是:领导力量集中,时间短,群众容易发动,不影响生产;技术力量集中,规格要求统一,质量高。他们决定将防治力量集中使用,以公社为单位,分成几批,灭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到六月上旬,就把奔牛、新桥两个地区的西夏墅、万绥、奔牛等九个有螺面积较大的公社“打”了下来,防治干部,医务人员和群众灭螺骨干的灭螺技术水平也普遍提高了,不同环境的灭螺技术也过硬了。这时,他们又改变了战术,把医务人员化整为零,分别回到原公社,县防治站派出一两名防治骨干配合,组成工作组,同样运用分期分批打歼灭战的办法,在七月份之前又打下了六个有螺面积较小的公社。七月以后,又乘胜前进,先后把郑陆、厚余、漕桥、前黄、湟里、横村等六个地区的十五个钉螺面积较小的公社,用同样办法,消灭了钉螺。经过一次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之后,接着又在八月到十一月进行了两次连续复查复灭,使成果初步巩固下来。
武进县在这场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党的正确领导,在于血防战线上的干部和广大群众,发扬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树立了实事求是、不断总结经验、反复实践的科学态度。现在,武进县各级党委正本着一分为二的精神,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正视工作中的缺点,虚心向兄弟地区学习,坚定必胜的信心,鼓起更大的革命干劲,为在防治和消灭血吸虫病方面取得更大胜利而奋斗到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