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怎样对待后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4-28
第3版()
专栏:社论

怎样对待后进?
开展比学赶帮运动,是推动生产新高潮的重要途径。比学赶帮,既要学先进,也要帮后进。推广先进单位的经验,是促进农业生产新高潮的一个重要方面;帮助后进单位迅速改变面貌、提高生产水平,同样是促进农业生产新高潮的一个重要方面。缺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形成不断高涨的高潮。本报在近几个月的一些社论中已经多次谈到过推广先进经验的问题;今天,再就河北迁安大望都庄公社大望都庄大队第七生产队的大转变,谈谈怎样对待后进的问题。
从全局来看,相对地说,后进单位是少数;但是后进单位对全局决不是无足轻重的。后进单位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存在着,它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对全局都会发生影响。如果它后退,就会对全局起拉腿的作用;如果它转而向前进,就会对全局起推动的作用。从生产上来说,一个公社尽管有一些很好的高产队,但是被几个低产队拉着,高低一平均,这个公社的平均生产水平就提不高。从另一方面看,后进单位往往是潜力最大的地方,消除了后进队的某些消极因素之后,往往能够较快地大幅度地增产。大望都庄公社的大望都庄第七队过去是全公社产量最低的队,一九六四年大转变以后,粮食产量一下子比一九六三年增产一倍多,棉花增产百分之六十以上。在这个队大转变的过程中,公社运用在这里取得的经验指导全面,全公社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一九六四年粮食亩产量增长了百分之三十一,棉花亩产量增长了百分之五十二。后进向先进的转化,对全局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量。
在一定的条件下,后进可以转化为先进,这个道理,很多人在口头上是承认的。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在改造后进队的问题上,人们常常提出这样那样的困难来。改造后进队很难吗?回答是:又难,又不难。这要看领导者对后进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与先进队相比,后进队的问题是多一些。一个革命者应该怎样对待这些问题呢?如果知难而退,绕开问题走;或者一提到后进单位就厌烦,把它们当作包袱;或者只是主观上想着解决后进的问题,而在行动上却是敷衍了事;那末,要改造后进队就很难。如果知难而进,正视困难,分析困难,敢于而且善于依靠群众对困难作斗争,把征服困难、改造后进当作前进的动力,就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止人们前进。毛泽东同志说:“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大望都庄公社社长范德富,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教导,不回避困难,而是深入后进队,去发动群众征服困难,在一年的时间内,就使过去一向被人称为“拉稀队”的大望都庄第七队,一跃而为全公社的先进队。这就说明:只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改造后进队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难与不难,关键在于如何领导。范德富改造后进队的经验证明:要使后进单位迅速改变面貌,领导者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个单位落到后进地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人常常强调后进单位的自然条件不好、经济条件不好,或者技术条件不好,在生产上一时翻不过身来。应当承认,这些条件不好,是某些后进单位生产不好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些条件是可以经过努力迅速改变或者逐步改变的。为什么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有的队生产发展很快,有的队却停滞不前呢?这就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了。那末,后进队之所以后进,是因为那里的群众落后吗?也不是。在党领导的历次革命运动中,群众的积极性向来是很高的。各地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情况表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民群众是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或者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就后进队的群众来说,他们要求搞好集体生产、迅速改变后进状态的愿望是很强烈的。一个革命者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理由去责备群众,而只是应该检查自己是否实行了正确的领导。
改造后进队必须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抓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这个纲。只有抓住这个纲,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才能透过事物错综复杂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范德富深入后进队以后,正是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抓住了后进队的关键问题。他透过一些社员要求“跳队”等等现象,看到了群众积极要求办好集体经济的强烈愿望,并且了解到这个队长期处于后进状态的主要原因:没有树立起贫农下中农的政治优势,原来的一些队干部思想作风不纯,领导核心不健全,因而党的方针政策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群众的集体生产积极性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经过分析,他认识到,要改变这个队的后进面貌,必须首先组织贫农下中农阶级队伍,健全生产队的领导核心。他在贫农下中农中做了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帮助他们在斗争中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办好集体经济的坚强的主力军;帮助他们当中的先进分子,逐步形成了生产队的领导核心。生产队有了以贫农下中农为核心的领导骨干,有了一批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善于走群众路线的、大公无私的管家人,就能够把全体社员团结在一起,为改造后进队打下了基础。
政治第一,思想第一,决不是说政治、思想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而是说政治、思想起统率的作用。统率什么呢?在农业战线上,就是统率农业经济,统率农业生产。如果空谈政治、思想,什么也不统率,岂不成了“空头司令”?解决政治、思想问题,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也只有紧密结合生产,才能把政治、思想落到实处。范德富到后进队以后,正是从解决生产问题着手在群众中进行思想发动的,也是通过生产活动组织阶级队伍、健全领导核心的。这样就把政治工作、思想工作同经济工作、生产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改造后进队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
进行正确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也决不是说上级干部要到后进单位去代替那里的干部、群众做工作,包打天下,而是说要善于把后进单位本身的积极因素、骨干力量调动起来、组织起来。改变后进面貌是后进单位群众的迫切要求,是群众自己的革命事业。要坚定地相信群众能够自觉进行革命,能够打开新的局面;去后进队做工作的干部的主要责任是启发和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引导和支持群众的革命行动。不然,改造后进单位就不可能发生应有的效果;即使暂时有些起色,也不可能长期坚持。所谓“人在工作在,人走工作走”的情况,就是这样形成的。范德富到了后进队,不是以“恩赐者”的姿态出现,也不是以“改造者”的姿态出现,而是坚决相信群众能自己解放自己,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他以实际行动表现出来自己同后进队的群众是同甘苦、共命运的。群众对一个领导者的信任,不只是听他怎样说,更重要的是看他怎样做。范德富初到大望都庄第七队的时候,群众对于他能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是有怀疑的。但是,范德富用他不怕艰难困苦、一心只为革命的实际行动,很快地取得了群众的信任,成了群众的知心朋友。他不只是初到后进队的一个短时期这样干,而是长期坚持这样干。在群众已经行动起来积极开展生产斗争的时候,他仍然完全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同群众一起劳动,而且带头干脏活、干重活。这样,他在群众中做思想政治工作就容易见效,就能与后进队的群众在思想感情上完全打成一片,就能做到同心协力征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并且为后进队新形成的领导核心树立了怎样做干部的活榜样。
既不包办代替,又要在群众中实现正确的领导,就要特别注意培养这个单位的领导核心,带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在这方面,范德富的做法也比较好。他对在斗争中涌现出来的骨干分子,善于放手使用、热情帮助、严格要求。他帮助他们掌握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教育他们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帮助他们发扬艰苦朴素、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使这批骨干分子逐步成长起来,成为引导群众前进的好带路人。一个生产队,有没有这样一批好带路人,关系极为重要。这个队出现了邵瑞林这样一批好的带路人以后,在党的教育下,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一心一意为了搞好集体生产,敢于挺起腰杆向自然作斗争,这就触发了群众蕴藏已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很快地掀起了生产高潮。当然,后进队的一些干部即使有些缺点,大多数是可以教育、可以改变的。只要耐心地对他们做工作,后进队的绝大部分干部是能够成为好干部,在改变后进面貌的斗争中带头实干的。在一般情况下,在发动群众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干部的革命积极性。
范德富没有向上级为大望都庄第七队要多少钱、多少东西。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这个后进队只是由于得到了正确的领导,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在没有多少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的条件下,只是抓了一个积肥、一个挖蔓根草、一个深翻地,就使粮食产量成倍增长,其他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产。这个事实说明:越是后进的单位,增产的潜力越大,群众要求改革的心情也越迫切。只要领导上正确地对待这些单位,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哪怕是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都很差的地方,经过一个时期的艰苦奋斗,也可以大为改观。现在,改造后进队的工作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好的条件,社会主义革命的新高潮正在有力地促进着农业生产的新高潮,广大群众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只要有大批勇于挑重担子的干部到后进队去加强领导,并且象范德富那样用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做工作,就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大部分后进队的面貌,把后进的政治水平和生产水平提高到先进的政治水平和生产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