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知识青年在大巴山上——知识青年占领山头、开发山区的一个样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5-05
第2版()
专栏:

知识青年在大巴山上
——知识青年占领山头、开发山区的一个样板
本报记者 刘野 辛民
陕西省汉中专区黎坪垦殖场的青年建设者们,在山区落户已经三年了。
三年前,这支由城市知识青年组成的垦荒队,从汉中出发,跋山涉水来到大巴山上的黎坪山区,披荆斩棘,开荒生产。经过三年艰苦斗争,已经办起了一个综合发展的国营垦殖场,树起了我国知识青年占领山头、开发山区的样板。
年轻的垦荒队员们还清楚地记得:上山前夕,中共汉中地委的负责同志曾勉励他们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老师和父兄们一遍又一遍地叮嘱他们要热爱山区,热爱劳动,把青春献给山区的建设事业。但是,也有些人听说城市里的“嫩秧秧”要上山开荒,摇摇头说:“知识青年在山区扎不住根,要不了多久都得溜下山来!”
三年过去了,这批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人没有辜负党的教导和父兄们的希望。他们不仅没有“溜下山来”,反而在大巴山上生根、开花、结果了。
三年来,全场开垦了九百多亩荒地,开辟了四千多亩牧地。在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收获粮食四万六千七百多斤,总产量年年都有提高。全场已有一百一十多头大牲畜,其中五十三头是自己繁殖的。全场还生产了十多万斤蔬菜、九百多斤油料,点种松树二百多亩,栽苹果、蜜桃树苗三十亩,栽核桃树苗三千株,栽花椒树苗八千多株,种植党参一百五十亩。这里从来没有过茶树,现在开始有了;当归、川芎等药材也已试种成功。
为什么这些被称作“嫩秧秧”的青年人能够在高寒山区生根呢?重要的原因是:黎坪垦殖场的党支部,时刻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沐浴着每棵幼苗,帮助他们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
树立献身山区的革命思想
最初,青年们是抱着各种不同的想法上山的。黎坪垦殖场党支部带领着这样一些城市里的青年人上山来,不能不认真地考虑:怎样才能使青年们在山区扎根,树立起献身山区建设的革命思想呢?
党支部清楚地看到,许多青年虽然上山了,可是他们的心还在城市里。要使他们在山区扎根,首要的课题就是教育青年们带着毛泽东思想上山。
于是,在建场初期,党支部便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当作办好垦殖场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他们在给每个青年分发劳动工具、组织青年开荒生产的同时,也把毛主席著作发给每个青年,组织青年认真学习。
青年们最听毛主席的话。他们一拿到毛主席著作,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青年运动的方向》、《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这些文章,他们读了又读,看了又看。许多人把毛主席的语录挂在房子里,贴在床头上,天天看,天天想,毛主席的话深深地印在青年们的心上。
在学习中,党支部针对青年们的思想情况组织专题讨论:革命青年的前途、志愿是什么?用什么态度对待困难?青年们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我们再苦也没有红军长征苦。革命战争的考验我们没有赶上,但是一定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苦斗争中锻炼成钢!”
读了毛主席的书,就要照毛主席的话去办事。青年们学了毛主席指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后,立刻展开了建场活动。没有房屋,自己盖;没有用具,动手造;没有耕地,去开荒。他们决心用自己的双手辟出一个新天地。
青年们用毛泽东思想改造自然,也用毛泽东思想改造自己。
农三队的小伙子谢胜,第一次上山劳动,脸上被刺条划了几道血印子,他受不住了,把砍刀一丢,闹起情绪来。晚上,他想起《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他想:白求恩是外国人,对中国革命那么热情,毛主席教导我们向白求恩学习,而我刚刚遇到一点困难就泄气了,这怎么对头呢?第二天,他干得起劲了,而且动脑筋,改进了工具,提高工效三倍多。
青年们有一个共同体会: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毛泽东思想给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力量;当他们发生动摇时,毛泽东思想坚定了他们的革命意志。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抚育下,他们才消除了种种杂念,在黎坪山区扎下根来。
“再困难,也和大家在一起!”
黎坪垦殖场的党支部和干部们记得:汉中地委的负责同志向他们语重心长地嘱托过这样的话:“城市知识青年到山区去,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一定要和他们同甘共苦,并肩战斗,通过自己的行动把党的思想、党的作风和优良传统传给青年一代!”因此,他们在上山的第一天,便对青年们说:“山区再困难,我们也和大家在一起!”
他们说到做到。三年来,垦殖场的领导干部们一直和青年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干在前头,歇在后头;苦活、累活、脏活抢着做;吃的、住的、用的,尽先让给青年们。
上山初期没有房子住,领导干部便和青年一起挤在两间破烂的牛棚里。后来盖了一些宿舍,他们让青年们住进去,自己仍然住牛棚。
梅雨季节,泥泞遍地,脱了鞋袜下地干活,不是划破脚,就是被蚊子叮得起疙瘩。专署供给了一批长胶靴,场里领导干部全都分给了青年们,自己仍然赤着脚下地。
青年人刚离开家,许多人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干部们便多方面关心他们的衣食起居。窗子破了,给他们糊好;有人夜里把被子踢开了,给他们盖好;有人生病了,给送水、煎药。
在生产劳动中,领导干部们不仅以身作则,而且无微不至地关心青年们。他们同青年人一起上山,一同生产。青年们不会犁地,他们教;不会撒籽,他们教。许多重活,他们总要自己试一试,然后再交给青年们去做。
所有这些,青年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他们想:党组织这样关心和爱护自己,是为了什么?有这些好的领导同志和大家在一起,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呢!
黎坪垦殖场的党支部和干部们,越是关心这些青年人,越是以身作则地同青年们共同战斗,他们的行动就越有力地鼓舞和影响着青年们,每时每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让他们到斗争中去锻炼!”
黎坪垦殖场的党支部对于如何把青年们培养成坚强的革命战士,有着这样的看法:“温室里培养不出耐寒的松柏。没有经过风雨,见过世面,必须让他们到实际斗争中去锻炼,才能把‘毛铁’炼成‘纯钢’。”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三年来,党支部一方面无微不至地关怀青年们;另一方面也严格认真地去要求他们。
青年们刚到黎坪山区,关于在什么地方建场,就曾有过一番争论:有人主张把场址设在元坝子;有人主张把场址设在炮坪。元坝子是黎坪山区的一个小镇。这里虽然也艰苦,但是,一条小街,几家店铺,总算是这一带山区比较热闹的地方。炮坪,就不同了。这里离元坝子仅有十五里,可是山更高,沟更深,除了几间没有人住的小草棚,什么也没有。不过,论开荒生产,这里有比元坝子更优越的条件。究竟在元坝子建场,还是在炮坪建场呢?当时,有些青年人希望在元坝子建场。党支部研究了这种意见,认为主张在元坝子建场的人,主要是思想上贪图安逸,害怕困难,对这种主张不能迁就。因此,坚持把垦殖场从元坝子搬进了炮坪沟。他们对青年说:“炮坪比元坝子是困难一些,但是越困难我们越要去。大家都找舒适一点的地方,我国那么多荒山野岭谁去开发建设呢?”事后回忆起这件事,青年们都感到这种一开始就把大家放到艰苦斗争环境里去的做法,对培养革命意志和艰苦朴素的作风,起了很大的教育作用。
上山初期,青年们很多事情都不会做。为了使大家学到真正的本领,垦殖场领导上从来不因为不会做,就不让他们去做;也从来不因为担子重,就不交给他们去挑。
这里没有炊事员,吃饭需要自己做。场部决定由青年们轮流做饭,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可是,许多青年过去一直没有做过饭。有的青年向场部提意见说:“让我开荒,我有力气;做饭,我不会!”场部回答:“做饭,也是本领。不会的事,要学会。如果我们吃一辈子饭,不知道饭是怎么做出来的,那怎么行啊!”青年们没有话说了。
黎坪垦殖场的党支部从实践中体会到,环境越艰苦,条件越困难,就越能磨炼青年人的革命意志。一九六三年冬,场部决定利用农闲到拔海一千六百米的岭上去点种松籽造林。青年们兴高采烈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可是一场大雪过后,岭上已经是积雪数尺、天寒地冻了。有的干部怕青年们受冻,建议不要去了。党支部没有同意。他们觉得要让青年们健康地成长,就不能老是怕他们受冻受累,何况岭上的积雪一直到来年春天都不会融化,春耕一开始,哪还有时间去点种松籽?就这样,青年们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他们冒着严寒,踏着积雪,挥舞着镢头,意气昂扬地奋战在高岭上。饿了,啃一口冰冷的馒头;渴了,抓一把地上的积雪。休息时间依然是笑语满山,一片歌声。连续一月,青年们播种了九百八十多斤松籽,共二百多亩。
把思想工作做到山下
当这些知识青年从学生变成垦荒者,在黎坪山区艰苦创业的时候,垦殖场的党组织及时地注意到:很多青年的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对于青年们开发山区的革命行为,都给了很大的鼓励和支持。但是,也有一些旧的思想残余和习惯势力仍然从各方面来影响上山的青年。
一九六三年七月,多种经营队的女青年王莲琴从西安探亲回来,带来了一些新办的学校招生的消息,在垦殖场里掀起了一股小小的下山风。原先只是把垦殖场当作临时安身之所的青年,瞒着自己的同伴,悄悄地准备功课了。
发现这种情况后,垦殖场党支部又一次对青年们进行了前途教育,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开发山区、建设山区是一项光荣的、豪迈的事业。一些青年提高了认识以后,纷纷表示“决不当社会主义建设战线上的逃兵”,要和大家一起肩负起建设山区的重担。一直动摇不定的王莲琴,也决心留在山上。就这样,一场小小的风波,很快就平息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青年谈到,他们发生思想波动的原因,多半是受了家庭的影响。于是,场里和青年们的家庭逐渐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垦荒队员们的家大都住在汉中,场里的领导干部每次下山来汉中,总要去一些青年的家里进行访问,和青年的父兄们谈心,交朋友,向他们宣传开发山区的重大意义,介绍青年们在垦殖场劳动、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垦殖场把这种家庭访问看作是全场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有一次,垦荒队员李之骥的姨母从汉中打来长途电话,要求让李之骥回汉中参加其他工作。场里认为,李之骥在垦殖场劳动得很好,让他留在山上,对这个青年人的锻炼、对山区建设都有好处,没有必要改换工作岗位。于是,党支部书记周沪便到汉中去访问李之骥的姨母。李之骥的姨母说:“这孩子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又远离汉中,只有我关心他,让他回汉中来工作吧!”周沪感到她对建设山区的重大意义缺乏了解,而且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地关心青年人,便向她讲明开发山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好处,说明青年人只有在艰苦斗争中才能锻炼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材。她终于收回了自己的意见。李之骥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也表示坚决留在山上,把山区建设好。
现在,垦殖场的领导干部和很多青年的家长交成了亲密的朋友。他们彼比访问,促膝谈心,共同关怀着青年们的进步,从山上到山下,从垦殖场到家庭,一起帮助这些年轻的垦荒者锻炼成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