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滇纶”出世——参观昆明合成纤维车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5-05
第2版()
专栏:

“滇纶”出世
——参观昆明合成纤维车间
本报记者 于明 沈清泉
让石头变棉花,让无尽的天然资源为人们的穿衣服务,这是广大劳动人民多么希望的一件事啊!
从古以来,劳动人民解决穿衣问题,是多么困难。可是在参观昆明的合成纤维车间以后,又使人突出地感到,这种先进的技术,只要有社会主义制度保证,广大劳动人民的穿衣问题将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了。这个合成纤维车间,并不太复杂。在二层楼上总共占有四、五间房子的地方。在一间隔开的房子里有两个并不大的热水锅炉似的釜和一些回收溶剂的设备。一个反应釜中装了各种原料,经过加热搅拌、过滤后,被送到另外一个釜中脱泡,再送到另一较大的房间抽丝,就成了一束束洁白的纤维。整个车间只有四五个技术员和工人,而他们的工作还一点也不显得紧张。
在另一个和车间差不多大的房间里,陈列了用合成纤维织成的各种成品,有的纯纺,有的和粘胶纤维混纺,有的和棉花混纺,有漂亮的哔叽、凡立丁、斜纹布,有蚊帐布,有的织成了厚实的帆布、劳动布和少数民族喜欢的各种提花布。一个双人床铺设得朴素美观大方,我们很长时间认为是工作人员用普通棉织品铺设的睡床,在展览室的同志告诉我们以后,才知道从蚊帐、枕头套、枕心、枕巾到被褥的表里、棉絮、床单、绒毯都是用合成纤维织造的。大批劳动服装引起了我们注意。带领我们参观的同志指着那些劳动用的手套、袜子、衣服说,这些衣物比棉织的帆布、劳动布要结实得多。他拿起昆明冶炼厂用作硫酸过滤布的一块棉织帆布给我们看,这块布只用了很短时间,可是用手一摸就都成了碎末。他说,用合成纤维就要好多了,昆明冶炼厂用帆布作过滤布,二十四小时就要换一次,用量很大,而这种纤维纯纺的“滇纶”,已用了六个月还没有坏,估计至少可用一年。有一块放在一旁的厚棉布只在机器上磨擦了七百次,就破碎不堪,而另一块“滇纶”磨擦过三千零一十五次才破了一个小洞。带领我们参观的同志指着那些内衣、棉絮、绒背心说,它轻软、保温好,比棉、毛织品更加适合用作旅行衣、运动衣、高寒地区人民的衣着。这时研究所的所长陈耀庭同志捋起裤脚给我们看腿上围着的“滇纶”。他因患风湿性关节炎,过去上楼梯还需人扶。从去年起,他腿上围了这两块“滇纶”,睡觉盖的被子也是用这种纤维做的,因为上边带有静电,所以现在已变得很少疼痛。
这种纤维,在云南工业基础较差的地方,能够靠自己制造设备,掌握技术,织成劳动人民所需要的各种衣服,这使我们看出了它的发展前途。我国各地都有石灰石、煤炭和盐巴,但是许多地方却很少生产棉花和羊毛。有了这种纤维,穿衣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了。以云南省来说,全省二千多万人口,只要建起一个年产二万吨合成纤维的工厂,织成的布匹,每人就可得到二十尺。而两万吨纤维的厂,从原料到抽丝只要八千个劳动力;可是一斤纤维就可顶一斤棉花,要生产两万吨棉花,每亩即以五十斤皮棉计算,就要种八十万亩棉田,需要的劳动力要二十五、六万。两相比较,相差多大!以这八十万亩棉田种粮食,以五百斤一亩计,每年就可多生产粮食四亿斤;把二十五万个劳动力用在农业生产上,又可多种上百万亩的粮食。由此可见,这项合成纤维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十分重大意义。不但在解决穿的问题上支援了农业,而且在吃的问题上也间接支援了农业。而穿的问题能用天然的原料实行工业化生产,人们将再也不会受老天的支配了。不管旱涝、丰歉,原料都不会受影响,工业生产可以平衡进行。
我国的科学技术人员,在党的自力更生方针的鼓舞下,对这种合成纤维从开始试验研究,到投入生产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我们为什么能够这么快?省化工厅的洪国宝副总工程师说,他解放前在一个伪资源委员会办的上海化工厂工作,当时和另外几个工程师用三年时间作了一个生产阴丹士林染料的设计,可是甘作洋奴的伪资源委员会的负责人却答复他们说:“你们不要胡闹,要自己设计制造干什么?只消花几十万美金向美国购买一套就行了,比你们搞的要好得多!”当时他们气得把设计图撕成粉碎。解放后,完全不同了。他在党的自力更生方针鼓舞下,能发挥自己的力量了。在进行成膜试验时,他们刚刚试成,省化工厅领导人发现了,说“为什么不早汇报”?他说:“现在只有七成把握,到试验有十成把握时才好向领导汇报”。可是那个领导同志却鼓励他说:“省委负责同志说过,一切新事物,只要基本上有了把握就坚决干。这件事更是关系到人民穿衣的问题,试验、技术问题由你负责研究,其他需要由我负责解决!”这就是促使洪国宝和许多职工废寝忘食地进行试验、研究,并且很快成功的原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