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在内燃机车上打“歼灭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5-06
第2版()
专栏:

在内燃机车上打“歼灭战”
铁道部内燃机车会战指挥小组
内燃机车的试制成功并成批生产,标志着我国机车车辆工业进入一个新阶段,标志着我国铁路运输牵引动力革命——用内燃机车代替蒸汽机车的开端。这是广大职工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敢于革命,敢于创造,坚决执行自力更生的方针的胜利,也是具体运用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这一战略战术原则的胜利。
正确选择主攻目标
内燃机车的“心脏”是柴油机,选择什么型号的柴油机,是有不少争论的。争论的核心,是从实际出发,先搞稳妥可靠的机型,然后再不断前进呢?还是脱离实际,追求那些仍在科学研究范围内的先进水平呢?看去这是一个技术问题的争论,实质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论的斗争。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需要跟着人家的脚印走。但是,又必须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既要敢于摸老虎屁股,又要客观地估量自己的力量,正确选择主攻目标。我们试制的大马力中速柴油机,虽非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但从经济指标来看还属中上,是一个结构成熟、运用可靠的机型。从我国当前工业水平和铁路实际情况出发,集中优势兵力,先迅速夺取这个阵地,既能较快地投入成批生产,满足铁路建设需要,也可以“练兵练将”,积累经验,并以此为“跳板”,扩大战果,研究试制更新产品,迎头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
有些同志单纯追求先进的技术指标和设计参数,宁愿多花些时间,搞个更先进的机型,这些同志志气可嘉,但脱离了我国具体条件,也忽视了我国铁路运输对内燃机车的迫切需要。我们运用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技术民主,组织了工厂、学校、科学研究、运用部门的有关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以及专家、教授们,反复进行了讨论,基本上统一了认识。实践证明、正由于选择了适合我国当前条件的机型,所以能较快地试制成功,保证内燃机车成批生产的需要,同时,为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内试制六十年代新型内燃机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样做,表面看是慢,实际是更快。
“各兵团”联合作战
内燃机车比蒸汽机车复杂得多,有七万多个零件,需要三十多种合金钢材,几十万道工序,而且精度要求高,技术综合性强。当时很多同志认为我国铁路工厂大都是老机床、老厂房、老工人的“三老”工厂,既无专用设备,又没有制造经验,绝大部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都没学过内燃机车,有的甚至没有见过内燃机车。怎么能试制这样复杂的新产品呢?特别是对制造大马力中速柴油机,有的同志说:“有的工厂搞了几年都还没有成功,你们不要妄想吧!”有的同志说:“这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主张从外国进口,等我国工业水平提高后再搞。有的人还料定:“你们没有制造柴油机的技术基础,硬要勉强上,搞五年也不一定能过关。”
敢不敢摸“老虎屁股”?有着“二七”革命斗争传统的铁路职工,是不会在困难面前吓倒的。他们说:“什么老虎不老虎,你怕它,什么也别想干,不怕它,老虎屁股照样摸”。
但是,老虎屁股怎样摸?也就是说,在组织试制生产中,是一个厂包下来,万事不求人呢,还是把所有制造机车的工厂和有关的兄弟工厂组织起来,打歼灭战?
有人沿袭了过去铁路修造蒸汽机车的老习惯,向往“大而全”,担心“协作靠不住”。也有人不甘心当配角。这些人都主张由一个厂包下来。我们坚决贯彻了中央关于组织专业化和协作的生产方针,采用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
我们对一台内燃机车的制造,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对复杂的、关键性的部件,也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例如,大马力中速柴油机,试制开始时,我们曾一度同时安排了四个工厂制造同一种柴油机,齐头并进,以为这样更保险。但结果进展缓慢。后来调查发现,这样做看起来试制工厂不少,但大家都做重复的工作,实质上还是分散兵力。于是,我们和工厂一起,对柴油机进行了分析,摆出了十大关键部件,八十多道关,其中很多新技术、新工艺都是铁路工厂从未干过的。这些关键件都由一个工厂全包下来,要很长时间才能制造出来。我们根据各厂生产特点,组织了各“兵团”的联合作战。如扫气泵这个大型铸铝件,精度要求很高,便交由铸造质量较好的工厂去围攻。油泵、油嘴、调速器等精密关键件,便交由有蒸汽机车精密件制造经验的工厂去围攻。在攻技术关键过程中,我们把十多个科学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组织起来,按照他们的专长,分别派到有关工厂,和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一起战斗。这样,每一个“兵团”的“进攻”目标既明确具体,力量又雄厚,当然就收到全歼速歼之效。
参加会战的冶金、机械、化工部门的工厂,也都把内燃机车的试制作为光荣的任务,凡是内燃机车需要的,都大力支持。
三“老”攻一“新”
毛主席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老工厂的厂房旧,设备旧,对制造精密的新产品是不利的。但是老工厂的老工人多,他们的政治觉悟高,生产经验丰富,这却是试制新产品最有利的条件,而且是决定的条件。只要坚决地依靠老工人,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有许多需要靠专用设备加工的活,他们可以用普通机床,改进工艺装备加工出来。他们是试制和生产内燃机车的“宝中之宝”。
我们一方面从长远发展需要,申请国家投资,新增一些必要的设备;一方面依靠老工人,技术人员自己动手革新工艺,改造设备。试制中,各厂制造和改造了各种设备几百台,制成工艺装备几千套,还采用了许多新工艺。这些都是靠领导、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搞出来的。例如柴油机的机体加工,这个部件重达五点七吨,有四米多长,十二个主轴孔的加工精度要求在五丝以内,按一般工艺要求,需要五台大型专用机床,约需投资三百万元。这些设备国内不制造,进口也来不及。大连机车车辆工厂技术人员在外国的说明书上看到了这种机床的照片,和工人一起,一面比划,一面画图,利用旧设备进行改装,基本保证了加工精度,满足了试制需要。
试制初期,由于我们没有实践经验,有不少图纸和工艺资料是从国外搬来的,其中有些洋框框严重地束缚了群众的创造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试制实践,群众掌握了不少生产规律,有了更多的发言权。为了总结自己的经验,一九六三年以来,许多工厂开展了群众性的零部件鉴定工作。由直接参加生产实践的工人,对图纸、装备提出问题和改进意见,采取三结合的方法,共同鉴定技术文件,鉴定装备,鉴定质量。在零部件鉴定的基础上,发动群众,解放思想,打破框框,大力进行工艺技术革新。有的工厂简化了多余的工序,减少了不必要的周转,改进毛坯尺寸,减少加工余量,结果,成倍地提高零部件的加工效率,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信号厂打破洋框框,修改了三种继电器的设计,使性能显著提高,超过了国外原设计的水平。过去要花半个月的调整时间,现在只需两小时就可以完成。
在试制和生产内燃机车方面虽然打了一个大胜仗,但是离开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和铁路牵引动力革命的要求,还是很远的。我们决心兢兢业业,继续做艰苦的工作,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依靠群众,不断改进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