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接连育成多种谷子高产新品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5-07
第2版()
专栏:

新乡农业科学研究人员同农民长期结合密切合作
接连育成多种谷子高产新品种
这些谷子新品种是“新农冬二”“新农三○”和“新农七二四”,经过几年来的试种,在大田种植一般比当地农家品种增产百分之三十左右。目前,河南各地普遍推广,山东河北等省也在大批引进
据新华社郑州六日电 增产效果极为显著的谷子新品种“新农冬二”、“新农三○”和“新农七二四”,正在河南省各地农村推广种植。谷子主要产区山东、河北等省,目前也在大批引进这些良种试种。
这些谷子新品种是新乡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张履鹏等培育出来的。几年大面积试种证明,这些新品种在大田种植,一般比当地农家品种增产百分之三十左右。最早推广种植这几个新品种的济源县,目前已种植十万多亩,这个县的承留公社孔庄大队,因连续四年大面积种植这几个新品种,成了“谷子发家队”。去年这个研究所在自己农场种植的“新农冬二”,平均亩产量达九百七十九斤。
张履鹏是新乡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技术员。在一九四九年这个研究所刚成立的时候,他就和研究所的三个青年技术员,进行培育谷子新品种的试验。当时,二十一岁的张履鹏刚从一个中等农业专科学校出来,其他三个组员,有的只有十七岁,都缺乏培育谷子新品种的实践经验。最初,他们都有些胆怯,但当他们了解到谷子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后,就很快爱上了这个研究课题,决心要培育出稳收高产的谷子新品种。他们断断续续地用了三年时间,到三十多个县、上百个村庄进行调查访问,还去河北、山东访问劳动模范。他们沿途还搜集流失在民间有关谷子的古农书。三年中,他们收集了三百多个农家谷种,记录了大批谷子丰产资料,并和一些知名的种谷能手建立了联系。这一切,为他们的试验研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一九五一年,他们一方面向周围生产队推荐一批好的农家谷子种,另方面进行谷子杂交试验。
谷子颗粒小,它的雌雄花蕊只有一粒小米的五分之一那么大,进行人工杂交十分困难。他们连续两年试验都失败了。这时候,张履鹏又带着一名组员去蹲点,他们住在温县马庄一位叫张图书的老农家中,张图书种了一辈子谷子,创造过谷子丰产纪录,是河南省的劳动模范。他们和张图书一起劳动、种谷,总结他的丰产经验,研究自己失败的原因。他们终于掌握了谷子杂交中最难的技术,在一九五四年得到了第一代谷子杂交种。
第一代杂交种,要定型为一个新品种,在正常的情况下,需要经过六七年繁育。年轻人想缩短这个过程,但他们缺乏这种经验。这时辉县山区井峪村一位种谷老农送给张履鹏一个祖传的种谷“秘方”,大意是说:“秋收后,久旱不雨,不能种麦,到过年后,还能种谷,七月还有收获。”张履鹏又想到一块古碑上的文字,大意是说:“麦收后,久旱不雨,不能种秋,七月还能种谷,十一月仍有收获。”这都是群众为了抗旱度荒积累的种谷经验。根据这一经验,他们进行一年繁育两代谷子的试验。由于采取了加快繁育的措施,他们只用了四年功夫,在一九五八年就育成了“新农冬二”杂交新品种。在这之后,“新农三○”和单株选育的“新农七二四”等谷子新品种也培育成功。
新品种一诞生,年青的技术员为它们热情地“鸣锣开道”。他们分头在几个县的二十多个生产队进行示范推广。在这些示范点上,他们不仅研究新品种的适应能力和增产效果,还和种谷的劳动模范研究谷子的栽培技术。
张履鹏写的《粟及其栽培技术》一书和有关粟(谷子)的一些学术论文,都分别由北京、上海等有关出版社、刊物出版刊用,有些已列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主要参考书。张履鹏现在已经是优秀的农艺师,一九六三年,他被选为河南省的劳动模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