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劳动改变了他们的思想面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5-07
第2版()
专栏:

劳动改变了他们的思想面貌
我们这个半农半读学校,对一些知识青年,特别是城市知识青年来说,是个很好的锻炼和改造的场所。
我校一九六一年招收的上海学生中,初来时,有不少人存在着不愿上山下乡、鄙视体力劳动、嫌山区苦、留恋大城市的思想。通过三年来的半农半读,他(她)们已逐步养成了劳动习惯,增强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爱上了山区,并决心在山区干一辈子。现在,我校的上海学生,赤脚上山下田,用手撒肥习以为常,并学会了许多农、林业生产技能。如学生徐龙法刚来校时,是一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担的白面书生,对于劳动,更是嫌苦怕累,如今却成了班里的生产委员。过去在家里衣服都要母亲为他洗换,上次寒假回家,什么劳动活都抢着干,挑着一百多斤的煤球在上海大马路上走,感到十分自豪。
还有一个上海姑娘孙国英,过去没有参加过生产劳动。入学初期什么也看不惯:土泥巴房子看不惯,晚上点煤油灯看不惯,老师“土里土气的”看不惯,农民挑大粪她捂鼻子,甚至嫌山区的天也太小了。劳动对她来说是严重的考验,初次参加劳动时连茅刀也拿不好,一天砍的柴火还不到三十斤。通过劳动教育,办校方针的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她逐渐地有了进步。经过三年来的劳动锻炼,她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和伟大,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爱劳动、爱学习、爱读毛主席著作的好学生。在一次座谈会上,她说:“一个人好比一块铁,只有在革命的熔炉里,通过生产劳动,千锤百炼,才能成为一块好钢。”有人问她:“你还想回上海吗?”她的回答很坚决:“党叫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我要在山区干一辈子!”
据我们了解,入学初期,我们这里从上海寄来的邮包,大多数是吃的。如今寄来的东西,很多是政治书籍和练习本。仅一九六三年,就从上海寄来各种书籍一百五十本,其中《毛泽东选集》等政治书籍六十七本。过去不少学生要家里寄钱来花,如今反而节省下津贴费寄回家,仅一九六三年就从我们这里寄回上海七百多元。这真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我深深地体会到,半农半读学校能更好地造就能文能武、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大茅山分校 汪修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