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不要否定有缺点的好作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5-08
第6版()
专栏:

不要否定有缺点的好作品
秦犁
编者按:最近以来,我们陆续收到一些读者来稿,对短篇小说《惠嫂》(原载《延河》,本报在一九六一年二月五日转载)和根据它改编的影片《昆仑山上一棵草》,提出一些疑问和争论。这些意见归纳起来,有这么几个问题:
一、这两个作品是不是太着重了一棵草的作用,以致减弱了党的领导?
二、作品中的一些段落,描写了共产党员老惠和工人们想家、想吃的情况。这种描写,会不会歪曲英雄人物的形象?
三、怎样看待惠嫂这个人物?她值不值得歌颂?
我们今天发表秦犁同志的文章,作为答复。
读了部分读者对小说《惠嫂》及影片《昆仑山上一棵草》的意见以后,我愿意从作品的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谈一些不同的看法。希望能有助于共同研讨,以便正确评价这两个作品。
《惠嫂》和《昆仑山上一棵草》,这两个作品的主要情节是相同的:地质学校毕业生李婉丽刚踏上高原,觉得这里困难不小,有点畏怯。这时,她在高山转运站的“司机之家”里,遇见了司机们爱戴的“红色炊事员”惠嫂。惠嫂对李婉丽介绍了自己在高原扎根的过程,介绍中又夹叙了先来这里的建设者老惠等扎根的经历。原来,老惠和七个病号在这里休养刚好些,路不好走,他们还住在帐篷里。为了改善一点居住条件,他们就自己动手打下了这里第一所窑洞。后来,老惠用这所窑洞的来历教育刚来高原的惠嫂,使惠嫂也热爱起高原的工作岗位来。老惠、小刘和惠嫂等人在高原战胜困难、从事建设的事迹,都使李婉丽受到鼓舞,从而决心也在高原扎下根来。作品为了便于在故事里又说故事,前前后后都用一棵昆仑草串连起来。
了解了这个基本轮廓,就可以看出:作品的主题是表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具有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作品写昆仑草不过用来作为表现主题思想的一种艺术象征物和手段。可以肯定,作品这样的主题思想是无可非议的。
作品的具体表现,是否歪曲了这个主题思想呢?
第一,文艺作品借物比喻、象征是常用的。象用松柏来比拟革命战士的坚毅不衰的品格,用杨柳来比拟革命者到处扎根和深入群众的特质。雷锋同志说要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当然,物给人的启发实际上只是人本身思想感情变化的一种媒介、外因,要写得适当。应该说,这两个作品从正面写人物作思想工作还是主要的,草只是用于启发、比喻。用物比喻总是常常只取其一个方面的特征,小说的比喻着重于在困难条件下扎根高原的意义上来写草的生长,也无可厚非。后来,电影为了更着重于写小草的顽强,表现了它不怕风霜雨雪,挺立在岩石上,这自然比小说写得更有力量了。
第二,从作品的实际来看,对共产党员老惠的形象和其他的工人的描写,有没有歪曲的地方?老惠和七个病号在缺少供应时想起家乡,不能笼统认为是坏事,而要看能不能把热爱家乡之情变成进行斗争的力量。电影《上甘岭》里不是有志愿军战士们在干渴情况下怀念家乡流水的情节吗?那是充满革命精神的。《惠嫂》里的病号们在高山转运站休养,一时供应上不来,虽然想着青菜、鲜肉、大鲤鱼,但是并没有因为得不到这一切而动摇。在老惠的鼓舞下,这些刚好些的病号在帐篷里开会决定动手修窑洞,坚决克服困难。他们缺少工具,也“硬拼着狠心把窑洞修成了”。这种顽强精神是相当动人的。不能说他们曾经想吃肉就是歪曲了形象,更不能把这种克服困难的顽强精神叫作“小资产阶级狂热”。
第三,惠嫂并不是“中间人物”。邵荃麟等同志主张文艺要着重描写的“中间人物”,是指动摇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人物。惠嫂不是这样的人。看来也不能说她是介于先进与落后之间的“中间人物”。评判一个人物形象要看他的思想行动的主要方面。这个陕北农村妇女,初到转运站来时,曾闹过情绪。应当说,作品对这个解放区成长的妇女这时候闹情绪的情形渲染得过分了些。有些地方的确对表现这个经过多少年革命教育的妇女不够适当。但小说和电影表现她后来的进步直到成为这个“司机之家”的管理人,受到司机们的表扬与热爱,是应该肯定的主要方面。小说、电影都写出了主要是高原建设者为社会主义奋战的干劲影响了她,使她这个当年解放区的妇女投身于新的斗争。在影片里,她说:“就是这些钢锤铁打的小伙子们教育了我,我想,他们都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这会儿这些司机们,不是跟当年的解放军一样吗?我就不信咱们还不如昆仑山上的这么一棵草!”不错,她在办“司机之家”时作的是许多琐碎平凡的工作,但这也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怀疑她作的“平凡的琐事如何跟革命思想联系起来”,说她热情地为建设者作后勤工作是出于家庭妇女的什么“善良和热心”,或者说这一形象是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都是不适当的。
这当然不是说,这两个作品是没有缺点的。它们的缺点当然可以批评,问题是要看怎样批评。我们看作品首先要看它的基本政治倾向如何,在艺术表现上也要看它主要方面是什么。这两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是好的,所表现的内容基本上也是好的。它的缺点,是在主导方面是好的这样前提下的缺点,我们当然就要以热情帮助的态度来批评。比如我们可以要求它在写老惠作思想工作上应该更主动些、更有力些;对困在高山上的病号们,能写出他们早就作克服困难的准备工作就更好些;它写惠嫂闹情绪如果能既写清楚是她的农村眼光一时没改变过来,又适当地写她思考如何积极对待困难,就更好些,等等。这些缺点如果改正了,就会使作品更好地起教育作用。原作虽然有这些缺点,并不能否定它是一个好作品,更不能说它是毒草。
一些读者对这两个作品提出积极批评的热情是好的,有些理由也的确是与作品缺点有关系的。但是,显然有些批评是对作品作了不适当的要求,有的批评是把作品的缺点看得过了头。毛主席告诫我们:要同群众一起来学会谨慎地辨别香花和毒草。这说明,辨别要谨慎,才能正确,而这种本领应该同群众一起在比较和鉴别的实践中去逐步学会它。评判文艺作品应当有革命的战斗的科学的态度。我们要努力学会实事求是,学会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和片面性。毛主席说:“要求所有的人都不带一点片面性,这是困难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观察问题,处理问题,发表意见,有时候就难免带上一些片面性。但是,可不可以要求人们逐步地克服片面性,要求看问题比较全面一些?我看应该这样要求。”(《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对这两个作品的讨论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具体地领会这个道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