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如何正确对待棉花“芽苗移栽”法 ·吴吉昌答记者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5-09
第6版()
专栏:

如何正确对待棉花“芽苗移栽”法
·吴吉昌答记者问·
全国著名植棉模范、山西省闻喜县东镇人民公社涑阳生产大队队长吴吉昌,为解决棉花缺苗问题创造的“芽苗移栽”法在各地推广以后,有许多地区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一部分地区和植棉单位,采取这种办法移栽的棉苗,死得不少。不少人提出:“为什么吴吉昌移一苗活一苗,我们这里照样作,却死得多活得少?”
最近,新华社记者就有关“芽苗移栽”法的问题,访问了吴吉昌。
问:不少单位推行“芽苗移栽”法,收效不大,问题在哪里?这是许多人一再要求你谈的。
答:经验最好由自己来总结,我不一定能谈在点子上。我只就我的所闻所见来谈谈这个问题。
我们附近有个生产大队,在开始推行“芽苗移栽”法的时候,补栽的棉苗成活率很低。我去仔细看了他们的操作,又看了移栽的棉苗,发现移栽的苗所以死得多,主要原因是取苗时伤了苗,特别是把苗捏坏了。在别的地方,我还发现移栽时,埋土过深或过浅。埋深了,埋住茎,影响光合作用;埋浅了,露出嫩根,容易伤茎。象这样情况还有一些,问题多半发生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发现这些问题以后,感到我们原先提出的“芽苗移栽”四个要领:“苗要小,窝要小,水要少,天要好。”这样介绍不具体,又提出了“十项注意”。
从不少地方推广情况来看,凡是注意掌握“十项注意”的,效果就好;凡是推广效果差的,问题多半出在这里。
开始推广“芽苗移栽”法的时候,发生一些问题是难免的。我们大队在一九六○年开始应用“芽苗移栽”法补的苗,成活率也不过百分之六十,现在达到百分之九十八,是不断地总结经验才做到这一步的。
问:据我了解有些地方对“四个要领”和“十项注意”也知道,移栽却不全成功,这是什么缘故?
答:有这种情况,而且这种情况还不少。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这须要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芽苗移栽”法是我们在涑阳大队具体条件下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种办法在这里行得通,但其它地方的具体条件却同我们这里不一样。因此,其它地方对“芽苗移栽”的一些具体作法,要因时因地灵活应用。人常说:“看天看地,活种庄稼。”推广任何一项先进经验,少不了这一条。
我们队里有一个技术员,去年春季到晋中产棉区介绍“芽苗移栽”技术,他讲得很好。可是,他动手一表演,移的棉苗成活率却很低。原来,他表演的那块棉田不保水,挖好窝,水一倒进去,马上就渗完了,一埋土,整个芽苗埋在干土层里,根本活不了。后来,他同当地干部研究,改进了操作法:挖下窝,先把窝底上的土稍按一按,以减少渗水;把先倒水后放苗改为先放苗后浇水;把慢拥土改为快拥土。操作技术这样一革新,补苗成活率一下子就提高到百分之八九十。
在第四次全国集中产棉县棉花生产会议上,我听到一位代表介绍,他们那里大面积推行“芽苗移栽”法,对保全苗争高产作用显著。他说,“芽苗移栽”的“四大要领”之一是“天要好”,就是要在中午移栽。这一条,在他们那里应用起来,就有问题。他们那里白天气温高,中午气温在摄氏三十多度以上,栽苗后一会儿就会晒枯;他们改为前晌和后晌栽苗,结果收到了很好效果。
照我看来,有些地方按“四大要领”、“十项注意”栽苗不成功,问题就发生在这里。各地对“芽苗移栽”法要根据当地条件灵活应用,找出适合当地的要领和注意事项来。
问:请你谈谈,你在捉棉花全苗中,把“芽苗移栽”这项工作放在什么样的位置?
答:这个问题很重要。棉田缺苗是常有的现象,一般都缺一两成苗。在目前情况下,要求所有棉田出全苗还难以办到,要用“芽苗移栽”这种补的办法,把缺的苗补栽起来。但是,不能因为有这种办法,就不重视播种质量。提高播种质量仍然是保证全苗的首要一环。因此应该从提高播种质量着手,争取不移栽或少移栽。不要把解决缺苗问题单纯寄托在“芽苗移栽”上面。
我们大队运用“芽苗移栽”法,虽然效果很好,但从来没有忽视播种质量。我们总是精细地做好各种播种准备工作,为保证一次播种出全苗创造条件。我们也及早进行“芽苗移栽”技术训练,做好移栽准备。我们保全苗的安排是:播种为“第一道防线”,移栽为“第二道防线”。播种时,力争不缺苗或少缺苗;移栽时,株苗必争,有缺必补。
问:你是“芽苗移栽”法的创始人,请你谈谈你对推广这项经验的看法。
答:我一直在这样想:学习别人的东西,怎样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是个重要问题。推广一项新的技术经验,如果干部还没有把握,就不要马上组织社员普遍去干;技术员还没有吃透,就不要把半生不熟的东西塞给群众。应当先试验,搞个样板,让它起示范作用,收到了好的效果,大家再动手干。这是以科学态度对待科学技术。山东省高密县康庄人民公社去年棉田缺苗严重,公社提出采取“芽苗移栽”法补苗,最初碰到许多思想阻力和技术上的困难。他们一面用算账、对比的办法,在社员群众中进行思想发动;一面由干部亲自动手进行试验,从公社党委书记到公社所有驻队干部,都做出样子,用事实教育群众。社员看到这个办法好,都自觉地干起来,突击十天,终于把缺苗都补上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