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旧变新的艺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5-13
第2版()
专栏:

旧变新的艺术
本报评论员
改造旧工厂,把旧机器变成新机器,使工厂的生产技术面貌既“脱胎换骨”,而又不“另起炉灶”。这种改造,花钱比较少,见效比较快。所以,国家每年都要拿出大量的资金来进行旧工厂的技术改造,每年都要有许多工厂从旧变新。
旧变新,怎么变呢?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曰靠别人变;一曰靠自己变。
靠别人变,就是伸手向国家要钱,按照现成资料,靠别的工厂制造设备。
靠自己变,就是自力更生地进行技术改造。钱也要花一些,但并非样样都要花钱;资料也要找,但不是一切照搬;有些设备也可能找别人做,但首先是尽可能自己动手,自己能干的就不找别人。
这两种变法,哪一种好?北京缝纫机厂和天津友谊制锁厂技术改造的经历,都做了最有说服力的结论。北京缝纫机厂起初想靠别人变,订了一个要一千多万元的计划,伸手向国家要了几年也没要到;他们又到处打听,想把兄弟厂的好厂房、好设备拿过来,结果也没有如愿。因为他们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觉得没有钱就不能有所作为,所以该做的工作也没有做好,非但旧不能变新,而且连这个工厂有无继续存在的价值也成了问题。后来,他们决心靠自己变,这样一来,既变得快,又变得好。以前好几年没变出啥名堂来,现在预计只需两年就可以变成。以前计划用一千多万元投资,缝纫机年产量扩大到十万台;现在用七十万元,生产力也可以扩大到年产十万台,产品质量将比现在的更好,成本也将大幅度降低。天津友谊锁厂技术改造的过程,虽没有北京缝纫机厂那样曲折,结果却是一样的。靠别人变,要花三十一万元投资,锁的年产量达到十二万打;靠自己变,只用十六万元投资,锁的年产量却可达到十四万打,成本降低百分之二十,人员节省百分之十!
为什么靠自己变,就能够多快好省呢?因为所谓靠自己,就是靠本工厂的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的同志认为,工人们整天在车间里围着旧机器转,对国内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了解得很少,他们在企业的技术改造过程中似乎是不能有所作为的。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企业的技术改造虽然要尽可能地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但它是在原有的厂房、设备的基础上进行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天天在车间里转,天天和旧设备打交道,什么该留,什么该改,什么该换,他们是最清楚的。他们,特别是老工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昂扬的革命斗志,只要把革新技术的要求告诉他们,他们就常常能够结合本厂的具体条件,用更经济、更简便的方法制造出来,有时候甚至可以做得更好、更切合实际。天津友谊锁厂的经验,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不把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国家给一元钱就只能发挥一元钱的作用;把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一元钱就往往可以办几元钱甚至更多钱的事。而且自己动手,往往可以办得更快。这是改造旧工厂的一个多快好省的办法。
有些惯于靠别人变的同志,常常过分看重钱的作用,而忽视人的作用。中国有句俗话:“钱能通神”。这些同志虽然不相信什么神,但他们确实相信有了钱就有一切。北京缝纫机厂和天津友谊锁厂的经验跟这些同志的想法恰恰相反:有了钱并不一定能“通神”,真正能“通神”的是群众。依靠钱办不到的事,依靠群众可以办到;依靠钱不能很快办到的事,依靠群众可以很快办到;依靠钱不一定办得好的事,依靠群众可以办得很好。技术改造得好坏,和花钱多少并不成正比例。天津友谊锁厂的老工人说得好:“不能把技术改造的重点,变成花钱的重点。”在这里,和技术改造的好坏成正比的,是发动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长江后浪推前浪,旧技术总是要被新技术代替的。在进行企业技术改造的时候,我们要牢牢记住北京缝纫机厂总结出来的一条宝贵经验:一定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