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积肥带动卫生 卫生服务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5-15
第6版()
专栏:

积肥带动卫生 卫生服务生产
中共山东省日照县委员会副书记 丁履廉
我县地处鲁东南,东临黄海,西依群山,是甲子山区革命老根据地。解放前,有“穷山恶水,地瘠民贫”之称。解放后,特别是公社化后,全县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农业产量逐年提高。一九六四年与一九五七年相比,粮食增产了百分之八十四点二,花生米增产了百分之七十六点二。有百分之三十五的公社和大队粮食亩产五百斤以上,实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粮食产量指标。农业生产所以有了很大发展,重要原因之一是全县人民发扬了革命精神,在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改革了旧的积肥管理制度和积肥造肥方法,开展了积肥卫生基本建设,逐步实现了粪肥统一管理,使积肥带动了卫生,卫生服务于生产,收到了多积肥、保肥效、地增产、防疾病的效果。
我县改革旧的积肥管理制度,是从一九五七年开始的。一九五六年春,全县人民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全面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依靠集体力量开展了改良土壤和兴修水利的高潮。但要迅速提高粮食、油料单位面积产量,只抓土和水是不够的,还必须大抓肥料和其他关键性的措施。经过一九五六年的集体生产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存在着“集体生产,个体积肥”的矛盾,因而不能保证实现集体施肥的计划。农业生产必须以农家肥为主。农家肥的来源很广,有大量的人、畜、家禽粪便,还有大量的污土杂肥,如果把这些粪肥控制起来沤造施用,是大有可为的。但当时除公有公积大家畜粪肥外,人粪便和猪羊、家禽粪便让社员自积自投,因猪吃、鸡挠、日晒、风吹、雨淋、水冲,集体收肥数量少,质量差。县委认为,要想解决“集体生产,个体积肥”的矛盾,必须采取革命措施,改革旧的积肥管理制度,实行粪便统一管理。经过深入基点试验,逐步推广,到一九五八年,粪便统一管理基本上普及了全县。
旧的积肥管理制度改革了,集体生产施肥的数量增加了,质量提高了;但能否同时搞好卫生,这个问题还没解决。当时,某些干部认为:“要搞生产,就顾不了搞卫生;要搞卫生,就会妨碍生产”,把卫生与生产对立起来。某些群众认为:“庄户人家,坡里一把,家里一把;草一把,菜一把;土一把,粪一把;没法讲卫生”。当时,我们县委对从生产出发,紧密配合生产,为生产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也不明确,对如何正确处理积肥与卫生的关系缺乏经验,往往把积肥与卫生分开抓,在实际工作中走了一些弯路。一九五八年发动群众人手一拍捕苍蝇,在厕所和造肥池里撒药灭蛆,但不多久,又是苍蝇丛生;发动群众搞卫生突击战,但不多久,又是环境卫生不好。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干部、群众对搞好卫生也失去了信心。县委经过不断调查研究,逐步认识到所以存在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在搞卫生时,没从积肥入手,抓了治标,忽视了治本;要彻底搞好卫生,必须从积肥入手,搞好积肥卫生基本建设,改革积肥造肥方法,把积肥卫生一致起来。县委在统一了认识的基础上。经过试点,逐步总结出肥料管理经验,即是发动社员改建或新建各户的厕所,改造各户的猪圈、牛栏、鸡窝、污水坑等,并把社员所积肥料和干灰通过生产队粪肥管理员统一管理起来。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仅达到了多积肥、保肥效的目的,而且大大改善了环境卫生和家庭卫生。使积肥带动卫生,卫生服务生产,两者一致起来了。
开展积肥卫生基本建设,是一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必须依靠集体、依靠群众,贯彻执行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方针。要改建或新建厕所,改造猪圈、牛栏、鸡窝、污水坑,是需要大量物料和工日的。这由国家扶持搞,还是依靠集体力量和群众力量自己搞?县委经过讨论,认为虽然用料用工量大,但这是分散的建设,多数集体单位和群众有力量搞;个别条件差的可以分期分批搞。因此,在开展积肥卫生基本建设中,始终坚持发动和依靠了群众,没有要国家扶持。对于部分拿出物料有困难的贫农下中农,由队里借支或给予必要的扶持。
实行粪肥统一管理,还必须认真处理政策问题,比如适当确定投肥报酬,社员自积的人粪便,生产队定时收集入账,记工分或作投资,参加麦、秋预分和年终决分;其他家禽、牲畜粪肥,也都有一定报酬。再如适当处理公私有肥关系,一般给社员自留地每亩留的肥,相当于大田每亩施的肥。由于我们认真处理了这些政策问题,就更好地调动了群众积肥的积极性。
我县八年来积肥卫生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决心再接再厉,把积肥卫生工作推向新的高潮,进一步达到多积肥、保肥效、讲卫生、地增产、防疾病的目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