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解放军作风在粮店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5-18
第6版()
专栏:

解放军作风在粮店中
本报记者 李茜 王德华
把根子扎在群众中
在河南民权县城关粮店,一提起支部书记王海清,职工们赞不绝口。
他是一九五八年春天从部队转业到粮店的。
王海清一到粮店,感到很多事情都不对劲,干部不带头参加劳动,有些职工对顾客不耐心,不热情,有些人还经常出差错。群众对这个粮店有不少意见,批评粮店手续多,跑路多。跟职工谈谈这方面的情况,有的摇头不语,有的说服务质量不好是因为新人员太多,业务不够熟练。怎样才能把这个担负着八千多人粮食供应的粮店办好呢?王海清连想了几天,也想不出个办法来。有的职工也好象在说,“你领兵打仗可以,拿起秤杆子来可就不行了”。王海清也在想,真的被这小小秤杆子挡住了去路?他自言自语地说,绝不能服输,绝不能被秤杆子难住。他下决心把在部队里的工作经验,运用到这个粮店里。
他决定首先到群众中扎根子,通过劳动熟悉商业工作。王海清按照部队的习惯,每天很早就起来扫院子,清理厕所;上班后和群众一起翻仓倒垛,装粮卸面,卖油卖粮。开始,人们见新来的支部书记和自己一起劳动,有些拘谨。有人善意劝他,拣些轻活干;有的不声不响,用惊奇的眼光看着他。过了一个时期,职工们见他干起活来,不嫌脏、不怕累,觉得他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说话很合人们的心意,原来拘谨的气氛,很快就消失了。很多人称赞他不愧是解放军培养出来的好干部,主动地凑近他,谈心事,论业务,叙家常。但是,也有个别干部对他有另一种看法,认为他这样干太“过分”了,说什么“吃干部粮,咋光干工人活?”还有个别领导干部说:“你干我不反对,我不干你也别干涉”。为了解决这些思想问题,党支部组织全体职工学习了中央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指示,王海清介绍了解放军军官和战士一起参加劳动、共同参加训练的情况。通过学习,提高了职工对劳动的认识,大家都和王海清一起,积极参加劳动。一天傍晚,大雨刚停,正患胃病的王海清去检查仓库,发现粮库进水了,面袋下铺的木板已经潮湿,如不立即搬运出去,粮食就会受潮发霉。他赶快脱掉鞋袜,挽起裤腿,趟着水套上马车,往营业室搬运面粉。当时有些职工正在俱乐部打乒乓球,下棋,也有人在宿舍聊天。他们听说支部书记带着病搬运粮食,立刻停止了娱乐活动,全部投入这场战斗。一会儿,就把三万六千多斤面粉搬运到安全的地方。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职工
王海清观察了一个时期后,认为粮店服务质量低不是业务问题,而是思想问题;要提高服务质量,首先得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会计赵裕民原来工作情绪不高,劳动也不起劲,王海清就主动接近他。有一次,发现赵裕民编了一个顺口溜:“整日面对桌,手把算盘拨,长款得检查,短款掏腰包”。原来他是不安心工作,认为在粮店当个会计没出息。晚上,王海清找他谈心,问他学习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没有。赵裕民回答说:“已经读过好多遍了”。接着很流畅地背诵了一段。后来,又问他思想上有什么收获。赵裕民却说:“我的文化程度不高,对毛主席著作理解不透。”王海清把廖初江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经验等文章给他看,鼓励他说:“我这个在部队上学过两年文化的大老粗还想学好毛主席著作呢!你有初中文化程度,学习条件比我好多了,只要联系思想,联系工作,毛主席著作是不难理解的。”经过这样循循善诱,赵裕民慢慢学会联系自己思想学习毛主席著作了,越学兴趣越大。他对商业工作的看法改变了,干劲一天比一天大。他说:“要是整天只看鼻子底下一小点,就觉得干商业工作不光彩,没出息。但是一想到国家,想到革命,就觉得自己的工作很光荣,浑身是劲。”现在,他的工作做得很出色,经常获得奖励。
象赵裕民这样的职工,在民权县城关粮店并不是个别的。过去,有不少人不安心工作,认为卖油卖粮是“侍候人”,“低人一等”,甚至有些青年人说:“十年寒窗苦,落个卖粮人,真没出息”。因此,他们接待顾客往往表现不耐烦,强调本单位的规章制度,不给顾客方便。为了提高职工的阶级觉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王海清同职工们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他们把《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学习了好多遍,大家以白求恩、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为榜样,联系思想作了检查。职工们的思想慢慢通了,端正了对商业工作的认识,服务质量也就随着提高了。他们改变了坐等顾客上门的老规矩,采取登门访问和定期召开消费者代表会的方法,广泛征求消费者的意见,并增加了给“四属”、“五保户”送粮,替“双职工”代购油粮等服务项目。营业员祝清治负责给双目失明的崔成科老大爷送粮,他不管是严寒酷暑,不管刮风下雨,总是按时把油、粮送到。一个大雪天,他冒雪把粮食送到崔大爷家里,老人紧紧握着他的手,感动地说:我这个双眼瞎子,也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好处。
给新兵上阶级教育课
有一次,一位老大爷来买油,青年营业员徐显菊把一提油很猛地倒进了油瓶里。老大爷说:“闺女,慢点吧,太快了倒不净呀!”徐显菊很不耐烦地说:“给够分量就行啦,这么多人买油,谁有工夫给你慢慢倒?”老大爷听了很不高兴。王海清忙跑过来给老人解释,并拿起秤要把油再称一称。老人说:“象你这样才叫我心里痛快呢”。事后,王海清找到小徐。他不是批评,而是和这个贫农的女儿拉家常。他谈起他的家原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穷佃户,祖父给地主当长工,活活被折磨死了。自己也是八岁给地主放牲口,整天吃不饱穿不暖,后来又被反动军队抓了壮丁。一九四八年,解放军才把自己从苦难中救出来,参加了人民军队,加入了共产党。想想过去,比比现在,不好好工作真对不起党。他说,咱都是劳动人民出身,现在服务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就该满怀着阶级感情为他们服务。支部书记的话,引起了徐显菊的共鸣。她想到自己解放前也是个吃糠咽菜的苦孩子,两个哥哥都讨过饭。解放后翻了身,家里分了房,分了土地,父亲入了党,当了生产队干部。家里几辈子人都是大字不识,却让自己这个女孩子上了中学,有了文化。自己正应该为人民为党工作的时候,却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好好工作,能对得起党吗?她想着想着,惭愧地低下了头。再想想为人民立过功的支部书记,整天劳动,沾的浑身是土,飞的满头是面,一点也不在意;看看自己,整天穿的干干净净,卖油怕溅一身油,搬面怕沾一身面,不高兴了对顾客耍态度……这不是忘本了吗?她思想上一闪过这几个字,就大吃了一惊,心想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了。从那以后,徐显菊服务态度变了,对哪位顾客都是热情接待。为了便利顾客,她找了很多小瓶,刷洗得干干净净,准备借给那些没带油瓶的顾客使用。过去,看到油桶,生怕沾上油污,现在她用布刷子把空桶里沾的油刷下来,再拧到盆里,一次就刷了十几斤油。此后,徐显菊连续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和先进工作者。
徐显菊的转变,给王海清很大启示。从那时候起,他就经常在粮店内进行阶级教育,启发职工们用回忆对比的办法,提高职工的阶级觉悟。王海清对新来的职工,就象在部队上对新战士那样,分别不同情况,补上阶级教育这一课。
做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
这个粮店只有十六个人,人少,思想工作同样很复杂。王海清对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都比较熟悉。在劳动中、会议上或在食堂里,他常常留意观察每个人的行动和情绪,细听他们的一言半语,善于从中发现哪些是好的思想苗头,哪些是错误思想的反映。不论是哪个类型的思想问题,他都要记在心里,经过斟酌后,该表扬的就表扬,该批评的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一个人一个人地、一件事一件事地进行教育,绝对不马虎,使每一个问题都得到有效的解决。现在,职工中形成了这种习惯:谁如果思想上起了疙瘩,或者是工作中有了困难,出了差错,马上就主动去找王海清;甚至是家务事、婚姻事,也愿意让王海清知道。
粮店有个保管员,近一年来,季季获得奖励,他所管理的粮仓,也一直保持“四无”粮仓的光荣称号。可是一年以前,他在其他几个单位工作时,始终被认为是后进职工,工作调动得很频繁。他本人虽有做好工作的愿望,但缺乏信心,干起来热一阵,冷一阵。从他来到城关粮店的第一天起,王海清就决心帮助他赶上去。王海清认为,这个职工进步慢,除了主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领导人的思想工作没有做到家。王海清经常引导他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从思想上关心他,和他一块参加劳动,帮助他做好工作。半月后,王海清找他谈话时,首先指出他工作出力、主动,仓库卫生打扫得彻底,表报能及时发出,然后给他提出一个缺点,希望他改掉。保管员看到自己也有这么多优点,前进的信心足了,表示保证克服缺点,踏踏实实地工作。后来,这个保管员又利用休息时间,自动给公家擦洗和修配了一辆脚踏车。王海清知道后,马上在职工中表扬了他。他想,才做出了一点成绩,领导就很重视,以后要再加一把劲,全面完成任务。每个季度,他都要彻底清扫一次仓库,连十间大屋的一百五十根檩条、九根大梁也要扫一遍。在业余时间,他常常去找王海清谈心事,争取领导的指点。现在,他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外,还帮助别的职工工作;食堂里没煤烧了,他去拉;公家的电灯、家具坏了,他去修。职工说他是粮店里的“管得宽”。
一九六三年,专区粮食部门组织评比时,这个粮店没有被评为先进单位。营业员宁献武很不服气。王海清觉得应该做点思想工作。他先把先进单位的事迹摆出来,发动职工学习,并同本单位的工作进行对比。通过找差距,职工们都从心眼里佩服先进单位的服务质量。宁献武也说:“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再不虚心学习,就更落后了。”去年第一季度,城关粮店被评为先进单位。可是,有个干部在写总结时,只写成绩,不提缺点。他说:“咱粮店成了先进单位,就不必写缺点了吧。”王海清说:“看什么问题都要有全面观点。工作中成绩是主要的,但是在胜利的时候,更要清楚地看到还有什么缺点,这样才能鞭策我们继续前进。”后来,写总结的同志便把这个粮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写了进去。
在对别人做思想工作的同时,他还虚心征求对自己有什么意见。但是他觉察到,个别人提意见时,总是不够大胆。他决心改变这种状况,每逢自己做错了事,就主动地在职工会上检查。有一次,他去顶班劳动,因为粗心大意,将顾客买的二十斤杂面全付成了白面,顾客马上退了回来。为了教育自己,也教育别人,他找来统计员蔡鸿彦,要他把这件事写在黑板报上。蔡鸿彦不写。王海清便严肃地说:“对领导要求应该更严一些,有差错就要公开批评。”黑板报挂出后,职工们都说:“咱们的支书真是勇于承认错误。”这件事至今一直留在职工们的脑子里,成了开展自我批评的活教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