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多快好省地普及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5-18
第6版()
专栏:

多快好省地普及教育
本报评论员
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是一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学校,是一种贯彻无产阶级教育方针的学校。这种新的教育制度,目前虽然还处于试办阶段,但已显示了它的伟大生命力,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热烈拥护。在这次讨论中,许多贫农下中农来信亲昵地称这种学校是“自己的学校”,是最符合他们“心意的学校”。
为什么广大劳动人民这样热烈拥护这种教育制度呢?原因之一,就是实行这种教育制度,能够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使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贫农下中农子女能够入学。
目前,我国还有三千万学龄儿童需要入学。这些儿童大都在农村。因此,普及教育主要是普及农村教育。农村怎样才能普及教育呢?毛泽东同志早在二十年前就说过:“……教育工作者在推进他们的工作时,应当根据目前的农村特点,根据农村人民的需要和自愿的原则,采用适宜的内容和形式。”又说:“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目前在办好全日制学校的同时,积极试办和发展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正体现出这一思想。因为这种新型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少年儿童既能上学读书,又能参加生产劳动,不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人人都能上得起;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因地制宜,既有大型集中的,又有小型分散的,大大方便群众上学。由于半农半读学校具有这些优点,就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欢迎。阳新县花果公社的调查材料生动地说明,在没有办耕读小学以前,学龄儿童入学率最高的一九五八年,才只有百分之五十三点九四,中间一度还有所下降。从去年办起了耕读小学以后,学龄儿童入学率迅速达到百分之七十九以上。这就是说,只办全日制学校,是不完全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是不能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入学要求的。
农村普及教育,实质上是解决贫农下中农子女入学的问题。解放以来,我国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广大人民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原来不能上学的也能上学了。但是由于过去的底子不厚,有些人特别是贫农下中农子女入学还有某些困难。办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就有可能使他们的子女有更多的机会入学。花果公社的材料也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办耕读小学以前,贫农下中农子女能够上全日制小学的还不足一半;办了耕读小学以后,贫农下中农子女百分之九十四以上都能入学了。由此可见,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教育制度,是教育面向贫农下中农,贯彻阶级路线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办好这种新型的学校,才能够多快好省地普及教育,才可以避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并且防止文化知识方面的两极分化。
当然,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教育制度,还有更深远的意义。从长远看,这种教育制度能够培养出既能体力劳动,又有文化技术的全面发展的新人,为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创造条件,同时,它对于反对和防止修正主义,也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革命措施。
关于“怎样办好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新型学校”的讨论,在我们已收到的大量的来信来稿中,除了谈到它对于普及教育的好处等以外,还谈到这种新型学校的教育质量问题,谈到如何培养一代新人的问题。对前一个问题,我们已经发表了不少来稿,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即告一段落。从下一期起即将转入讨论后一个问题。即怎样看待教育质量,究竟培养什么样的革命接班人,等等。希望大家积极写稿发表自己的见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