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看,劳动人民是怎样谈论半农半读学校的——来信来稿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5-18
第6版()
专栏:

看,劳动人民是怎样谈论半农半读学校的
——来信来稿综述
自本报开展“怎样办好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新型学校”的讨论以来,到目前为止,已收到有关这方面的来信来稿一千二百多件。由于这一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的大革命,它彻底地体现出了党的教育方针,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的要求,因此,在广大读者中有极为热烈的反应。参加讨论的人非常广泛,有工人、农民、机关干部、社队干部、解放军官兵,有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和全日制学校的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等。
在来信来稿中,他们除了表示衷心地拥护这种新型的教育制度以外,还以生动具体的事实,说明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对于普及教育,对于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巨大作用。
丢开老框框,提高入学率
许多来信来稿说,半农半读学校能够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出发,丢开老框框,办学灵活多样,所以能比较快地普及小学教育,使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特别是贫农下中农子女入学。
黑龙江省讷河县长发公社东方红大队党支部书记和大队长来信说:“我们大队共有七个小队、五个自然屯,虽然原来已有全日制初小和完小各一所,但有些贫农下中农子女还不能入学。去年春天,我们新办的耕读小学,有半日制的,有早、午、晚班,还有送字上门的,形式多样。这样,原来那些不能上全日制学校的也能上学了,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山西永济县赵柏公社张亨政说:“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过去,我教的一个班,有的学生离家有三十多里,不要说学生回队参加生产劳动了,就是回家取灶费,往返一趟都成了负担。现在的耕读学校数量多,布局合理,学生不出村就可上学了。家长们说:‘上学不出村,劳动不出队,上学不花钱,食宿都在家’,这大大有利于普及教育。”
江苏省宜兴县为解决渔民船民子女的学习问题,根据渔民船民流动的特点,组织了“流动学习班”,全县在有渔民船民生产组织的地方,和在渔民、船民停靠的集镇、港口等处,办起了四十一个流动学习班,七十九个流动学习点,这就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流动学习网。到四月底为止,参加学习的渔民、船民子女已达两千四百八十多人,渔民、船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八十六点四。渔民、船民非常感激地说:“我们是到处为家,孩子到处都有学上。”
来信来稿还指出,半农半读学校特别有利于女儿童入学。由于剥削阶级的影响,至今许多人还残存着重男轻女的旧思想。另外,有些家庭因劳动力少,需要女孩子照看小孩或帮助做些家务劳动,过去不少地方女儿童入学率比较低。办半农半读的学校,就比较容易解决女孩子的入学问题。
贵州绥阳县旺草公社耕读小学,根据生产的需要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了教学时间,学生可以随到随教,也可以早来早走,又允许女学生带着弟弟妹妹上学,因此,这所学校新入学的三百二十二名儿童中,女生就有二百三十六名,占新入学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白银刀亥公社和平大队办起耕读小学后,女儿童的入学率由百分之二十五点八,上升为百分之七十二点四。有的贫农说:“有了这种学校,再也不愁女孩子因为要参加家务劳动而变成文盲了。”
大批高小生能上中学了
大量的来信来稿还以有力的事实,论述了农业中学的好处。许多读者在信中热情洋溢地说,只有办好这种学校,他们的子女才能读到中学。
河北省隆尧县齐村贫农刘银海说:“我家祖辈三代没有一个人识字。解放后,我下决心要让大儿子明申上学。他高小毕业后,因为家里人多,缺少劳动力,就让他在家劳动。去年俺村办起了农业中学,明申才能上了农业中学。这都是毛主席给我们贫农下中农想的好办法。”
辽宁锦西县文教局教研室来稿说:“金星屯公社砖瓦窑农业中学是生产大队办的。没办这所学校以前,这里的学生要想念初中,就得去考外地的公立中学或公社的农中,但是,由于那些学校招生名额有限,路比较远,有的人经济负担不起等原因,大部分高小毕业生不能升入中学读书。大队办了农中,学生离校最远的不过一华里,学生不仅在农忙时能参加农业生产,每天早晚还能帮助家里做些零活,也不需要家庭担负住宿费用。因此,社员非常满意。”
江苏吴县建设公社在一九五八年办起来的建设农业中学,已经培养出一百五十多名毕业生。这个公社爱国生产大队一九五七年只有中学生二十三人,那时有的生产队连个中学生都没有。现在这个大队上中学的有一百四十六人,队队都有了中学生。已从农中毕业的有三十四名,其中贫农下中农子女二十四人。贫农下中农说:“解放后我们掌握了印把子和枪杆子;办起了农中,我们又掌握了笔杆子。现在这三样东西一样也不缺了。”
农中是出人材的好学校
不少地方的半农半读学校已经培养出一批能文能武的新型劳动者。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不挑肥拣瘦,有些人已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力量。
江苏省吴县建设农中毕业回队生产的学生,不少人已担任了生产队长、队委、大队生产队会计等,成为社队生产的骨干,很受社员欢迎。这个地方出产名茶“碧螺春”。焙制这种茶叶,技术要求很高,掌握的人不多。农中就把它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目前,不少生产队的制茶手是农中毕业生。群众夸奖农中的学生有技术,没架子,能顶用,信得过。
山西省沁水县端氏公社杏林大队党支部书记阎国昌来信说,端氏农中从一九五八年成立以来,已为公社和生产队输送了三批毕业生。这些农中毕业生回队后劳动积极,成了我们的好帮手。贫农下中农都说:“农中是出人材的好学校”。他们说农中毕业生的最大长处是:一回到农村,就把心扎在农村,不怕吃苦,争着多干活、干重活。冯德应毕业回乡后,每年都被评为“五好社员”。共青团员苏广建当了生产队会计,平时争取尽量与社员一起劳动,常常利用业余时间整理账目。他担任会计更是大公无私,社员称他为“放心会计”。农中毕业生不仅会算会写,还有生产技能。杏林大队是沁水养蚕较多的大队之一。前两年我们为了多植桑,学习外地“接根桑”的办法,但都没有成功。农中毕业生、共青团员杜德洋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反复钻研植物栽培学有关嫁接等方面的知识,并且精心培植管理,终于大面积的试验成功,植活“接根桑”一万五千余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