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科学工作者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害虫为害规律 山东找到防治“小地老虎”有效方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5-21
第2版()
专栏:

  科学工作者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害虫为害规律
  山东找到防治“小地老虎”有效方法
新华社济南电 山东省的农业科学工作者经过十年的探索,找到了防治当地农作物害虫“小地老虎”(土蚕)的有效方法。这项研究成果的取得,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
“小地老虎”是山东省湖洼、内涝地区一种极其凶恶的害虫,许多高粱幼苗的茎部被它咬断,有的种子还没出土就被它吃光。有些受小地老虎为害的农田,接连播种三四次仍然保不住苗,甚至造成一片片的庄稼绝产。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济宁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济宁专署植物保护站等单位的十多位青年技术人员,从一九五四年起,就开始研究防治“小地老虎”。起初,他们根据书本上的答案,采用“毒饵诱杀”的办法来防治,但是龄期大的害虫在被毒杀之前和毒杀过程中已经吃了许多春苗,实际上减轻不了多少危害;龄期小的害虫又不吃毒饵,根本无法消灭。因此,这班青年人开始认识到,光靠书本知识不行,非到生产实际中去探索新的方法不可。
后来,他们在农村的研究基点里向群众进行调查,了解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启发他们去摸清“小地老虎”的生长和危害庄稼的规律。经过深入观察,他们终于发现,只有把“小地老虎”的幼虫消灭在土层里,才能保住春苗。在小面积试验中,他们先在地面上喷撒“六六六”或“滴滴涕”药粉,然后把这些地耙一遍再播种。结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幼虫都被杀死,保住了九成苗。他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土壤处理”法。
但是,这种防治方法能否普遍推行,还需要在大面积的生产实践中去检验。这时,由于他们错误地认为研究工作已经成功,剩下的只是推广问题,而当时他们又把推广工作看作是和自己无关的事,因此研究工作从一九五九年以后就一度中断了。
一九六二年春天,这些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看到这种“土壤处理”法在各地并没有推广开,“小地老虎”依然为害很大,便继续到研究基点里去参加示范推广工作。这时,他们才发现要在大面积上采用“土壤处理”法,还有许多困难。因为“小地老虎”一般都是在播种之后才大量发生,如果等到在大面积的土地上喷撒了农药再来播种,会违误播种期,影响增产;如果播种以后再去喷撒农药,又无法耙地,药效不能充分发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他们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为了要在“小地老虎”大量发生之前就做好防治工作,就必须争取把低龄的“小地老虎”消灭掉。第二年,他们为切实弄清楚低龄“小地老虎”的活动规律,开始了一场艰苦的探索。一个“小地老虎”的虫卵比半个小米粒还要小,一龄的幼虫也只有小针鼻那么大;湖洼地的地面上还有一种鱼卵,和虫卵极容易混淆。他们把每一平方尺的地方作为一个点,趴下来检查每一根草和每一个土块,地面上检查完了,又一点点地扒土检查。这时,他们才发现一二龄的“小地老虎”幼虫,绝大部分生活在地表面或者各种杂草上。因此,只要直接在地面上喷撒药粉,不用耙地,就可以杀死害虫。这一年,他们在六千八百亩耕地上用这种“喷粉防治”法进行防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去年春天,济宁专区在十三万亩样板田里推广了这种“喷粉防治”法,其中百分之九十五的面积保住了八成到九成苗。今年,这个专区又在滨湖地区三十万亩的大面积耕地上进行防治,继续取得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