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郭沫若对《乌还哺母》石刻的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5-21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郭沫若对《乌还哺母》石刻的研究
一九六四年六月,在北京西郊八宝山,发现了“汉故幽州书佐秦君神道”石阙。在石阙之外,尚有墓表。墓表石柱之一,有一篇题为《乌还哺母》的铭文。《文物》一九六四年第十一期除发表了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的《北京西郊发现汉代石阙清理简报》一文外,还发表了邵茗生的《汉幽州书佐秦君石阙释文》一文。但是,邵文对铭文还有百分之三十左右没有读通。最近,郭沫若在《文物》今年第四期发表文章,对石阙作了补充考释和研究。
在诠释了《乌还哺母》的全部原文之后,郭沫若认为,“乌还哺母”者,“还哺”即返哺。墓表其他石柱的残铭也有“乌”“哺”等字样,可见铭文的作者在把“乌有返哺之义”反复地提说。地主阶级,财权子子孙孙世世相传,故特别重视孝道。两汉的皇帝,除汉高祖和汉光武两个开国者之外,在庙号上边都有一个“孝”字。这也是十分重视财产继承权的表现。可见,这篇铭文充分体现了汉代的时代意识。
郭沫若说,这篇文章,行文颇雅驯,尊重孝弟之道,崇尚朝廷制度,推尊“前圣”孔子,表明着这一意识形态是汉代封建制度的脊骨。这一条意识形态的脊骨,实际上一直贯串到了近代,在“五四”前后才被推翻。虽然铭文中“孔子”两字既未提行,亦未空格,但这不过是尊孔初期阶段的表现。因此,从铭文也可证明,说汉代还是奴隶制,那是根本说不通的。
郭沫若认为,同一石柱上所刊刻的另一条款识很值得重视。款识的原文是:
“永元十七年四月,卯令改为元兴元年。其十日,鲁工石巨宜造。”郭沫若说,款识上有“鲁工石巨宜造”的字样,这是“物勒工名之意”,在汉代石刻中是很多见的。秦君石阙的柱形、纹饰、文字、雕刻等,都具有相当高度的艺术性。石巨宜应该被肯定为公元一、二世纪之交的名雕刻家。
郭沫若提请撰述中国美术史的人对石巨宜特别注意,并建议把“汉故幽州书佐秦君神道”石阙和其他残石尽可能地复原,予以适当保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