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学习毛主席著作,为工农兵而创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5-23
第6版()
专栏:

  学习毛主席著作,为工农兵而创作
  哈尔滨话剧院 丛深
我回顾十几年来自己从事文艺工作的情况,发现这样一条非常明显的规律:什么时候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照党和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思想就有些进步,创作就有些成绩;什么时候违背党和毛主席的教导,不照党和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思想就出问题,创作就没有成绩。
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这一真理是我在实践中反复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以后,才逐渐地认识到的。
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心想:编剧编剧,剧本就是全凭作者脑子里“编”出来的。当时,我读到毛主席说的生活是文艺创作源泉的那些话很不入脑筋,总以为创作依靠两个条件:一是脑子聪明——能“编”,一是多动脑筋——肯“编”。那时我的日记本上常有这样一些勉励自己的话:“勤奋!努力!多动脑子!”一九五○年冬天,我看见报纸上的几条消息,就在一个月内胡编出两个独幕话剧。一九五一年我又编了一个配合“镇反”运动的独幕话剧《人人有责》,这也是全凭“多动脑筋”动出来的。所以,这些剧本演出以后观众都说剧情不合理。
碰过一些钉子以后再来学习毛主席著作,才开始引起我的深思。毛主席早就告诉我们: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又说:“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我联系自己一想,越想越对,编个柳条筐儿不也要到大地里去采些柳条吗?况且编剧本更得要有材料,才好动手编。想到自己那些剧本之所以不受群众欢迎,就是因为它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又觉得自己以前虽然也下工厂,但是没有担任实际工作,也没有参加劳动,实际上是以旁观者的身份住在工厂,所以才没有真正触到工厂里那些主要事物的现象,并暴露与理解其本质。
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一段震撼人心的号召。他说:“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于是,我开始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深入生活。这以后,情况就不同了。例如,一九五三年我在电机厂建筑工地担任混凝土工程队的政治指导员,和工人一起生活,把自己化为建设队伍里的一个成员,努力按照“全心全意”的要求去做。当时我想,这个大型电机工厂的质量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如果工程质量不好,我们就对不起党和人民,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因此,凡是重视质量的人我就喜欢,例如有一次我看见一个老工人,他用自己的白布衫的袖子,擦净了打混凝土用的大石块上的油。我当时看了很感动,很快就和他交成朋友。这样,我就触到一些生活深处的东西,不但自己的思想感情起了一些变化,而且工作结束以后,觉得自己手里有了一枝名副其实的“自来水笔”。后来,我把那一段生活中感受比较深的东西写进独幕话剧《百年大计》里去,剧中的主人公郭海山就是以那个老工人为样板写出来的。《百年大计》是我学习毛主席著作以后,深入生活改造思想的第一个小小的成果。
然而几年以后,我在深入生活问题上出现了反复。那时,我读了一些修正主义的文艺理论,它们根本不提倡深入群众生活,而提倡什么“根据艺术家的内心需要”呀,什么“无穷尽的情感”呀,等等之类。那些胡说八道搅混了我的思想。同时,我又听说也有一些脱离群众生活的作家,却时常发表作品。我有些羡慕他们了,心想,人家没象我那样辛辛苦苦地下去蹲点,不也一样发表作品吗?也许趴在桌面上多下下功夫还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吧?那时,我读的是一些乱七八糟的文艺理论和文艺作品;毛主席的教导逐渐被我遗忘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毒素侵蚀了我。于是,我开始脱离工农兵的生活,又关在屋子里“编”起来了。我写的独幕话剧《提心吊胆的人》,以及我和另一同志合写的电影剧本《徐秋影案件》,就是那一时期的产物。前一个是采访了两天就开编的,虽然发表过但没人演。后一个是我们到公安局采访了几天,又看了一些案件的卷宗而后编出来的,由于没有生活,所以写的时候就处处追求离奇情节,故弄玄虚。
当时,我并没有及时地认识到《徐秋影案件》等是我创作途中的一段弯路,而在一九五九年我写了电影剧本《笑逐颜开》以后,更加妨碍我对那段弯路的认识。为什么呢?原来我写《笑逐颜开》之前也没有长期蹲点,只到妇女工程队去生活了一个来月就开始写作的,而且写得比较顺利,自己觉得还刻划了几个人物,也还比较有生活气息,因此就以为不“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也还可以支持一阵。这一糊涂思想直到一九六一年才得到彻底的清算。
一九六一年,我读毛主席著作的时间比较多,重读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实践论》、《矛盾论》等文章。我又回顾了那两年与别人合作写的三个东西。其中废了两个,一个勉强成立的连自己也看不上眼,这究竟是什么问题呢?为了寻找“出路”,因此当时学习毛主席著作比较认真。当我重温了毛主席关于创作的源泉和关于知行关系的论断,并逐年逐事地反省自己生活与创作的是非得失以后,以前的糊涂账终于逐渐清楚起来,我逐渐认清了,以前失败的几个作品,主要病根在于先天不足。我逐渐认清了,《徐秋影案件》以及我曾经羡慕过的别人的那些脱离生活的作品,虽然得到发表或上演,也是具有严重病态的,应为“有出息的”革命作者所不取。我看清自己的和别人的那些“不入虎穴”的创作,得来的根本不是什么“虎子”,而不过是些“照猫画虎”之作,有些简直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东西。至于《笑逐颜开》的创作,经我认真地追忆、研究以后,才明白其中有许多东西是动员了我以前下厂、下乡、下工地以及其它方面的生活经验才写成的,它不但不能证明作者可以不去深入生活,反倒足以证明作者必须有长期的生活积累,才有可能应付一些突击性的任务。
结合学习毛主席著作算一算生活账和创作账,使我对于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的这一真理,在认识上发生了一次新的飞跃,这次飞跃为我从一九六一年底开始深入电机厂,并于一九六三年写出《千万不要忘记》,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到哈尔滨电机厂以后,看到有的青年技工从学校毕业以后,为了多挣几个钱就不服从分配。我困惑地想:这些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全是“解放牌”的,他们是系着红领巾、戴着共青团徽长大的,是一种什么势力抵消了他们从小受到的正面教育的力量呢?我想不通。有一个我很喜欢的青年工人,他父亲是老工人出身的党员干部,他本人工作学习都不错,可是有一天他的表现使我吃了一惊。那一天他的一个老同学来串门,谈起一个叫小五子的同学,那小五子在技校毕业后不服从分配,却去投机行骗。来串门的青年说:“我四姐对我说:‘你看人家小五子出息得多快,皮夹克也架上了,自行车也跨上了,听说人家一个月挣八九十块!’”我当时观察这青年工人的神色,原以为他会鄙视这些,可是他的脸上竟流露出羡慕的神情,赞叹说:“嘿!好家伙!……”这使我心里很不愉快,但是我并不能理解这些现象。
以后我学习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开始想到和那些青年们所受的正面教育相对抗的有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有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但是还没有十分明确地认识到这是阶级斗争。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象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思想,使我豁然开朗起来:啊!原来我不能理解的那许多现象,实质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就有很精辟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毛主席又说:“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因而使得他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这些话,我本来早在一九五七年春天就读过了,以后也读过,可惜是“一读就懂,一放就忘”,没有学到手。这回是带着问题学了,我结合学习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逐字逐句地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那些论述,这使我又联想起很多生活中的事,使我想到:我接触的工人中间,不少人同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发生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有些工人的家庭成员里就有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分子,这样,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往往不可避免地要有阶级斗争。例如,有一个青年工人,出身很好,思想单纯。他妻子也是个工人。可是岳母是个小业主出身的人。他结婚以后和岳母住在一起,三口人有两人工作,生活比较充裕。以后生了两个孩子,人口多了,岳母又是个不会过俭朴生活的人,不知精打细算,钱就不够花。岳母整天冷言冷语地发牢骚,嫌他挣得少。他下了夜班要睡觉,岳母故意打孩子哭,从各方面对他施加压力,他很苦恼。后来他找到一条“解脱”苦恼的邪路,下了班跟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去干私活。挣钱多了,吃穿好了,岳母乐了,小伙子可就渐渐垮下来了。我想,象这样“亲人”对亲人的浸染和腐蚀,不就是一种长时期的、曲折的并且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吗?我决定把“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的斗争放在改造一个青年的问题上。这样,《千万不要忘记》的主题才逐渐形成。毛主席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说:“用钝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割不出血来的。”我以前就是“用钝刀子割肉”,好几个月也没有“割出血来”,一旦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的锐利武器,很快就“割出血”来了,这个剧本的主题思想很快就明朗化了。
在《千万不要忘记》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我又读了毛主席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前一篇文章指导我掌握处理又是阶级斗争又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分寸;后一篇文章中关于糖衣炮弹的那一段话,使我在处理姚母这个人物形象时,不但注意到“炮弹”的一面,而且着意写了她“糖衣”的一面,为的是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我参加革命以来,从学习毛主席著作中得到的好处是无法一一列举的,可以说,凡是我比较认真学过的文章,都在我的思想上和创作上结过甜果。我深切地感到,作为革命文艺工作者,离开毛泽东思想就会误入歧途,因此也就痛感自己过去学习毛主席著作还不够自觉,还不够经常,特别是学用结合得还很差。我决心急起直追,以雷锋同志为榜样,以廖初江、丰福生、黄祖示等同志为榜样,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学一辈子,用一辈子,做一辈子毛主席的文艺战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