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跟着蒙古包走的学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5-27
第5版()
专栏:

  跟着蒙古包走的学校
  内蒙古《实践》编辑部教育厅牧区教育调查工作组
克什克腾草原,位于达里诺尔湖畔,是内蒙古昭乌达盟境内唯一的纯游牧地区。它有着内蒙古北部广大游牧地区的许多共同特点,这就是人稀地广,交通不便;这里的劳动牧民,一年四季都要大搬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这里办学校,有许多特殊的困难,儿童入学率普遍很低。可是,当这里的达里诺尔公社和达尔罕乌拉公社普遍建立了艾里小学之后,这两个公社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已由原来的百分之二十七迅速上升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在游牧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
一段曲折的经历
早在一九四八年二月,克什克腾草原的各个营地里就有了艾里(蒙语,营子的意思)小学。到今天它已有了十七年的历史,经过一段曲折的道路。一九四八年初,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摆脱了奴隶命运、渴望获得文化翻身的劳动牧民们,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每个嘎查(即乡或部落,规模相当于现在的四个生产队)都办起了三、四所艾里小学。艾里小学从开办起,就是因陋就简,随营迁徙,走马上课,“大人小孩一齐教”的一揽子游动学校,很受群众欢迎。到了一九五五年,当地政府从改善牧民生活、发展牧业生产着想,开始筹划定居,文教部门也相应地注意了定点公办的全日制小学的发展。但是,有些搞教育工作的同志对这一措施作了绝对化的理解,在定居计划没有实现以前,就否定了艾里小学存在的必要性。于是,艾里小学一个个地被合并到定点公办的中心完小了。到一九六○年,艾里小学竟完全被停办了。公社化以后,生产大发展,牧业生产也扩大了,很多牧民照样需要逐水草而居,学校要固定在一个点上就办不下去。
一九六四年八月,克什克腾旗党委和文教科根据党中央关于推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指示,检查并总结了艾里小学的历史经验,决定立即普遍恢复艾里小学。这个决定下达后,虽然受到少数教育工作者的反对,广大牧民却是热烈响应,闻风而动。一个月之间,就有计划地办起了二十三所艾里小学,另外有三个生产队,自动地各办了一所。当艾里小学再一次遍地开花,海螺牛子的宏亮号声重又响彻克什克腾大草原的时候,牧民们喜笑颜开,他们的子女又都高高兴兴地走进了艾里小学。有一次,旗文教科长到草地去检查工作,一位老牧民一定要请他到家里喝奶酒,举杯之间,老人流着眼泪说:“兄弟,你们这一步可算走对了,掏句心里话,早就该这么办了。”
学校随牧民而移
牧区办学的最大困难之一,是牧业生产的游动性。牧民春夏秋冬各有营地,每当换季,都要举队移营。在这种情况下,要把七、八岁的孩子送到几十里甚至百里之外的全日制小学去住校读书,不仅家长们不放心,而且对于贫苦牧民来说,经济上也负担不起。贫苦牧民的最大要求是把学校办在家门口。
艾里小学完全满足了牧民的要求。克什克腾草原二十六所艾里小学的教师们,大都是不满二十岁的贫苦青年牧民,他们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是他们听党和毛主席的话,他们愿意为发展草原上的教育事业,为劳动牧民服务。他们提出了一个口号:牧民逐水草而居,学校随牧民而移,把课堂设在贫苦牧民的地毡上。象巴音宝力格生产队的艾里小学只有一位教师,也没有什么固定的设备,整个“学校”装不满一辆牛车。教师以队为家,牧民搬到哪里扎营,学校就搬到哪里开课。
牧区办学的第二个困难是人稀地广,居住分散。一般生产队有三、四十户牧民,经营着上万头大小牲畜。巴音宝力格生产队的冬营地,在克什克腾草原上并不是最分散的,可是这个队的三十几个蒙古包,却稀稀落落地散布在南北八十里的草地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课堂固定于一地,大多数孩子还是不能入学的。
艾里小学的教师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们在每一个居民点上,在每一个“独家营子”里,都设下了教学站,实行走马教学,巡回上课。巴音宝力格的图格吉札布老师,共有三十二个学生。冬天,这三十二个学生分别在六个授课站听课。图格吉札布每五天巡回一周,全程一百六十多里。如果遇到大雪天,孩子们不能来站听课,他就以户为站,送字上门。
随队迁徙和走马教学,集中地表现了艾里小学的革命精神。移营,学校就跟着生产队走;扎营,教师就绕着蒙古包转。游牧地区牧民子女的读书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利用生产空隙巡回教学
在游牧地区办学,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孩子们离不开生产。牧业生产大发展之后,劳动力普遍感到不足。一般生产队每个整半劳动力,平均分管牲畜二百头左右;牲畜头数最少的生产队,每个劳动力分管牲畜也上百头。因此,年纪小一点的学龄儿童就已经是辅助劳动力,大一点的则成为半劳动力,甚至是整劳动力。这些学龄儿童是牧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力量,牧民家庭也要靠他们劳动增加收入。在这种情况下,艾里小学教课都是在生产劳动的空闲进行的。
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艾里小学的教师们发动群众,集思广益,摸清楚生产队的生产忙闲规律和居住情况,恰当地安排了教学时间,合理地规划了巡回教学路线,充分利用生产空闲,开展教学活动。那勒苏生产队的沙格得尔老师的教学时间是这样安排的:太阳一出,趁家长煮茶的时间,他先给驻地的学生讲完一小时课,然后同学生一起劳动,等畜群出营以后,再讲两小时课。然后他骑马赶到下一站,正好又是工余时间,再给这里的学生上三小时课。
居住比较分散的巴音门德生产队,学校的教学时间表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官其格札布老师在五个教学站之间,每五天绕一周。前三天,他每天先到比较近的学站给学生上课,晚上回来给家门口的儿童上课。后两天,到七十里以外的第五学站上课,在那里住一宿。这样做的结果,给五个站的学生上课时间大致相等,而且也不影响学生参加劳动。
根据牧民的要求和四季生产特点,艾里小学假期灵活多样,每年放两个多月的劳动假,春天放接羔假,秋天放打草假。每当换季各放十天半月的移营假。临到屠宰储肉和擀毡子季节,又放三两天的家务假。这样,艾里小学的学生们,都能一边劳动,一边读书,即使最困难的贫苦牧民的孩子,也能上学了。
开展课外辅导活动
走马教学,巡回上课,大多数学生是不能每天都上课的。那么,空闲的时间做什么呢?艾里小学教师们所采取的办法是发动群众,开展“以民教民”的教学辅助活动,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巴音宝力格的图格吉札布老师的做法:一是实行“小先生制度”。他把学生按站编组,每组选出一两名优秀学生,在自习时间,帮助组内同学复习。又规定,哥哥姐姐到站听课,回到家里给弟弟妹妹讲课辅导。二是干部辅导。三是以家长为师,实行炕头教学。这里的大部分成年人,十几年前就在艾里小学的识字班里摘掉了文盲帽子。现在,他们在教师的经常辅导下,已经成为艾里小学的得力助手。据牧民反映:学生们在大人督促和辅导下,学习用功,能利用自习时间复习课堂所学的知识,效果还不错。
艾里小学是贫苦牧民的好学校
艾里小学受到广大牧民的欢迎。我们在家长座谈会上,在访贫问苦的过程中,听到牧民们许多称赞艾里小学的话。有的说艾里小学真正向贫苦牧民开了门。贫苦牧民斯尔基拉姆说:“艾里小学是真正为咱贫苦牧民办的学校。”贫苦牧民阿恩达说:“艾里小学的老师懂得我们牧民的难处,想了许多办法,使我们的孩子都念上书。”有的说,“艾里小学的学生一边念书,一边拿着羊鞭,不离开牧场,不离开劳动,这种学生有出息。”巴音宝力格生产队的党支部书记曹登札布说:“办这样的学校不单不抽劳动力,还给生产队帮了大忙,我们全力支持。”贫苦牧民舍吉拉木大婶家,因为孩子多,劳动力少,过去三个学龄的孩子都没念书。办起艾里小学以后,三个孩子都入学了。这位大婶高兴地说:“念书不花钱,又能劳动养家,有了这样的好学校,孩子能念书了。”图格吉老大爷说:“我的两个孩子念中心完小,一年要花两头牛,可是念艾里小学,只花两车牛粪就够了。这样的学校,哪个孩子念不起,哪个社员不喜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