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第七次试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5-27
第6版()
专栏:春潮遍地

  第七次试验
  北京第一棉纺织厂 李亚洲 李德怀
三百三十一号布机的周围,聚集着许多人,其中有厂长、工程师和车间主任,也有生产组长和挡车工,他们都是来看“边撑剪刀”试验的。人们心里都是火辣辣的:这已经是第七次试验了,能不能成功呢?
这时,从织布“技术小组”的钳工室里,走出了三个老师傅。走在最前面的是高玉江,第二个是曹跃生,第三个是张芝桐。这三个老师傅的平均年龄还不到三十五岁,可是他们的工龄却都将近二十年了。他们手里拿着工具和“边撑剪刀”,不慌不忙地来到机器旁边,分别安装起来。
开车了。新型“边撑剪刀”创造了奇迹:剪断纱尾命中率达到百分之一百,而且被剪断的纱尾长度,可以控制在一厘米以内。人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些人还高兴地喊了起来:“成功了!成功了!”
一个多月前,织布“技术小组”接到了车间下达的一项技术革新任务——试制一种新型的“边撑剪刀”。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革新项目,而是厂里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大问题。过去由于“边撑剪刀”不好,直接影响了棉布质量的提高和生产任务的完成。现在,为了实现今年厂党委提出的优质高产的行动口号,决心从原来看二十四台和三十六台的基础上,扩大到看四十八台,并在产品质量上实行不拆不修。不改革“边撑剪刀”,怎么能使这个意图实现呢?可是改“边撑剪刀”确实不容易呀,自己文化水平低,钳工基础又差,再说工具材料也不齐备,怎么下手干呀!?于是三个老师傅就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毛主席写的《愚公移山》。反复读过这篇著作后,心灵的窗户打开了,浑身力量充足了。张芝桐师傅说:“干革命就得排除万难,才能得到胜利。”曹跃生师傅说:“对!我们当初有啥本事?还不是解放后听了党和毛主席的话闯出来的。依我看,只要咱们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还没等曹师傅说完,高玉江师傅就接过去说:“我同意老曹的意见。只要有党和领导的支持,有毛泽东思想引路,什么困难也吓不倒我们!”
三个人在车间主任焦清洪同志的带领下,战斗起来了。他们的情绪高涨,干劲十足,早上经常不到点就上班,直到深夜才回去休息。他们为了解决一个机件的效果问题,经常反复研究,反复试验,废寝忘食。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曹跃生的爱人到处找他回家吃饭,走遍曹师傅平时常去串门的宿舍也没找着,后来在织布车间弄堂里才把他找着了。原来“技术小组”的师傅们和焦主任,正在利用星期六晚上的业余时间,聚精会神地研究剪刀呢。
三个人辛辛苦苦忙了许久,第一把剪刀终于出世了。可是上车一试,却发现一百八十度动程不够,不能自动调节,不能推广。试验失败了,一些风言风语,也不断传到三位老师傅的耳朵里来,他们心里说不出的难过,有些动摇了。车间主任焦清洪了解到这种情况以后,就去跟他们谈心。他对他们说:“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的。不付出极大的努力,哪里就能得到成功呢?”于是,焦清洪又组织他们学习了毛主席所写的《将革命进行到底》这篇文章。通过学习,大家提高了认识。当大伙儿读到“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呢?”时,三个师傅一致认为:我们搞剪刀就是干革命,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干革命就要干到底,决不能半途而废。后来,他们又学习了《实践论》,明白了反复实践的重要意义。
困难挡不住织布工人前进的脚步。三个老师傅又信心百倍地干了起来,并且吸取了上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继续认真钻研,坚持试验。经过第六次试验后,经领导和修机工同志们鉴定认为“边撑剪刀”的效果很好。但他们还不满足,觉得这种剪刀仍然有美中不足之处:精密度要求过高,结构复杂,制造加工比较困难,不易维修和推广。虽然好,如果不能大面积使用,又有什么实用价值呢?他们决心再改。
高师傅是个急性子人,为了改剪刀的事,他心急如焚,晚上躺在床上说什么也睡不着,翻来复去,苦思苦想,直想到深夜,一个修改“边撑剪刀”的方案终于想出来了。这时他立刻起床,飞跑到张芝桐家,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老张听了,连说“有门!有门!”他们又一起找到曹师傅,三人一合计,连夜进车间进行试验,作了改装。
瞧,现在第七次试验终于成功了。这个消息就象长了翅膀一样飞传开了。附近许多兄弟单位来参观的人愈来愈多,大家愈看愈高兴,有些车间的修机工人就跑到钳工室去问:“高师傅!什么时候扩大试验,能不能先到我们组来大面积试验呢?”
“能!”高师傅笑着回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