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约翰逊的“心血来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6-10
第3版()
专栏:随笔

约翰逊的“心血来潮”
何卓
著名的美国资产阶级记者赖斯顿,不久前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论述了约翰逊的风格。应该说,这是一篇比较权威的论述,因为这位记者出入白宫多年,对形成总统风格的那些因素是颇为熟悉的。
约翰逊具有一种什么样的风格呢?
赖斯顿根据“在过去七个月中发生的各种各样事情”,概括出这样一个特点:“容易心血来潮”。具体说,就是“易冲动”,“坐立不定”以及“难以捉摸”。他接着很遗憾地说:按照这个特点来给约翰逊画象,就一定会“是一幅坏透了的图画”。
事情还不止于此,按照赖斯顿的说法,“当约翰逊出掌白宫时,他决心使(美国)政府有一种他自己的风格”,而且“在这方面他是成功的”,这使得在华盛顿的“每一件事(指越南、多米尼加、帝国主义关系等问题)突然看来都象是他的人格的引伸”,因此,这个政府日子很不好过,面临的局势“严重”,甚至那些本来赞成总统“总路线”的人们也怀有“捉摸不定的情绪”。
美国资产阶级记者惯用这种手法,给他的政府执行的政策及其后果抹上一层个人色彩,以遮盖这个政府的阶级本质。赖斯顿也不例外。他企图使人相信,似乎美国政府今天所以内外交困、手忙脚乱,不是由于它的侵略战争政策的失败,不是由于它的反革命两手策略的失灵,倒是由于约翰逊个人的风格——“容易心血来潮”。这显然是有意混淆事物的因果关系。不过,赖斯顿的文章也不是完全没有一丝儿用场的。人们可以从他的叙述夹缝中透过去看到约翰逊的风格究竟是什么玩意儿。
赖斯顿的第一个例证是越南问题,说这是约翰逊风格的“最高峰”的表现。
他说,原来,约翰逊主张“战争必须在美国提供意见和支持下由南越人去打赢”,后来却放下“顾问”牌子由美国亲自出马。这是一次“心血来潮”。
原来,约翰逊“毫不动摇”反对谈判,“现在几乎在企求”谈判。这又是一次“心血来潮”。
去年,约翰逊的“主要提法是,在亚洲大陆进行一场陆地战争是美国最不应当冒的危险”,但是,后来他“迅速增援美国在越南的地面部队,而且扩大他们的任务”。这又是一次“心血来潮”。
是的,美国侵越战争有这样的变化,约翰逊有这样的“心血来潮”。但难道这是出于什么约翰逊的“个人风格”吗?人们只要把眼光移到越南南方的大地,移到越南北方的天空,一下就可以找到美国总统在越南问题上的“心血来潮”的“动力”。不是吗,每当英雄的越南人民粉碎美国的战争讹诈或是沉重地打击了美国侵略者时,也恰恰是这个时候,白宫的主人才“容易心血来潮”。越南人民越是打得好,这位总统的“心血来潮”就越频繁。可见,约翰逊这个风格的特点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只是帝国主义本性带来的通常易患的一种绝症——侵略,就要失败,失败得越惨,“心血来潮”就发作得次数越多。搞得不妙,还有可能象美国前国防部长福莱斯特那样发疯跳楼,进了棺材。
赖斯顿文章中用来说明这个“带着双枪的得克萨斯牧人”风格的第二个例证是涉及美国的盟国的。记者说,去年约翰逊刚上台时,曾“集中力量”想建立一支“大西洋多边核力量”,后来,也是一下子“心血来潮”,“突然放弃这个计划”。赖斯顿这个例证也是故弄玄虚了。事实是,美国政府始终也没有放弃这个利用核武器控制它的盟国和武装西德军国主义的图谋。只是由于它的盟国这个坚决反对,那个背后掣肘,这一计划才成了一具“多边矛盾”的死胎。这是帝国主义集团在走向四分五裂这个规律的一个具体证明,华盛顿的人们明白,即使他们的总统再来几个“心血来潮”也还难以使它起死回生!
第三个例证是,约翰逊对他的国内的同伙,也很“容易心血来潮”。记者说,常常是,“今天总统做某件事去讨好批评他的一派人,明天做很不同的另一件事去安抚另一派人”;“或者是,他决心做‘某一件事’却在尝试其他一切的事”。这样,连记者也不得不承认,本来已经够乱哄哄的局面就更加乱哄哄了。
事实的确如此。美国统治集团本来也就不是什么铁板一块。这一伙和那一伙,在怎样在世界上杀人越货,才能为本伙争得最大利润和权势一点上来说,不能不发生有时很剧烈的争吵。特别是在干着棘手,或者是,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这种争吵就更会是没完没了。这是垄断资本集团内部矛盾的规律,并不以约翰逊具有什么样的风格为转移的。
赖斯顿在举出这三类例证以后,很不安地说了实话:约翰逊政府“给人的印象是,它受到了挫折,并且有些慌张”。是的,英雄的越南人民在给它以挫折,坚决反对美国侵略的各国人民都在给它以挫折;连它的帝国主义同伙以及它的统治集团内部的这一派或那一派,有时也给它以挫折;于是它感到孤立,感到力不从心,感到前途无望,不得不慌张起来。
因此可以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赖斯顿所论述的约翰逊的“心血来潮”,也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一种时代风格呢!
(附图片)
华尔街老板的体温表  方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