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乌兰牧骑在毛泽东思想照耀下前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6-11
第5版()
专栏:

乌兰牧骑在毛泽东思想照耀下前进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
贯彻执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产物
乌兰牧骑是活跃在内蒙古广阔草原上的文艺轻骑兵,译成汉语,就是红色文化工作队。它是按照党和毛主席的教导办事的新型文化组织。从一九五七年建立第一个队到现在,已经七年多了。
乌兰牧骑是贯彻执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产物。它是从内蒙古地区的阶级斗争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出发,从农牧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需要出发,按照毛主席所指示的文艺方向,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抚育下产生和成长起来的。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民主改革的彻底胜利,党的民族政策的大力实施,工农牧林各业生产的日新月异,从根本上改变了内蒙古地区的面貌。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文化建设就很快提到工作日程上来。正如毛主席早就指出的:“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所给予中国人民的灾难中,包括着民族文化的灾难。”①整个中华民族如此,少数民族尤其如此。满足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劳动群众(特别是贫农下中农、贫苦牧民)对文化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使革命的文学艺术为工农兵群众服务,这不单单是一项文化工作,也是一个严肃的政治任务。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还会存在长期的、复杂的阶级斗争,广大人民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加速占领阵地,以推动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
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在占全自治区面积一百四十万平方公里一大半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地区辽阔,人口分散,交通不便,从一个公社到另一个公社,有的要走一天甚至两三天路程。面对着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文艺思想,怎样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迫切需要呢?
党和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②一九五七年,根据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有关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指示,遵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同志提出的要根据民族的和地区的特点来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总的方针政策的指示,为了按照牧区、半农半牧区的实际情况找出开展牧区文化工作的有效办法,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组织了工作组,到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苏尼特右旗做了三个月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型文艺团体下不来,走不动,旗文化馆有时下去搞点活动,主要限于辅导,远远不能适应客观的要求。这就是说,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不能按照老一套的做法,必须代之以适应实际情况、又能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做法。据此,我们进行了试点工作,在原来文化馆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人员,增添设备,把它改变为一支流动的文化工作队——乌兰牧骑,从阵地活动转成巡回活动,把革命的文化直接地、经常地送给农牧民群众。乌兰牧骑,既做宣传工作,又搞文艺演出;既辅导群众业余文艺活动,又搜集整理民间艺术资料。在活动方式上,它继承了老八路军和老解放区文工团的革命传统,又吸收了本民族民间的一些优秀的艺术形式。这样做,就比较便于广泛深入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配合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比较便于把革命的文化送到群众中去,满足他们不同的文化要求,比较便于在群众中传播革命的文化种子,帮助群众开展业余文化艺术活动。
乌兰牧骑努力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培养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作风。为了把社会主义的、革命的文化送到草原,他们以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爬山涉水,横越沙漠,不怕严寒盛暑,不管风霜雨雪,坚持到基层演出。他们的口号是:哪里最需要,哪里最偏僻,就到哪里送歌献舞。有一次,扎鲁特旗乌兰牧骑到一个最偏僻的公社去演出。正是一个酷热的天气,要走四五十里山路,非常艰辛,他们还是毅然出发了。山岭上没有水,牛渴得鼻孔淌血,为了天黑前赶到目的地演出,他们就自己推车。乌兰牧骑的同志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他们说:吃得苦中苦,才算革命人。为了方便群众,他们送戏上门,不讲条件。他们在居民点演,在打草场演,在蒙古包演,在羊圈也演,有人半夜找来也演;他们为几百、几十人演,为几个人演,甚至为一个人也演。他们不只是为工农兵演,而且演工农兵。他们演英雄,唱模范,广泛传播新人、新事、新风尚。除此以外,还积极参加群众的集体劳动,一起割草、放牧、剪羊毛、打井;热情帮助群众挑水、喂马、打扫羊圈。有的队还给群众理发,焊壶,给妇女接生,给病号输血;遇上火灾就打火,遇上洪水就抗洪。
乌兰牧骑队伍短小精干,轻装灵便;队员一专多能,人少戏多。一支乌兰牧骑十二个人,乐器五、六件,服装十几身,幻灯、收音机各一个,图片若干套,大车一辆或者骆驼几峰。没有复杂的道具,没有笨重的布景,说演就演,说走就走。十二个队员各有专长,但又兼会其他本领,人数虽少,节目很多,十二个人可以组织三五个晚会的演出。乌兰牧骑以演出为主,又负担着群众业余文艺活动的辅导工作,帮助公社和生产队培养和训练业余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例如正蓝旗乌兰牧骑从一九五七年建立以来,办过十四次群众业余骨干训练班,库伦旗乌兰牧骑在两年里训练了八百多名业余演员,翁牛特旗有五个业余文艺小组在乌兰牧骑的辅导下一直坚持活动。他们还放幻灯,办展览,讲时事,说科学,借阅书报,甚至还代卖书刊。
乌兰牧骑发扬了老八路军和老解放区文工团的革命传统,打破了现在一些艺术团体的旧套套、旧框框,真正深入到最基层的人民群众中去了,深入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了。他们深深认识到,文化工作是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艺演出不单是为了给群众以娱乐,而是进行阶级斗争,帮助劳动人民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战胜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因此,他们能够扎根到群众中去,把自己锤炼成一支红色文化工作队。
乌兰牧骑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因而受到了广大牧民和农民的热烈欢迎和衷心赞誉。群众亲切地称它是“我们的乌兰牧骑”。阿拉善左旗厢根达来公社一位贫苦牧民曾经满怀感慨地对乌兰牧骑同志说:“这是多么好的时代啊!党和毛主席连我们住在沙窝子里的牧民都想到了。你们给我们开了眼界,让我们老人头一次看到这么好的演出。”鄂托克旗有位老人,在牧羊的时候遇到路过的乌兰牧骑,从乌兰牧骑给他看的立体镜里看到天安门,他激动得热泪滚滚,拉住队员的手连连问:“你们是毛主席派到草原上来的吧?”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看”了乌兰牧骑专门为她演出的节目,感动万分。她抚摸着队员的头发说:“你们是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好孩子,真懂得牧民的心啊!”
乌兰牧骑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同一切新生事物的成长一样,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不断的、深刻的思想斗争。七年以来,乌兰牧骑在两种思想、两条道路的斗争中,把毛主席的文艺思想付诸实行,从实践中解决了为谁服务,用什么去服务和怎样服务这三个根本性问题。乌兰牧骑的成长和发展,是毛主席的文艺思想、党的文艺路线的伟大胜利。
坚持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
我们的文艺究竟为谁服务?为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劳动人民服务,还是为少数封建阶级、资产阶级服务?
党和毛主席从来就教导我们:革命的文艺是无产阶级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革命文艺“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③从内蒙古地区来说,蒙古族人民是自治区的主体。在辽阔的草原上,贫农下中农、贫苦牧民构成人口的绝大多数。乌兰牧骑既然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文化工作队,那末为广大农牧民服务,岂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但是,有些同志常常容易为资产阶级思想所蒙蔽,迷失了方向。资产阶级总是寻找各种机会来侵蚀我们的文艺队伍,顽固地维护它的思想阵地,同无产阶级文艺路线相对抗。这些同志就作了它的俘虏。尽管领导上再三提出乌兰牧骑每年应该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去活动,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同志曾经忘记为广大农牧民服务这根本的一条。每当资产阶级思想的阴风吹进乌兰牧骑的时候,他们就产生不同程度的动摇。他们或者满足于城镇剧场的演出,不愿深入牧区;或者认为乌兰牧骑“没出息”、“没前途”,一心想当“艺术家”,两眼只看“大”和“洋”;或者身在牧区,心在城市;住在农牧民中间,却不去反映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
几年来,自治区各级党委不断加强了对乌兰牧骑的领导,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他们学习毛主席著作,督促他们参加劳动锻炼,当他们遭受到歪风袭击时,大力给他们撑腰,使他们逐步端正了立场,树立起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解决了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武装着他们,牧区沸腾的生活和斗争实际锻炼着他们,贫农下中农和贫苦牧民的阶级深情教育着他们。他们牢牢记住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④乌兰牧骑同志们在深入牧区的实践中,逐渐体会到党的民族政策多么伟大,体会到毛主席文艺思想多么正确,也体会到乌兰牧骑所肩负的责任多么艰巨而光荣。他们懂得,演出不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地位,不是为了博得哄堂的掌声,不是为了换取优厚的生活待遇,而是为工农兵服务,把社会主义文化送给人民群众。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受到了群众的赞誉,说他们“没有架子”。牧区人民说:“在旧社会,听戏看跳舞是王爷和少数财主们的事,哪有我们的份啊!想不到今天党和毛主席派来乌兰牧骑,给咱们贫苦牧民演戏唱歌!”牧民的朴素的语言,向乌兰牧骑同志们说明了一个根本问题:革命的文艺,如果不下定决心去为最广大的劳动人民服务,还叫什么革命的文艺呢?
确实还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对乌兰牧骑长期在牧区、半农半牧区活动表示不满,有意无意地贬低乌兰牧骑的作用和成绩。这些同志,究竟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用什么观点看问题呢?鄂托克旗宝尔合晓公社一位贫苦牧民说得好:“听说有人不太欢迎乌兰牧骑,说它‘不怎么样’。说这话的人,不是闭着眼睛不看事实,就是故意挑剔。他们不懂得我们牧民的心意和要求,和我们牧民不是一条心!”
乌兰牧骑受到某些人的冷言冷语,但是广大农牧民把他们看作知心人。这个鲜明的对比,使他们更加清楚了前进的方向,更加深刻地懂得一定要把立足点移到工农兵的方面来,并且要不断地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文艺作思想斗争。
七年多以来,乌兰牧骑通过自己的活动,紧密配合了各个时期的政治和生产斗争,提高了群众的阶级觉悟和生产积极性,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他们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把文化送上门,因而密切了党和广大群众的联系;他们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培养了群众业余文艺活动骨干;他们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群众文艺创作活动,繁荣了民族的文化艺术。所有这一切作用,不都是乌兰牧骑坚持正确方向的丰硕成果吗?
把社会主义的、革命的文艺送给群众
方向明确了,跟着就要解决服务内容的问题:究竟是宣传社会主义,还是宣传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还是贩卖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洋货和古董?
乌兰牧骑的创作和演出是直接面向农牧民的,作品的好、坏、美、丑,必须由农牧民来检验和决定。群众不需要和不能接受的东西,就是不好的,就存在不下去,这就使乌兰牧骑必须创作和演出群众所需要和喜爱的东西,必须走革命化、民族化和群众化的道路。
在用什么去服务的问题上,乌兰牧骑的内部和外部都出现过各种各样的主张。有人要求乌兰牧骑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有人希望乌兰牧骑演大型节目。有些乌兰牧骑在选择演出节目上,曾经一味强调娱乐,忽视政治内容,削弱了革命性和战斗性;有的对带有糟粕的民间艺术不作应有的批判和改造,就原封不动照搬给群众。有的乌兰牧骑曾经盲目学习“洋”东西,以为只有“洋”的才是高水平,于是放下四胡去学拉管,放下马头琴去学黑管小号,不反映本地牧民的生活,穿起大裙子长统袜跳外国舞蹈。然而,农牧民群众却不买他们的账。扎鲁特旗有个队员,本来会拉四胡,也会说好来宝,很受群众欢迎,但是有一段时间,他受了资产阶级艺术思想的影响,看不起这些了,硬要带着洋东西去演出。牧民觉得他洋里洋气,不象原来那样亲切了,就说:“哈,牧民孩子挎上洋刀啦!”
违背了毛主席的文艺路线,只能脱离群众,走上歧途。正象毛主席早就指出的,用什么东西为工农兵服务呢?“用封建地主阶级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吗?用资产阶级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吗?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吗?都不行,只有用工农兵自己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⑤立志为工农兵服务的革命文艺工作者,怎么能把工农兵不需要、不能接受的东西硬塞给他们呢?
什么是群众最需要、最便于接受的东西?乌兰牧骑的实践证明:群众最需要的,是能够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鼓舞他们的革命斗志和劳动热情的东西,是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的作品,是工农兵英雄形象,特别是当时当地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扎鲁特旗乌兰牧骑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举办了以阶级教育为内容的展览会十一次,三千八百多人争先恐后来参观。东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在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演出了小歌剧《难忘的一夜》,青年们看了十分激动,纷纷说:“前一辈的革命人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用鲜血换来今天,我们应该用血和汗把咱们家乡建设得更好!”有些乌兰牧骑为了使宣传能更好地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还自己动手绘制展览图片或幻灯片。巴林右旗乌兰牧骑绘制了本旗的《希巴嘎村史》,许多群众见到展览图片上和幻灯里出现了本旗本村的先进人物事迹,都感到特别亲切。东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创作的小演唱《请帖》、乌拉特中右联合旗的《母女英雄进北京》、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学习龙梅玉荣》、阿拉善左旗的《勇敢的牧羊姑娘》、鄂伦春自治旗的《猎民姑娘》……这些节目,都热情地赞颂了当地群众中的先进人物,受到农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这生动地说明,劳动人民是多么热诚地要求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文艺作品和演出。
农牧民群众为什么喜爱这些作品和演出呢?原因是,这些作品和演出表现了他们的生活和理想,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原因是,这些作品和演出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力量,激励着他们更加干劲十足地去从事新的斗争。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在海日苏公社演出时,正遇到公社要开一条水渠,把西拉木伦河水引进干旱草原,发展畜牧业生产,他们就迅速编演了小歌剧《西拉木伦河畔》,反映解放前西拉木伦河对人畜带来的灾难,表现广大人民治理这条河的决心和坚强意志。社员们看了演出,增强了人定胜天的信心和勇气,纷纷组织了突击队,要以实际行动来回答乌兰牧骑的演出。
演不演工农兵,是不是表现工农兵的生活和理想,能不能促进人民群众的团结,鼓舞他们的斗争,这是检验一切艺术演出是不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最后标尺。为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服务的文艺,宣传的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生活方式,毒化人们的思想,腐蚀人们的灵魂。例如,在草原上,每逢“那达慕”大会,就有喇嘛出来“跳鬼”、“唱故唠”(类似歌舞剧),宣扬封建迷信。过去,他们也曾吸引了几十、几百、以至几千看客。他们是为这些看客服务吗?不!他们不但是这些贫苦牧民的经济剥削者,同时也是思想奴役者。近年来,乌兰牧骑同他们进行了争夺文化阵地的斗争。现在,牧民们不再去盼顾喇嘛的“跳鬼”和“唱故唠”了,他们都来看乌兰牧骑的演出,说“这才是我们的”。乌兰牧骑热情歌颂的是伟大的党和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是三面红旗,是本旗本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和新人新事新风尚,是各族人民的亲密团结。正因为他们活动的内容是坚持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正因他们有不少节目紧密地配合了社会主义教育和三大革命运动,所以他们在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成为工农兵自己的文艺。
队伍精干、一专多能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
解决了为谁服务和用什么服务的问题之后,还有个怎样去服务的问题:是坚持队伍精干、轻便灵活,还是向大剧团看齐?是坚持一专多能、小型多样,还是向专业化看齐?
有些人曾经反对乌兰牧骑这种组织形式。他们说:“乌兰牧骑象个什么呢?既不是剧团,也不是文化馆,说它是演出队吧,它又搞展览卖图书,说它是服务队吧,它又唱歌跳舞演戏。简直是个四不象!”这种思想在乌兰牧骑内部也曾经得到反映。有些人对十二个人能不能办好乌兰牧骑表示怀疑,觉得人少力量弱,不好分工;也有的人觉得十二个人“不象样子”,甚至觉得乌兰牧骑这个名字也不好,“没有文艺团体的味道”,主张改为歌舞队或者歌舞团。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一部分乌兰牧骑就走过弯路:增加了人员,强调了专业分工;或者忙于搞大型节目,热中于在城镇剧场演出。结果队伍臃肿,机构庞大,出现了四多:在上面浮着的时候多,开支大、浪费多,队里闲人多,群众意见多。阿拉善左旗的乌兰牧骑,在初建立的时候,只有十名队员,说声下乡,就把服装、乐器和道具一起驮在骆驼背上,越过沙漠草原去演出。后来,受了“大、洋、专”思想的影响,一度扩充人员,成立音乐组、舞蹈组等。这样,下乡行动很困难,大部分时间只好留在旗里“关门提高”。即使有时下去了,由于各人孤守一专,也是演的演,看的看,经常有一批人无事可做。翁牛特旗乌兰牧骑也一度扩充到三十多人。有一次,他们到一个只有九户的村子去演出,吃住都困难,社员们说:“你们来演出好是好,就是人多受不了。”
在实际生活里碰了壁,乌兰牧骑的同志们再一次学习毛主席的著作,特别是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总结了经验教训,终于懂得,“队伍精干、一专多能”,不仅仅是个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的问题,归根到底,仍然是究竟要不要为工农兵服务和怎样去为他们服务的问题。二十多年前毛主席指示文艺工作者多为群众做“雪中送炭”的工作,这对今天内蒙古地区仍然是完全适用的。
站在为广大农牧民服务的立场上看问题,乌兰牧骑只能是队伍精干的。队伍精干,才能做到下得去,下得深,走得动。
“四不象”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既象文艺团体,又象文化馆;既是演出队,又是宣传队;既是文化普及队,又是服务队,这正是乌兰牧骑的特点,也正是乌兰牧骑的优点。
同样,站在为广大农牧民服务的立场上看问题,乌兰牧骑的队员就必须是一专多能。有些人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片面地强调“一专”,否定“多能”,如果照着这种主张办事,演出内容必然受到极大限制,演出形式必然冷冷清清,这就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从每个队员来说,多掌握一种技能,不是多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吗?古时的兵家称十八般武艺件件皆通,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为什么不可以“十八般文艺”件件皆通呢?一专多能,不但能服务得更好,而且也并没有象有些同志所担心的降低了业务水平,倒反而提高了水平。
根据牧区具体的情况和乌兰牧骑本身的特点,演出形式也必须是小型多样的。乌兰牧骑坚决拒绝了那种认为只有演大戏才有光彩的错误主张,始终坚持了小型多样的原则。因为小歌剧、小话剧、小演唱、舞蹈、器乐演奏、好来宝、说书、笑课(带化装表演的双人相声)等等文艺形式,都是短小活泼,一两个人最多五六个人就能演出。更重要的是,这些形式,便于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及时编写,及时演出,也易于推广。乌兰牧骑人数少,队伍小,但是它拥有千百万群众,能在广阔的牧区和农村为社会主义占领文化阵地。乌兰牧骑的同志们说得好:“队小可以办大事,人少能为多数人服务。”这是革命的辩证法。
乌兰牧骑是做普及文化的工作的,但正如毛主席早就指出的:“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要求逐年逐月地提高。在这里,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乌兰牧骑如果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艺术质量和业务水平,就会脱离农牧区的广大劳动人民。乌兰牧骑的队员大部分来自牧区和农村,具有劳动人民的本色,这是有利条件。但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人缺乏专业知识和艺术技能。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重要的问题,就要在一专多能的原则指导下,抓紧业务训练,提高业务水平。我们要经常鼓励乌兰牧骑同志积极创作反映牧区现实生活和斗争、配合三大革命运动的节目,自编自演,鼓励他们解放思想,积极拿起这个阶级斗争的武器,同时,给他们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一方面向他们介绍当地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提供创作素材,提倡向群众业余文艺工作者学习,吸取营养,一方面对他们创作的节目,从政治上到艺术上帮助他们认真地进行修改加工。
关键问题在于人的革命化
要不要为工农兵服务?拿什么东西为工农兵服务?怎样去为工农兵服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人的革命化。
乌兰牧骑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革命化的过程。初期,乌兰牧骑虽然也知道必须为工农兵服务,为广大农牧民服务,但是并没有真正解决思想问题。例如,有的群众夜里从几十里外赶来看演出,乌兰牧骑的队员们累了,不愿再给他们演。他们很失望,有的人气忿地说:“算了,我们回去,不看乌兰牧骑的演出,我们照样活着。”象这样,怎么能够为群众服务呢?在党的教育下,乌兰牧骑队员们的革命觉悟日渐提高了,他们懂得了为人民服务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条件的。这时,他们的态度就完全不同了。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在布日托生产队演完了最后一场,准备第二天赶到松布尔公社去活动。他们把服装道具箱包扎好,就休息了。半夜里,大家正在熟睡,突然来了六个牧民,把他们闹醒了。牧民们抱歉地说:“我们紧跑了四十里路,到底还是来晚了。”但是,乌兰牧骑的同志们立刻起身,重新打开已经包扎停当的服装道具箱,化起妆来,用正式演出接待了这六位观众。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没有革命的思想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上面这两种做法、两种态度,出于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做法和态度的变化,决定于思想感情的变化。这思想感情的变化,就是主观世界的革命改造,就是人的革命化。
人的革命化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呢?第一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第二是和工农群众相结合。
近年来,在旗(县)委的领导下,各个乌兰牧骑都加强了毛主席著作的学习,绝大多数队都成立了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建立了学习制度。《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篇,他们经常地学,反复地学,碰到问题就学。乌兰牧骑队员们一旦为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所武装,精神面貌就迅速发生显著的变化,某些队员怕吃苦、不安心等错误思想很快克服,阶级觉悟普遍提高,新人新事不断地涌现出来。扎鲁特旗乌兰牧骑有一个高中毕业生,因为吃不了苦,又认为在乌兰牧骑学不到专长,没有出息,曾私自同城市某单位联系,想去当教师。队领导抓住这一活思想,组织大家学习《纪念白求恩》和《为人民服务》。毛主席著作使大家心里亮堂了,不安心的人也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从此安心工作,除了积极做好本身工作外,还主动为新华书店代售书刊,受到牧民的欢迎。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经过学习毛主席著作,认识到条件越困难越要坚决为人民服务,从而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一次演出时正赶上大风沙,汽灯点不着,他们就撕下自己棉衣棉被里的棉花,蘸上油做火把,坚持演出。乌兰牧骑的事实再一次证明,毛泽东思想是促进和实现人的革命化的伟大动力。
乌兰牧骑的同志们在学习毛主席著作中,不断地改造了自己的思想,这首先是因为他们勇于开展思想斗争。任何事物都是在对立的斗争中发展的。不破资产阶级思想,就不能立无产阶级思想。许多同志逐渐懂得这一条道理,他们总是用毛主席的教导来批判自己思想中的错误,巩固和发扬正确的东西。库伦旗乌兰牧骑有一个朝鲜族队员,最初她一进蒙古包就捂鼻子,见牧民挤牛奶弄了一身奶疙疤就躲得远远的。这不是脱离群众吗?她从毛主席著作中找到了武器。毛主席明确地指出:劳动人民是最干净的。一个衣著外表干净的人,他的思想未必干净,认为劳动人民不干净的人,就是思想最不干净的人。通过这番思想斗争,她决心向牧民学习,第二天一早就和牧民一起挤奶去了。
毛泽东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掌握这一真理并用以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需要一个过程。为了促进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同志们互相帮助,进行自由讨论。自由讨论是进行思想斗争的一种好形式。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原先有些人认为,只要一专,不必多能,同样是为人民服务。在讨论中,大家摆事实,讲道理,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最后大家明确地认识到:一专多能和一专一能所能起的为人民服务的作用,大不一样。通过这场辩论,他们初步解决了个人专长和群众需要的关系问题,专和红的关系问题,在革命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乌兰牧骑学习毛泽东思想的过程是同他们和工农群众结合的过程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是工农群众的革命武器,也是工农群众的要求和愿望的集中体现。不学习毛泽东思想,就不可能真正懂得工农群众的心,不和工农群众结合,也不可能真正掌握毛泽东思想。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问题,对文艺工作者来说,是愿不愿革命和敢不敢革命的问题。要革命,就要和工农群众相结合,在思想感情上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和工农群众同心同德。为了这个目的,乌兰牧骑始终坚持和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同群众一起参加体力劳动。乌兰牧骑走到哪里就劳动到哪里。通过劳动,他们和劳动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通过劳动,他们学到生产技术,学到了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学到了劳动人民的革命精神。由于乌兰牧骑深深扎根在牧民群众之中,牧民对他们非常喜爱和信任,把他们当作亲人,有的人还教育自己的子女,要他们做乌兰牧骑那样的人。这反过来又更加鞭策着乌兰牧骑的同志们,使他们决心不断革命,永远听毛主席的话。
乌兰牧骑同志们,认识到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个真理,真正领会了毛主席的教导:有出息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在火热的斗争中,劳动人民的先进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干劲和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都给了乌兰牧骑队员很大的教育、鼓舞和启发,他们从这里找到了创作的素材,孕育了创作的主题。反映当时当地人民生活的作品,具有强烈的革命内容的作品,从各个乌兰牧骑源源不绝地涌现出来。同时,由于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他们所表演的节目,生活气息就比较浓厚。他们演工农兵象工农兵,演先进人物,就能真正表现出先进人物的气质。
毛主席告诉我们: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阶级消灭以后,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还会永远存在。乌兰牧骑的队伍基本上是好的,但是,并不是说就没有问题了。他们都很年轻,没有经历过重大的斗争锻炼,一个时候有了进步,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又可能出现反复。因此,思想教育一时一刻也不能放松。为了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对他们的侵蚀,我们还必须经常分析队员的思想动向,抓住活人活事进行教育,表扬正确的、好的,批评错误的、坏的,提高队员们的阶级觉悟,必须经常地总结经验,肯定工作成绩,纠正各种错误倾向。这样,才能保证乌兰牧骑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地前进。
乌兰牧骑所以能够基本上沿着一条健康的道路成长,最根本的原因,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党的文艺路线的正确指导,是大力贯彻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是自治区各级党委重视并且不断加强领导的结果。几年来自治区各级党委不断加强了对乌兰牧骑的领导:以毛泽东思想为纲,抓党的文艺路线和乌兰牧骑的方针任务;抓思想领导和总结经验;抓组织建设;抓业务和艺术质量的提高。
乌兰牧骑的工作还远远赶不上党和人民的要求,还远远赶不上国内外阶级斗争和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好形势;在全自治区所有的乌兰牧骑中,还有些队办得不够好;有的演出节目反映现实生活、配合革命斗争还不够及时,不够紧密,思想性和艺术水平还不高;有的只注意演出,不注意宣传和辅导工作;有的深入牧区的工作做得还不够经常,同劳动人民的结合还不够好。为了把乌兰牧骑办得更好,必须继续强调:
坚持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
坚持每年有六个月以上时间深入基层活动;
坚持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综合性,紧密配合三大革命运动;
坚持参加集体劳动,同工农兵群众结合;
坚持队伍精干,轻装灵便;
坚持勤学苦练,一专多能;
坚持艰苦朴素,勤俭办队;
坚持学习解放军的“三八”作风和“四个第一”。
随着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的发展,随着文化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的日益深入,乌兰牧骑任务比过去更加艰巨和繁重了。今后,我们一定要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鲜艳红旗,使乌兰牧骑沿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康庄大道不断前进!
①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②毛泽东:《实践论》
③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④⑤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