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老灾区”的帽子可以很快摘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6-12
第2版()
专栏:

“老灾区”的帽子可以很快摘掉
本报评论员
历来经常遭受涝、碱、风、沙威胁的河南省商丘地区人民,以坚持不懈的革命毅力,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同各种自然灾害进行顽强的斗争,取得了今年小麦增产的胜利。喜讯传来,令人振奋。
在农业生产中,要与天斗争,与地斗争,与水斗争,与种种困难作斗争。在“老灾区”,困难就更多了。在困难较多的情况下,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困难面前唉声叹气,或者只是消极防守,把造成灾害的种种条件看成不可改变的,那就只能受自然的摆布,作自然的奴隶。客观上的困难,再加上主观上的精神负担,就会压得人们抬不起头来。那样,“老灾区”就只能永远是老灾区。反之,在困难面前鼓起勇气,挺起腰杆,分析困难,抓住要害,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动员起来,同心协力对困难作斗争,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革命人民奋勇前进。主观上的精神状态是斗志昂扬的,客观上的困难不但不能绊住人们的脚步,反而可能化为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这样,“老灾区”的沉重的帽子就能够比较快地摘掉。
在多年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商丘地区的党组织和人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于灾害,对于困难,只能进攻,不能退守。你越是退缩,它越要欺负你;你勇于进攻,它就会步步退却。他们认准了目标,找到了办法,就坚决地干,脚踏实地地干,坚持不懈地干。为了解决兴修水利工程缺乏资金的困难,就努力兴办副业生产,将副业收入用于水利建设。为了制服水害,不怕天寒地冻,每年冬春都有几十万人冒着严寒与泥水搏斗。为了制服风沙,克服重重困难,每年春秋在大片沙荒上植树造林。为了制服碱害,想出种种计谋,从降低水位和改进栽培技术、选用耐碱品种等多方面进行斗争。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抗灾经验,逐步认识了自然规律,把不好的自然条件开始改造成较好的自然条件。终于,使这个历史上的“老灾区”开始出现了新面貌。
在比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改造自然的斗争,只靠一队、一社的力量是不够的,甚至只靠一县的力量有时也是不够的,需要有关地区人民为了共同利益实行互助协作、互相支援。这是征服自然和发展生产力的一项重要措施。这种基于互利互助原则的协作,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制度下,是不可想象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公有制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为互助协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人们工作和劳动,都是为了革命,为了促进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从长远着眼,为全局设想,只要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事情,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的人们总是愿意通力协作、尽力而为的。商丘地区改造自然取得的成绩,就包含着协作的成果。这个专区和安徽省的宿县专区,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协作开挖了三十多条边界河,因而大大提高了除涝和防洪的能力;商丘专区的国有林场和集体林场协作,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营造了三十一万亩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基本上控制了风沙的危害。协作的结果,较快地治住了水,防住了沙,为今年小麦增产和今后的农业增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种协作精神,显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商丘地区小麦增产的事实说明:只要我们善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靠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巨大力量,不是惧怕困难,而是迎着困难前进;不是回避困难,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即使是多年的老灾区,也是可以改变面貌的。当然,这仅仅是豫东老灾区改变面貌的开始。要巩固和发展这个成绩,还须作重大的努力。但是,“开始”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个开始,就可以大长灾区人民的志气,大灭自然灾害的威风,就产生了进一步征服自然、改变灾区面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就可以争取很快摘掉“老灾区”这顶沉重的帽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