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他们果然跳上去了——浙江温岭良种繁育场发扬生产民主促进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6-12
第2版()
专栏:

他们果然跳上去了
——浙江温岭良种繁育场发扬生产民主促进生产
本报记者 尤淇
浙江省温岭县良种繁育场,早在一九五五年,就达到了亩产粮食千斤的水平;但在以后的八年里,即到一九六三年年底,亩产始终在千斤上下。一九六四年,这个农场的产量忽然跳上去了。从一九六三年的亩产一千零三十四斤,一下子增加到亩产一千六百十六斤。
他们是怎样跳上去的呢?
从过去的教训中认清“四个第一”的重要
一九六三年初,这个农场在水稻产量上已经踏步了七年。刚开春,场长和技术员早已急得一夜一夜睡不好觉,尽在如何提高生产上转念头,打主意。秧田播谷的时候,工人用前几年的老规矩撒种,每亩秧田用二百八十斤种子。技术员走到田头,简单地对工人说:“今年要增产,第一关就是育壮秧,每亩只能用二百二十斤种子!”
一些工人回答:“秧稀了不保温,秧苗长不好,坏了怎办?”
技术员还是坚持要工人播稀的,因为这项技术措施是领导上确定的增产关键,他有责任要贯彻执行。
有的工人就说:“请你来播!”
技术员果真把鞋袜一脱,下秧田播起谷来;但是他撒的不匀,撒的密度又跟工人撒的差不多。技术员的嘴被堵住了,新的技术措施落了空,工人们依然用二百八十斤一亩谷种播完了全部秧田。
施肥的时候,怎样撒,怎样弄,技术员对工人叮嘱了又叮嘱,吩咐了又吩咐。但是,工人一到田里,他要怎撒就怎撒,要怎弄就怎弄。规定的技术措施不能贯彻执行。
除虫的时候,太阳晒得凶,稻行里热得很。技术员不下田,不了解困难,只是说:“一定要把药粉撒匀!”工人们在田里热得站不住,有的地方撒多了,农药的毒性压抑了稻苗的生长;有的地方没撒到,害虫仍在逍遥自在地繁育。
一九六三年,就因为虫害严重等等原因,晚稻大减产。
一九六三年秋后,他们组织全场干部和工人,认真地总结了经验教训,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庆和大寨,提高了全体干部和工人的社会主义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在总结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农场领导干部认识了“四个第一”的重要,特别认识了生产民主对发展生产的重大意义。
也就在这时候,在工人中展开了“种田为了什么?”的讨论。许多工人说:“过去认为在家是种田,到农场也是种田,种田是为了吃饭。经过这次学习讨论,我们认识了种田是为了革命和建设,我们手里的这把锄头很不简单。”
越是发扬民主,人们越是齐心
从这年的冬季生产开始,全场的形势变了:工人们开始起早贪黑主动寻找工作;技术员和工人们一起劳动,一起进行科学实验;场长既参加生产劳动,又抓工人的思想,关心他们的生活。生产上的事情,都和工人一起讨论决定。
在制订一九六四年生产计划的时候,全场职工一起认真地查漏洞,找差距,挖潜力,订措施,经过反复讨论,最后一致同意了全年的增产计划。
这个计划能不能实现?工人们斩钉截铁地说:“能!”
他们在一九六三年秋季抓住了扩大冬麦面积这一关,争取增加一九六四年粮食的总产量。过去,这个场的领导方面年年要求扩大冬麦种植面积,工人们总是摇着头说:“种麦消耗地力,少收稻子,得少失多。”一九六四年春天的麦子种多少?工人们发挥了革命积极性,他们认为种麦消耗的地力可以用多施肥的办法夺回来。这样,春麦播种面积便提高到粮田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四月麦收,亩产提高了两成多,总产量比上年增加了一点七七倍。
又到了水稻播种的季节。场长问工人:“今年怎样播法?”工人说:“听你的。”
场长说:“我们每年插秧,总把秧田边的‘田边秧’留到最后才插在一块田里,这可以看得很清楚,这些‘田边秧’因为播得稀,长得壮,病害少,结粒多,收成就高。看来还是稀播好,可以育壮秧。”
工人们弄清楚了道理,同意了。
播谷以后,就是高温天气,附近一些生产队密播的秧苗都旺长,弱而瘦长,等到插进大田以后,天气突变,长期低温多雨,秧苗烂的烂,死的死。只有农场的稀播秧,在秧田里不旺长,插下大田后抗寒能力强;再加上全体职工精心管理,全场的早稻每亩收了七百九十斤,比上年多收了一成多。
团结一心,勇于前进
这一年,由于干部作风有了改进,工人积极性提高,领导干部、技术员和工人目标一致,大家都一心为实现增产计划而奋斗,采用的新技术多了,进行科学实验也很积极。试验中有许多成功的,也有一些失败的。在过去如果试验失败,有的工人就会说些闲言冷语。这一年大大不同了,场长和技术员出的新点子,试验中一旦出了庇漏,工人们二话不讲,沉住气动脑筋帮助挽救。这一带年年闹螟害,场长听到了一个根治螟害的办法,叫技术员试验。这方法是在早稻插秧以前,先用六六六粉撒到田面上,然后进行翻耙,耙好以后,再插秧。不料他们用药的数量过于大了,秧插下以后,一直不转青,有些还中毒而死。那几天,工人们不断地到田头去转,想各种挽救的办法。有个工人提了个多撒草木灰的建议,以便中和六六六粉的毒性。场长同意后,他们便隔几天撒一次,前后共撒了四次。为了抢救,工人们还用手耘了六遍田。由于这样细致的抢救,加上好几次的补插秧缺,到夏收时,这两亩田赶上了别的田,不仅不少收,而且确实起了根治螟害的效果。
一九六四年夏天,场长同工人商量以后,采用了优良品种“广场矮”做晚稻种子。干部和工人精心栽培,晚稻也得到了高产,每亩平均收了六百九十斤,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半。
把全年产量加到一起,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加了百分之六十点四,亩产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六点三,超过了原定的计划。
从劳动生产率上看,他们的成就也是突出的。一九六四年,这个农场平均每一个工人要耕作十一亩八分水田,超过当地农民一倍以上。这一年,他们每个种粮食的工人,生产了一万七千四百五十五斤良种稻谷,超过了上年百分之七十点五。这对普及优良品种来说,也是一项巨大的贡献。
在这里,事实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四个第一”是多么重要!他们过去年年想高产,年年抓技术,结果年年上不去。一九六四年抓了人的工作,抓了思想政治工作,用政治来统率技术,各项新的技术措施才得以切实推行,产量便大幅度地增长了。
又经历了一场严重考验
今年春天以来,这个农场进一步地发扬了生产民主,发动全场职工对今年的生产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既充分估计了有利条件,又看到了不利因素,制订了积极的又是切实可行的计划。这个计划,经过了全场干部和工人群众好几个月的反复讨论。大家争取更大丰收的自觉性更高了。但是,紧接着就是又一场严重的考验。
今年春耕时期,浙江的天气很不好,早稻的谷种播下以后,与去年恰恰相反,来了个长期的低温阴雨,有的谷种根本没有出芽;有的出了芽,不久便冻死了。一些活上来的秧苗,和以后多次补播的迟播秧,在秧田里长了五十多天,还只有半尺多高。在这样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如果在前几年,场长和技术员不知会焦急忧虑成什么样子。但是今年,他们很镇定,就象他们并没有受到什么严重威胁似的。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奥秘就在于全体职工,特别是工人们的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们时常互相鼓励说:“早春天气,冬春交替,从来就是反复无常的,没啥可怕。秧龄哪怕老到五十五天、六十天,只要有一天插下去,以后就不怕了。我们学会了精心管理,又有比去年更好的水、肥、土、种、药等等条件,好收成就掌握到了我们手里了。我们不怕老天爷造反!”
为了迟中争早,在等秧期间,全场职工早把稻田耕了一遍又一遍,耙了一次又一次,翻埋在底下的基肥,也就比往年提早分解。这样,一当早稻抢插下去以后,便出现了从来没有见过的奇妙景象:碧绿的秧苗插到了田里,基本上没有出现明显的泛黄的阶段,只稍稍变淡了一点颜色,就马上转青了。
目前,全场职工正在集中全力进行田间管理。工人们拍着胸脯说:“我们工人的思想红了,一定要全力争取今年再来个大丰收,给全县农民做块好样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