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干部学会种田本领 领导生产更加有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6-13
第1版()
专栏:

四川省委机关种试验田坚持八年收获巨大
干部学会种田本领 领导生产更加有力
他们在成都试种棉花成功,带动了全省棉花生产的发展;试验田的粮食油菜也连年创高产纪录
他们下乡走到哪里劳动在哪里,受到群众的赞扬;通过劳动也改造了思想,促进了机关革命化
编者按:种试验田是重要的领导方法。中共四川省委在组织干部下乡下厂与工农群众共同劳动、共同进行科学实验(这是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的主要形式)的同时,对于留在机关的干部,采取种机关试验田的方法,组织他们参加集体劳动,进行科学实验。中共四川省委机关试验田坚持八年,取得了巨大收获。通过下乡劳动和种试验田,省委领导机关干部取得了直接的农业生产经验,认识了一些实现稳产高产的规律。这样,他们在领导农业中就有了更多的发言权。领导机关的干部,如果只能动嘴,不能动手,如果只听汇报,不亲身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就不可能具体了解生产的实际情况,不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有效措施,因而也就不可能正确地有效地领导生产。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干部通过调查研究,特别是亲身的劳动实践,取得对农业生产规律比较深刻的认识,对正确领导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同时,在劳动过程中,机关干部的思想意识和工作作风也有了改进,促进了机关革命化。许多干部由于在机关养成了劳动习惯,学会了劳动本领,走出机关以后,走到哪里,劳动在哪里,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信任和爱戴。
各地区各城市的具体条件不同,干部参加集体劳动的形式不必强求一律。但是,各地党组织都应当积极组织干部参加集体的生产劳动。许多事实证明: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确实是我们党领导好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大革命运动,使共产党人杜绝官僚主义,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密切联系群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可靠保证。我们必须使这一具有伟大革命意义的事情,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成为持久的制度。
本报讯 记者纪希晨、于竞祁报道: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干部认真种试验田,坚持八年,收获巨大。
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干部种试验田,为全省干部树立了榜样。现在,全省干部参加集体劳动已经开始形成风气。
四川省解放前很少产棉花。到一九四九年,全省棉田面积只有三百二十万亩,平均亩产皮棉只有十三斤三两,按人平均每人只有大约五两棉花。解放后,在发展粮食生产同时,棉花生产也有了新的发展。
但是,过去有些人认为,成都地区雨水多,日照少,地下水位高,不能种棉花。成都的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机关,就因为“成都不宜种棉”,停止了种棉的试验。
在“不能种棉”的成都种出高产棉彻底打破了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
成都真的不能种棉吗?在革命的辩证唯物论者看来,科学来源于实践,能不能种,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来证明。他们认为,成都地区土壤好、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是适于棉花生长的,这是客观上有利的一面;而雨水多、日照少、地下水位高,则是不利的一面。应当全面地看待客观条件,不能片面地强调不利的一个方面。只要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有利的一面,改造条件,创造条件,克服不利的一面,就可能把棉花种好。
从一九六三年起,中共四川省委在机关试验田连续两年试种了棉花。初次试种时,省委机关组织干部到产棉区参观访问,虚心向棉农学习技术,还在棉花生长的每个关键时期,向植棉模范和农业科学工作者请教。在学习他们的经验时,又不为这些经验所束缚,而是认真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群众三结合的办法,坚持科学实验,对症下药,解决种植棉花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为了克服雨水多、日照少、地下水位高的不利因素,他们通过经常的观察,对比分析了每块棉田的生长状况,发现充分利用热能、提高地温,对棉花生长有决定影响。凡是靠近三合土路面或沙质土壤的棉田,排水好的棉田,就结桃多,棉桃大,产量高。为什么呢?这是由于三合土或沙质土容易吸收和散发热。沙在白天吸收太阳热能,晚上就散发热能,附近的棉田吸收了沙子散发的热能,因而促进了棉花生长。根据这个规律,试验田棉花普遍采用高厢深耕、掺沙改良土壤的办法,提高地温,增加土壤热能,使太阳热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他们结合其他措施,同各种不利条件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解决了成都地区棉花生产中的重大矛盾。因此,试验田的棉花,连续两年试种成功,获得了高产。一九六四年,试验田的二十亩零三分棉田,平均亩产皮棉达到一百五十斤零七两。成都市各机关利用城市空地种的一千多亩棉花也普遍获得高产。
这一事实,彻底破除了“成都地区不能种棉”的迷信,纠正了农业部门过去指导棉花生产中的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在省委机关带动下,一九六四年,全省专区和县的领导机关的干部普遍带头种植棉花,全省试验田的棉花总产量达到六万担。这些棉花织成布,全省农村人口每人可得一尺。
在省、专、县机关带动下,一九六四年,全省一百四十五个县种植了棉花,棉田遍及平原、山区和丘陵,总面积达到四百四十六万亩,总产量达到二百一十五万担,比一九六三年增加了百分之八十七。过去一般认为不出棉花的成都、温江、雅安、小凉山等地,都成功地试种了棉花,并且有不少地方获得了高产。这样,就使全省棉花生产进入了新的阶段。
毛主席的亲切教导是鼓舞是力量启示了学会种田领导生产的方向
四川省委机关种试验田已经坚持了八年。一九五七年,党中央发出了各级领导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就在这一年冬播的时候,在省委招待所的院坝地里,第一次种上了庄稼。起初,因为缺乏经验,庄稼长得很不好。一九五八年春天,毛主席和中央其他负责同志来到成都,看到试验田的小麦和油菜时,毛主席说:
“你们这,一看就知道是公家人种的庄稼!你们能不能把庄稼种得象他们(指农业社)一样呢?”
主席的亲切教导,是鼓舞,是力量,也启示了参加生产、学会种田、领导生产的方向。省委机关干部在省委负责同志亲自带头下田的影响下,劳动热情很高。但是,当时绝大多数干部还缺乏农业生产知识,只知道“肥料挂帅”。有人说:“我们那时对农业生产还是一张白纸,有干劲,有气力,就是使不到刀刃上。”于是他们便拜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为师,学习农民的耕作经验,学习农业科学技术。但是,他们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不论是农民的传统经验,还是已有的科学技术知识,都是有局限性的,实现稳产高产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仍然解决不了。因此,开始两年产量不高。
怎样才能前进呢?他们总结了前两年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的经验,认为机关试验田实现稳产高产是有许多有利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这就是:机关干部,有觉悟,有朝气,有革命斗争的锻炼,有远大的理想。只要发扬敢于斗争、不怕失败、敢于创造的革命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把群众的经验,科学的知识,和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科学实验,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就能够发展和创造科学的生产经验。他们先后对各种作物的用种、深耕、施肥、密植、田间管理等项目,进行了十种以上的不同规格、数量和方法的试验,使主观认识和技术措施,逐步符合于作物生长的客观规律。
在长期坚持不懈的生产劳动和科学实践中,许多机关干部对农业生产由不懂到懂,他们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并且创造了高额丰产的经验,连续几年高产。从一九六○年以后,试验田每年全年粮食产量,稻麦两季合计,平均亩产都在一千五百斤以上,油菜四百三十斤以上。其中,最高的单位面积产量,小麦九百二十五斤多,水稻一千零一十一斤多,油菜五百八十八斤。
养成了劳动习惯学会了农业技术领导农业生产有了更多的发言权
种试验田,使领导机关的干部取得了直接的农业生产经验,懂得了农业生产,因之,对领导农业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近几年,省委干部下乡检查农业生产时,遇到有的基层干部提出不切实际的产量、计划或措施,都能及时指出,帮助改进。省委工业交通部门结合种试验田,对工厂生产的有些化肥、农药和新式农具,首先在试验田内进行试验,提出改进产品的意见,组织有关部门更好地支援农业生产。
省委机关干部,由于养成了劳动习惯,学会了农业技术,走出机关下乡以后,走到哪里,劳动在哪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扬和尊敬。省委机关派到南充县的工作组,和群众共同劳动,既参加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全部过程,又参加了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他们并从当地条件出发把种棉技术传授给农民,帮助从未种过棉花的火花公社三个生产队,种了三亩八分棉花,获得了亩产皮棉一百六十一斤的高产。
在种试验田的长期劳动实践中,省委机关干部不仅学会了劳动本领,而且增强了劳动观念,改造了思想,促进了机关革命化。过去有人说机关干部参加劳动是“不务正业”,或强调工作忙而不积极参加劳动。现在这些情况改变了,除了规定的时间外,大家都经常利用空隙时间,到试验田里干活。
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干部进一步发扬了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们自己动手,打扫环境,整理办公室,修剪花木。机关勤杂工减少了百分之七十以上。(附图片)
四川省人委的干部在试验田种棉花。今年棉田整得细,底肥足,为增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