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把医疗技术送到农村——山东省巡回医疗队海阳第一小队下乡传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7-01
第5版()
专栏:

把医疗技术送到农村
——山东省巡回医疗队海阳第一小队下乡传经记
本报记者 文华 昌春 振中
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们在胶东半岛东部的海阳县,遇到了山东省巡回医疗队海阳分队第一小队。这个由济南六个大医院的八名高级医护人员组成的流动医疗队,来到离家千里之外的黄海之滨,学习基层医务卫生人员和贫下中农的革命精神,运用他们的医疗技术,日日夜夜地为社员的健康服务;同时,把他们的医疗技术知识,撒播在他们所走过的地方。
下乡三个多月来,他们在活动过的两个公社采用开讲座、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地向公社卫生院十几名脱离生产的医护人员传授技术;开办过十期短期训练班,为五十多个大队、四百多个生产队培训了五百五十多名不脱离生产的卫生保健人员。
公社第一个“眼科医生”
四月二十二日,眼科病人姜平发再次来到了留格公社卫生院。过去他来过几次,卫生院的医生没有人能治他的病。现在,医士、助产士姜雪雁马上检查出是“睑内翻”,在巡回医疗队帮助建立起来的简易手术室里,为病人作了睑内翻倒睫矫正术。她的老师、山东医学院眼科副教授、济南市中心医院副院长许吉生站在一旁,对于这位“徒弟”的手术操作过程感到满意。
明天,医疗队就要离开留格到别的地方去了。今天是医疗队临走前的最后一次眼科手术。这一次是许吉生当助手,让姜雪雁自己操作,从上午八时到下午一时半,姜雪雁在许吉生的帮助和指导下,连续为十三个患“睑内翻”、“泪囊炎”等病的病人作了手术。
姜雪雁学眼科,是最近两个多月来的事。这个贫农的女儿,以前连个普通的砂眼都不会治,经常看到贫下中农患眼病,拖延下去严重了,甚至失明,她非常难过。巡回医疗队来到留格公社以后,她立志学眼科。
眼科专家许吉生看到这里地处沿海,风沙太大,患眼病的人比较多,刚开始几天,门诊病人使他应接不暇。许多病人都是因患砂眼、急性结合膜炎等常见眼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弄伤了眼睛。他觉得,农村公社应该有自己的“眼科医生”。他便把有志学眼科的姜雪雁收作第一个徒弟。
许吉生耐心地从“第一课”讲起。手术前,给她讲解生理、病理关系,手术中结合实际操作讲眼的构造,手术后讲处理办法。
讲授的时候,老师严格要求,从练基本功做起,手把手地教她在实践中锻炼。有一次,姜雪雁给一个病人作小手术,持刀的姿势不对。许吉生接过刀柄,一面示范,一面和蔼地对姜雪雁说:“小姜,记准,眼科手术应该这样持刀!”还有一次,许吉生带姜雪雁作睑下垂悬吊术。手术后,许吉生已走出很远,可是又急急忙忙返回来,找到姜雪雁说:“这个病人应该在手术后第十天拆线”,并把拆线的时间和治疗关系告诉她。许吉生每带姜雪雁作一次手术,都从头到尾,把操作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生怕因要求不严而给病人造成痛苦。医疗队离开留格到大辛家公社以后,许吉生每作一个难度较大的手术,都通知姜雪雁来协助操作,让她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共产党员许吉生不仅把技术教给姜雪雁,还从政治上开导这个青年,向她讲解毛主席提出培养接班人的重要历史意义,要她迅速掌握技术,为贫下中农服务。“严师出高徒”,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姜雪雁就已经会检查当地农村常见的眼病,并能独立操作睑内翻倒睫矫正术、泪囊摘除等九种眼科手术,已经独自为几十个眼病患者动手术治好了病。
在留格公社、大辛家公社,共计有四个医生跟许吉生学眼科。姜雪雁现在已经是留格公社卫生院第一个“眼科医生”。
民兵“卫生班”
一天中午,大辛家公社港北大队的民兵张立堂,在生产队仓库前的石阶上不慎跌倒,右膝着地,发出咔嚓的声音。刚从巡回医疗队举办的卫生员训练班学习回来的民兵卫生班班长刘增起,仔细观察,发现张立堂受伤的右腿没有发生显著的形变,只是呈现微红色。他轻轻地把病人的裤腿卷起,刚卷过膝,只听病人“哎呀!”一声,把身子一缩,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他立即联想到济南市第三医院外科主治大夫张景潮曾经讲过骨折的几个特点:骨折后受伤部位不变形,发红,用手轻摸锐疼等。他断定,这不是脱臼,而是骨折。又想起老师交代的对骨折的处理办法,他当机立断,连忙召集附近民兵卫生班的卫生员,迅速组织抢救。
也在巡回医疗队学习过的卫生员刘云敏闻讯赶来,参加抢救。他们按照训练班老师讲的,向附近一户社员家借了一块三尺多长、一尺多宽的薄木板,劈成三条,代替夹板,帮助夹住伤处;又用绳子代替纱布绷带,固住了夹板。做完这些以后,立刻把病人送到医院。整个抢救过程只不过一袋烟的工夫。
港北大队民兵卫生班是前年春季成立的。当时担任卫生员的六个青年都没有受过专门训练。他们平常一面参加劳动,一面利用业余时间温习初中生理卫生课本,只能救护皮肤擦伤、脱臼等一般小外伤。
四月下旬,山东省巡回医疗队海阳第一小队巡回到大辛家公社,开班训练卫生员,港北民兵连部喜出望外,立即把六名卫生员全部送去学习。经过四天突击训练,他们掌握了外伤包扎、伤口换药、骨折急救、无菌消毒法以及一些内科常见病症的防治知识,有的还学会了针灸。
为了使民兵卫生班的卫生员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五月初,巡回医疗队从各个民兵连挑选了二十七名基础较好的,到公社卫生院进一步培养,由医疗队的医生亲自带领,把着手把一些比较复杂的救护知识传授给他们。
港北大队民兵连卫生班的卫生员经过学习,从新整顿了内部,按照实际需要,建立了一些制度。六名卫生员象医疗战线上的哨兵,守望在这个黄海之滨的村子里,哪里发现病人,他们就在哪里出现。
教授的“流动课堂”
巡回医疗队的队员们,都是高级医务人员,有两人是山东医学院的副教授。他们下乡以来,走到哪里就在哪里临时设立“课堂”,开班讲授。
我们走进大辛家一个刚刚开学的训练班教室。一间普通的平房,坐着五十多名脸颊晒得黝黑、身上散发出阵阵泥土气息的男女青年。他们都是贫下中农的儿女,绝大多数是民兵积极分子。过去他们根本没有机会进专门的卫生学校,如今,受过毛主席教育的大学教授和高级医生,就在他们面前,穿着和他们一样的布衣服,捧着油印讲义,为他们讲课。
教师们初下乡时还有点书生气,用讲大课的形式来办小型训练班,都想把自己的业务知识,全部倒出来,交给受训的学员。中医大夫从《黄帝内经素问》讲到宋元明清中医的发展,光讲“中医史”,就占去了总教学时数的一半。外科大夫不讲外伤急救,对着只有急救包的农村卫生员大讲城市大医院的四轮“换药车”,学员听得十分无味。后来他们学习了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得到启发,根据农村的条件和贫下中农的要求,按照当地农村常见的疾病和具体条件,先后经过五次集体修改,把以前成篇成章的议论,改成“什么病用什么药,什么药治什么病”的大众化通俗适用的讲稿。
在他们自编的讲稿中,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眼科等三十九种疾病,每种病都用几百个字写出发病的现象和治疗方法,看起来简单明白,非常方便。五十多种中西医常用成药,写明了效用、服用法,在农村更其适用。
他们还结合农村生产季节,对于一些容易发生的疾病,提出预防和治疗的办法。如麦收快到了,许吉生大夫特地向学员们讲了被麦芒刺伤角膜,致成角膜溃疡的防治办法。夏季天热,农民下田时间多了,饮食需要当心,沈元津副教授专门讲了有关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拉肚子等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巡回医疗队活动的地区是在沿海,解放后,美蒋武装匪特曾三次在这里偷渡登陆,被我英勇机智的民兵及时发现,配合边防部队把三股敌人全部歼灭。民兵英勇斗争的传统,感动了医疗队的成员,他们专门为民兵卫生员安排了一部分外伤急救的内容,热情地把救护技术传授给民兵们。教师尽力引导民兵卫生员们想到最困难的情况,从最坏处着想,就地取材,使用各种各样的代用品。例如没有消毒药物,就用蒸、煮、晒等办法来处理;纱布绷带用完了,找普通的布条,消毒代用;遇到骨折,如果找不到合乎规定的夹板,可以找普通木板、木棍、硬纸代用,等等。
课堂上讲过了,课外又带着学员实习,通过实践,进一步把讲课具体化。针灸大夫冯延祯,讲过针灸后,当场让学员们实习,先让学员在自己的手上找穴位,扎针,然后指导学员们相互找穴位扎针练习,让他们掌握了这门技术,回去为社员治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