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农业机械化可以办得又好又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7-06
第5版()
专栏:

农业机械化可以办得又好又快
项南
从中南到东北,在农业机械这条战线上,先进典型成批出现。这些典型,对于农业机械化事业可不可以办得又好又快给了肯定的回答。现在的问题,是要认真地调查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使这些先进经验成为整个农业机械战线的共同财富,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地向前发展。
主要依靠集体经济
在中南五省,有不少地方,特别是在集体经济比较巩固、农业生产发展比较快的地方,出现了用集体经济力量来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事例。
一九六○年到一九六三年的四年间,广东省东莞县用于电力排灌设备的投资为一千六百六十九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投资一千一百六十九万元,占百分之七十。而且,集体经济的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例是逐年增长的:一九六○年为百分之三十三,一九六一年为百分之四十六,一九六二年为百分之七十二,一九六三年就增长到百分之八十四。
湖南省岳阳县筻口区,在八十一台排灌动力机械中,国家投资的只有二十二台,集体投资的就有五十九台;在集体投资中,公社投资的有四十四台,生产队投资的有十五台。
湖北省新洲县刘集人民公社没有使用国家一文钱,完全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多种经营,来解决机械化的资金问题。这个公社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三年,在农业机械化上共投资一百五十多万元;添置的农业机械有:动力机械二十台,泵管十七套,脱粒机十五台,轧花机三十一台,米面加工机械九台,油榨八筒,拖拉机五个标准台,联合收割机一台。这些机械单在一九六三年,就为他们节约了十万二千多个人工,用这些人工多积肥料,精耕细作,使粮食亩产达到一千零三十斤,皮棉亩产达到一百三十四斤半。一个原来易涝易旱的穷庄子,变成了一个用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富裕的新农村。
早在一九五五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在解决了农业的集体化问题以后,“能够使农民有比较现在不知大到多少倍的购买力”(《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上述材料,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当然,象这样的县、区和公社,目前还不是很多的。但是,毕竟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县、区和公社了。这难道不值得我们高兴吗?!如果说,在人民公社诞生后不久,就出现了这些好典型,那么,随着人民公社的进一步巩固,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是会更加普遍吗?有的同志笼统地说发展农业机械只能依靠国家投资,是缺乏具体分析的。实际上,对农业机械的投资,目前至少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以国家投资为主的;一种是以集体投资为主的;一种是开始的时候以国家投资为主,以后逐渐转到以集体为主的。后两种情况目前虽然还是少数,但是,事情是要起变化的,所以,后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我们重视。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经济,这是我们办农业机械化的根本方向。我们应当在国家的扶助下,主要依靠集体经济,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充分挖掘人民公社、生产队的潜力,并且把集体投资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为了做到这一点,农业机械工业制造部门,有两个问题是急需解决的。第一,要把农机产品的发展更迅速地转到以小型为主的方向上来。大力发展小马力的动力机械、小型的脱粒机、米面加工机械和植物保护机械。刘集公社和许多地方的经验都证明,要适应我国复杂的地形和耕作条件,要适应当前集体经济的购买力,不以发展小型机械为主,大、中、小型相结合,是根本行不通的。第二,农业机械的生产,应当主要依靠地方中小企业,采用专业化生产和协作的办法,更快地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要使每一件农机产品都达到性能好、功效高、成本低、寿命长的要求。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将起很大的作用。
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举
目前,农业机械化有这样几种不同的效果:有的增产效果很显著,有的增产效果却较差;或者同样达到增产的目的,但是有的投资少,收效快;有的却花钱多,见效慢。这里面最主要的经验,就看是不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或者说,是不是用革命精神来对待农业机械化事业。
连续几年来,河南特别是豫东、豫北地区,都处在水旱灾害中,集体经济的基础比较薄弱,生产队的积累比较少。但是,灾害大,家底薄,是不是就不能发展机械化呢?不是的。灾害大,家底薄,并不能阻碍农民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恰恰相反,愈穷愈要发展生产。而要发展生产,首先就要改变生产条件。问题不在于能不能发展农业机械,而在如何发展农业机械。买不起汽车,可以用人、畜力胶轮车代替;买不起拖拉机,可以用双轮双铧犁代替,也就是用中小型机械代替大型农业机械,用半机械化农具代替农业机械。河南大力发展了人力胶轮车(河南叫架子车)、畜力胶轮车。到一九六三年年底,架子车已发展到一百四十四万辆,一九六四年上半年又发展了五十多万辆。这种半机械化运输工具,虽然比不上汽车跑得远、拉得多,但由于它数量大,又比肩挑人抬能提高工效五、六倍,所以它在农业生产上所起的实际作用比汽车还大。目前,胶轮车已经担负了河南全省短途运输量的一半。河南省除了发展架子车之外,其他半机械化农机具的发展也很快。到一九六三年年底,全省有新式步犁二十三万多部,双轮双铧犁七万六千多部,水车三十四万多部,喷雾喷粉器一十六万多架,轧花和弹花机九万多台,三齿耘锄十四万部,畜力胶轮车七万多辆。正是由于河南省正确实行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举、以半机械化为主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因而比起那些条件更好、但是坐等机械化的地方来,机械化不是发展得慢,而是发展得更快了。
农民欢迎半机械化农机具的事实,反映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第一,农民迫切要求改变生产条件,迫切要求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因此,农民们不愿意长期停留在使用旧式小农具的手工劳动的基础上,但国家一下子又不能提供大量的农业机械,因此半机械化农机具就应运而生。它比旧式小农具的效率高,同时,国家又能大量供应。第二,比较地适应农村人民公社当前的购买力,适合大部分生产队自买自用的要求。第三,具有操作简便,修理容易的特点,适合当前农村的技术水平。第四,就地制造,就地使用,可以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特点,特别是能够适应治山治水的需要。第五,能够最广泛地动员农民群众参加农具改革运动,参加半机械化农机具的试验、制造、推广工作。许多半机械化农机具是在传统农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许多机械化农具又是在半机械化农机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通过半机械化农机具的推广使用,又可以给农业机械化创造更好的条件。
看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举、以半机械化为主,是我国农业技术改革必须坚持的方针。单纯等待农业机械化,放松半机械化农具的推广工作,是脱离实际的。这当然不是说,我们永远满足于现有的半机械化农机具,而放弃了农业机械化的目标。我们一方面要加速农机工业的建设,使我们国家能提早生产出更多型号的拖拉机和各种农业机械;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利用各地现有的中小型企业,大量制造、推广半机械化农机具。遍布全国各地的中小型农机具企业,应当把半机械化农机具,包括小型的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和提水工具的制造任务担当起来,以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把这些中小型企业同农业机械骨干厂密切结合起来,就可以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
综合利用农业机械
当前,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作业质量要提高,机耕费用要降低。
机耕费用能不能降低?能够降低多少?
湖北省鄂城县凡口拖拉机站已经办了八年。除了一九五五年——开办的第一年赔了钱之外,以后的七年都是年年盈余。七年平均,每亩机耕费成本只有一元,收费是一元零五分六厘,除掉开支,还盈利四万六千八百五十九元。他们为什么能做到不赔钱呢?一条是大、中、小型拖拉机比较配套。在二十个混合台拖拉机中,十八台是中小型轮式拖拉机,只有两台是履带式大型拖拉机,这就给发展综合利用和进行多种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条是配套农具比较齐全,不但有耕、耙、播、中耕、收获、脱粒等耕作机械,还配有排灌机械、运输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这又给综合利用和多种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最根本的一条,还在于他们思想上有“综合利用”这个观念,能够做到“忙时下地,闲时加工”,避免了“半年辛苦半年闲”的现象发生,不但大大地提高了机车的出勤率,而且帮助农民做到了不违农时,增加产量,增加收入。
北京市和平人民公社农业机械站李景义机车组,一台轮式小型拖拉机在一九六二年一年中,就干了耕地、播种、中耕、运肥、铡草、切割青饲料等十四种作业,合一万八千七百多折熟亩。每亩耗油不到半公斤,每亩机耕成本只需六角五分。
由此可见,综合利用,多种作业,多种用途,不单单是解决农业机械站赔钱不赔钱的问题,而是充分提高机器的利用率的问题,也是大大降低农业生产费用,使农民乐于使用农业机械,又好又快地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问题。
制造、维修、销售、使用四结合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业机械站的同志,在发展农业机械化问题上,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做到方便农民,节约费用,减少流通环节。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业机械站和修理厂是分开建立的,修理厂和制造厂也是分开建立的,而制造和销售又是分开管理的。这样,把制造、维修、销售、使用四个环节分离开来,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很大浪费,而且在工作上增加了许多矛盾,使用户感到极不方便。本来,机械化的目的,是一个人办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的事,可是有些县,一个几十台、上百台拖拉机的管理站,却建立几套机构,用人很多。人越多,扯皮越多,成本越高,效率越低,这也是有些地方农业机械站赔钱的重要原因。这种管理体制非改变不可。
上述现象是不是可以改变呢?可以改,也必须改。因为制造和维修分开,不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企业的生产潜力;制造和销售分开,不利于产需结合;维修和使用分开,不利于抓农时、赶季节,节约人力,降低成本,方便群众。总之,它对发展农业不利,对发展农机工业也不利。现在黑龙江和北京郊区一些地方,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经验。他们抓住拖拉机站和拖拉机修理厂都是半年忙半年闲的特点:拖拉机手下地耕作时,修理工人闲了;修理工人修理时,拖拉机手闲了。把厂、站合起来,两套人马并成一套,既是拖拉机手,又是修理工人,实行亦工亦农,这样,就节省了很多人力,降低了机耕成本。如果再采取另一些地方的做法,把大部分的制造厂和修理厂也合起来,实行又修又造、修造并举,农忙下地,农闲进厂,也实行亦工亦农的办法,这样,一个人办几个人的事,节省的人力就更多了,机耕成本降低的幅度就更大了。实行亦工亦农的办法,实行制造、维修、销售、使用的“四结合”,自上而下把管理体制统一起来,是各地的普遍要求,我们应当以革命精神来办好这件事。
从中南到东北,广大群众创造的这些经验是极其宝贵的:要又好又快地发展农业机械化,就必须主要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发展小型机械为主,以半机械化为主,必须实行综合利用,必须实行亦工亦农,使制造、维修、销售、使用结合起来。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必须以毛泽东思想挂帅,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地(而不是主观主义)、因地制宜地(而不是千篇一律)、及时地(而不是拖拖沓沓)、有重点地(而不是分散力量)、慎重地(而不是轻率)进行我国农业的技术改革。这是保证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思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