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给英雄以用武之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7-07
第2版()
专栏:

给英雄以用武之地
本报评论员
甘肃冶金公司在产量大幅度增长,一部分同志感到人力不足的时候,进行了一次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革命,在生产系统九千二百八十多人中,精简了三千多人,支援新建企业。而各厂矿的日生产水平,反而比以前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到五十,甚至一倍,出现了一个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追赶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新高潮。
甘肃冶金公司的革命实践证明,增产必须增人、增设备,并不是天经地义的;而是需要作具体的分析。
一个企业,当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已经比较充分发挥,设备已经比较充分利用,生产潜力在一定的条件下已经挖了很多的时候,再大幅度增产,提出增人、增设备的主张,是有道理的。甘肃冶金公司却是另一种情况,这个公司取得了连续两年大幅度增产,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高了广大职工的阶级觉悟和积极性的结果,是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的结果。但是,影响职工群众积极性发挥的,还有许多因素。例如劳动分工合理不合理,管理制度合理不合理,就是很重要的因素。在甘肃冶金公司,由于存在着过细、过死的劳动分工,由于存在着庞大的、层次过多的管理机构和一些烦琐的规章制度,使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扩大“英雄用武之地”,是广大职工群众的普遍要求。也就是说,当时甘肃冶金公司生产中的主要矛盾,并不是劳动力和设备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而是不合理的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甘肃冶金公司的同志,坚持“一分为二”的革命辩证法,不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产的现象所迷惑,提出了跟增人、增设备截然相反的主张:进行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革命,裁并机构,大大减人,支援新建企业。这种认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情况,结果就充分调动起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了企业的生产面貌和管理面貌,也改变了广大职工的精神面貌。
有了正确的观点,还要有正确的方法。这个公司在要求增人的气氛下,提出减人的主张,并不是关在屋里瞎想出来的,而是通过在现场跟班劳动,观察了解,发现职工群众普遍要求扩大“英雄用武之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们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提出了精简三分之一生产人员的革命口号。这个口号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同时也立即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说是“瞎扯”。他们没有采取粗暴的办法强制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去执行,而是进行试点,树样板,解剖麻雀,用事实来教育那些想不通的人。结果,原来反对增产减人的同志,看见样板以后,就变成积极拥护者了。在具体进行改革工作时,他们不是依靠少数专业人员制订这种和那种方案,没有单纯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公布执行,而是依靠广大职工群众自觉地起来革命。广大群众是生产的直接实践者,他们的认识来自实践,不大受什么框框的限制。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的革命,既然是群众愿望,而群众切身的体验又最多,革什么,兴什么,怎样革,他们看得很清楚。因此,走了群众路线,公司领导感到无法解决的许多难事,都迎刃而解了。不出两个月,三分之一的人就减下来了,生产高潮就出现了。
劳动组织和机构管理革命之所以是必需的,还不仅仅是为了改造原有的企业,而且是为了支援新建企业。谁留在原有企业,谁要到新的岗位,这是涉及到每一个职工的大事,只能搞好,不能搞坏。否则就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影响生产,造成损失。因此决不能草率从事,更不能靠大轰大嗡的办法实现这个革命。为了搞好这个革命,甘肃冶金公司除了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外,还特别针对运动中碰到的问题,规定了一些具体政策和具体措施。凡是要调离本企业的人,除了老弱病残按国家规定妥善处理外,都要支援新建企业。他们还根据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分别进行了具体安排。不管是谁,今天离开了旧岗位,明天就到新岗位报到,或工作,或学习,各得其所,都感到有更繁重的任务在等待着自己去完成。
这种作法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任何一个革命运动,都要碰到许多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又往往都和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一系列的必要政策和措施跟上去,虽然有良好的愿望,也会脱离群众,导致不好的结果。只动嘴,不动手,光讲大道理,不作具体组织工作,光提出任务,不规定实现任务的政策和措施,是不可能把事情办好的。正确的政策和措施,是我们办好每一件大事必不可少的。
甘肃冶金公司进行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的革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领导思想、领导艺术上,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东西,这对我们在别的地方做别的工作,都是有用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