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技术革新的新动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7-07
第2版()
专栏:

技术革新的新动力
甘肃冶金公司冶炼厂反射炉老工人 沈殿家
反射炉以“虹吸放料”代替“打眼放料”的技术革新建议,劳动组织革命前,我们提了四年,一直没有被采纳。为什么?因为那时的领导就是靠人多办事,思想上不重视它。劳动组织革命后,人少了,任务增大了,人们又重新想起这项建议,经过试验改进,迅速用到生产上了。工人们都说:“没有这场劳动组织的革命,‘虹吸放料’还不知得搁多少年!”
旧的“打眼放料”有很多弊病,操作人员多,劳动强度大,既浪费材料,还容易发生跑料等恶性事故。早在一九六○年和一九六二年,技术员白续清、老工人马兴山和我们几个人,从兄弟厂小型土法鼓风炉采取“虹吸放料”上得到启发,就提出了在反射炉上实行“虹吸放料”的建议。可是,这个建议被当时的领导人碰回来了。他批评我们好高骛远,说国外目前也是“打眼放料”,认为“虹吸放料”没有多大价值,即使成功了,充其量也不过是节约几个劳动力!经我们再三坚持,勉强给机会试验了一次,但以后又没人理睬了。
劳动组织革命后,反射炉操作人员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放料岗位由原来每班七人减为四人,彻底改变了人浮于事的状况。今年,生产任务猛增,反射炉床能力比投产以来的最高日产水平还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多,超过了设计水平。可是,放料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大大增加了,工人们累得汗流浃背,精疲力尽,还往往满足不了下道岗位的要求。大家深深感到旧的“打眼放料”已不能适应生产的发展,迫切要求进行放料操作上的革命。这时,被搁置了四年之久的“虹吸放料”新技术,又被人们重视起来了。在工段长徐雄福、修炉技师王树春、老工人赵宝德、申奎、技术员张国荣、工程师何玉良等同志的通力协助下,反复试验,“虹吸放料”很快就在二月下旬用于生产了。
生产实践证明,“虹吸放料”的优点很多:一个月可以节约氧气四十至六十瓶,圆钢钎子五百至七百米,节约放口料板二至三块和其他一些零星材料。使用这种新技术放料,工人的体力劳动也大大减轻了,过去放料时打眼抡的大锤可以放下不用了。目前这项新技术刚投入使用,工人技术还不大熟练,待进一步熟练掌握后,现在放料岗位每班的四名工人还可以减少。而且可以避免跑料伤人和损坏设备等恶性事故,放料速度要快要慢,放料量要大要小,随时可以调整,为整个冶炼生产提供了可靠保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