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在生产斗争中学习和运用辩证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7-11
第5版()
专栏:

在生产斗争中学习和运用辩证法
大连第一塑料厂工人 陈刚运
我想谈谈我和我们生产小组的同志在边学《矛盾论》、边解决生产问题中的几点体会。
思想和技术
熟练的技术,对生产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也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来。
去年十月份,我们车间接受了生产塑料方板的任务,当时,我们小组有的同志认为自己这个小组的技术力量很强,一定能胜利完成任务。可是,结果任务完成得很不好。从质量标准来看,我们小组的产品质量,是全车间最低的。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我们只看到技术力量强的一面,忽视了政治思想工作,人的作用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针对这个问题,全组工人,反复地学习了《纪念白求恩》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文章。过去认为自己技术不错的人,进一步树立了精益求精的思想。发泡工刘德凤,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在用木板压方板时,都要用手摸一摸木板上有没有毛刺,虽然她的手被划破了几次,但仍然坚持做下去。看锅工姜世林等,认真地研究了跑料的原因,针对铅垫垫得不平、胎装得不正和蒸锅合得不严等三个问题,找出了解决办法,这样一做,质量就提高了。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看出,当时小组产品质量低,虽然有技术问题,但主要还是由于责任心不强造成的。这就使我体会到,我是小组长,在领导小组生产中,不仅要不断地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以思想带技术,以政治带业务,不这样做,就是技术再高,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质量和产量
质量与产量,这两者是矛盾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去年十二月份,领导上要求我们小组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争取每班产八次方板。我们为了追求“次数”,曾经达到过每班产九次。经过检查,产量虽比别的组多,但是合格品却比别的组少。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小组的同志就进行了讨论。有些同志自觉地检查了“总想在产量上冒个尖”、“竞赛就是看谁干得多”等忽视质量的思想,并结合生产算了一笔账:一月下旬我们小组共生产了六百三十一块方板,合格品二百五十块,二月下旬我们生产了六百七十块,合格品是五百八十八块,这两个月的生产从数量上看差不多,但是,二月下旬的合格产品,等于一月下旬的二倍还多。经过算细账,质量第一的思想进一步树立起来,责任感也增强了。又进一步摸到忽视质量的几种情况,并根据这个情况,采取了新的措施。这样做以后,合格品由原来的百分之四十四,逐步上升到百分之九十五。
质量虽然是个根本问题,但也不能在“质量第一”的借口下,小手小脚不敢争取更多的数量。有一次,有人提出由一锅压三块改为一锅压四块。这是一个革新,如果能够实现,就能提高效率百分之三十三。在做了充分准备以后,大胆地进行了试验,结果一锅压四块压出来了,质量达到了规定标准。从这里我们体会到,只求数量不顾质量是不对的,但是,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不积极地去提高数量也是不对的。必须是多快好省,全面提高,这样才是体现了总路线的精神。
主角和配角
我们搞生产就象演戏一样,“主角”演不好,生产就搞不好;同样,“配角”当不好,生产也上不去。
我们原来片面地认为,“主角”(看锅、配料)重要,“配角”(抹胎、垫垫)不重要。可是通过我们走过的道路来看,觉得这种想法是形而上学的。“主角”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配角”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我们在生产塑料方板的初期,由于“主角”工序的技术没有过关,常常影响产品质量,这时,“主角”工序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主角”大练了基本功,技术过了关之后,“配角”工序就成为提高生产的主要方面了。当时,“配角”工序有些工人认为,自己是“跑龙套的”,“打小旗的”,因此,胎抹的不干净,垫垫的不平,影响了产品质量。为了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主角”和“配角”的关系,我们进行了讨论,明确了大家都有责任。“配角”认识到,“配角”当不好,提高质量这场戏是演不好的。这样,大家的责任感都增强了。有的同志发现胎上有水或有杂质时,来不及就用自己的衣服抹,有的用自己的围巾抹。他们说:“衣服破了可以补,围巾脏了可以洗,如果方板坏了,就给国家造成了损失。”由于“主角”和“配角”密切配合,又使生产前进了一步。
工艺规程和特殊情况
我们生产方板有工艺规程,规程上怎样规定就怎样干,一般说这是对的。但是,作为一个工人来说,光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天,一锅三块方板都裂了。看到这种情况,大家感到很意外,是不是看锅的同志没有按规程办事呢?一打听,是按规程办事的。既然是按规程办事的,那为什么方板报废了呢?昨天这样干能生产出好方板,今天为什么就生产不出来了呢?第二锅又废了,这更使我大吃一惊。经过分析才明白了,昨天用的是水道水,今天用的是大井水。水道水压力大、流速快、冷却快,大井水压力小、流速慢、冷却慢,昨天冷却得合适,没有废,今天没冷却好,所以出了废品。这些变化着的情况,工艺规程上都没有,也不可能有。
我们体会到,一个操作工人,不仅要在规定的情况下生产出好产品,还要有应付各种特殊情况的本事。工艺规程只能对生产操作做一个大概的规定,它不可能预料到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一切特殊情况,如设备什么时候发生故障,原料什么时候有变化,天气什么时候潮湿,什么时候干燥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靠我们自己去识别、处理。如果对这些问题“一问三不知”,那就保证不了生产任务的完成。
有了成绩不能自满
要想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就得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打了胜仗找缺点,有了缺点就改进。
今年一月份,我们小组的产量和质量都高于兄弟小组,小组里就出现了骄傲自满情绪,认为“差不多了”,“到顶”了,有的工人还主动把我们的产品拿给厂长看,向厂长介绍我们组的产品如何好。发现这些情况后,我们觉得这是前进道路上的思想阻力。为了克服这些思想,召开了小组会,学习了毛主席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教导,一方面研究生产是否好“到顶”了,另一方面就找差距,研究解决办法。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生产永远不会“到顶”,同时找出了我们的不足之处。有的同志检讨说,我很早就发现二组有铅垫垫得牢、垫得平的经验,但是我不肯虚心向人家请教,就在交接班时偷着学,这种做法太不对头了,以后一定虚心学人家的经验。后来,我们几天内就学到了兄弟组的三项先进经验,使我们又前进了一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