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边寨上的友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7-13
第2版()
专栏:

边寨上的友谊
新华社记者集体采写
在越南人民反击美国侵略的胜利捷报频频传来的时候,在我国人民广泛掀起援越抗美运动的日子里,我们访问了云南和广西中越边境上的一些村寨。在这山连山、水连水的边境线上,我们听到许多有关两国人民团结互助的动人故事。
为了两国都丰收
云南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同越南接壤四百多公里,有些地方只一水之隔,有的地方村寨相连,两国农民共耕一个山头的土地,同用一条渠水灌溉农田,在争取农业共同丰收中互相支援。
在一个秋种大忙季节,麻栗坡县陈子善公社的社员冒雨翻地,准备栽种冬红薯。但是,由于阴雨连绵,大水断绝了交通,红薯种一直运不来,社员们非常着急,有的说:节令不等人,今年丰收算完啦。正在这个时候,越南渭川县那米寨的苗族农民送来了红薯种,这样,三十亩红薯地很快种上了,没悞农时。
越南兄弟怎么知道中国兄弟缺少红薯种的呢?很多人对这件事纳闷。经过寻问,才知道是一位越南农民来中国串亲戚,听说中国边民缺乏红薯种,回去后马上报告了他们的领导,于是及时送来了。中国边民对于越南兄弟的支援都非常感激,个个称赞他们的共产主义风格。但越南的农民说:我们祖祖辈辈是亲邻,在一起耕地,我们怎能看着你们缺乏红薯种影响生产不管呢。
在马关县都龙区,有一个叫花山南北的地方。这里居住着中越两国兄弟,都是以农业为主。但是越南兄弟种下的农作物,总没有中国这边长的粗壮。原来因为中国这边的土地水源充足,一年四季都有长流水;而越南那边水源缺乏,农作物种上后浇不上水,禾苗成长缓慢。中国农民看在眼里,纷纷议论说:我们和越南兄弟是邻居,要增产大家增,我们不能看着他们减产不管。宁愿我们减少收入,也不能让越南兄弟少打粮食。于是,大家一齐动手,凿石开沟,把中国的一股长流水引到了越南兄弟的田里。当越南兄弟向中国农民表示感谢时,中国农民们说:你们的庄稼丰收,也等于我们的庄稼丰收。
为了中越两国农业共同丰收,在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我们还听到两国边民互换耕牛促进生产的佳话。中国一些边沿村寨的农民,听说越南兄弟缺乏黄牛,便挑选一批体壮、年龄小的黄牛送给他们。仅麻栗坡县的董干和铁厂两个区,就为越南兄弟送去了九十头。为了使越南兄弟能够很快地掌握耕牛的特性,这两个区的农民还在每一头牛的角上,贴上红色的标签,把牛的特性、体重和年龄写在上面,越南运进中国的水牛,也头头肥大体壮,可以看出,越南兄弟也是经过再三挑选的。两国边民互换耕牛,不仅经过层层挑选,而且多次经过兽医检查。
两国边民互相支援,共同夺得了农业丰收。有一天,普龙公社铳散寨的社员们,在和近邻铳白寨的越南兄弟闲谈中谈起,由于连年丰收,存放粮食的箩筐不够用了。铳白寨的越南兄弟听说后,便想到自己寨里有的是竹子,何不砍一些送给中国兄弟,编箩筐放粮食呢?他们回去后,很快就给铳散寨社员送来了一批韧性强而又高大的“金竹”。深受感动的铳散寨社员,立即组织人力编制了箩筐、背箩和晒粮食用的席子。怎样感谢越南兄弟的支援呢?铳散寨的社员又专门派人询问越南兄弟缺少什么用具。经过查问,原来他们也缺少这种用具。铳散寨的社员又专门为越南兄弟编制了一些农家用具,亲自送到了铳白寨。
友谊之果结满山
云南省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国营天保农场紧靠在中越边境线上,从场部到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渭川县境只需几分钟。我们来到这个农场访问时,看到满山椰子已经成林,遍地油棕已经结果,香蕉、木瓜、菠萝等也都果实累累。早熟的马来亚花生和耐旱的稻谷,叶绿茁壮,看来今年又是个好收成。
农场党委书记王庭基对记者说,过去这里是一个虎豹出没、野猪成群的地方。一九五八年初建农场时,只有一百多人,他们用简单的工具在这荒山上创建了家业。今年农场建设得这样好,是和越南兄弟大力支援分不开的。仅在建场的第一年,越南兄弟就送来了甘蔗种四万斤,菠萝苗四万棵,马来亚花生种籽五百斤。初建场时越南兄弟送来的菠萝苗,经过农场工人的精心栽培,目前已发展到满山都是。这种菠萝有一个特点:只要削去外皮,不必挖眼就可以吃了,而且味道甜美。
在农场的一个池塘里,我们看到了一种非洲鱼。这种鱼繁殖能力很强,每尾鱼一年能繁殖四次,每次近百条。这个农场的生产队长陈荣告诉我们:这种鱼是一九六○年越南兄弟送给农场的。当时送来几十条,目前已发展到几万条了。我们在这里还看见了一只火鸡。这只火鸡足有二十斤重,满身长着黑里带红的羽毛,见来了生人,它昂着头,挺着腰??地直叫。原来这只火鸡是初建农场时,越南劳动党河江省委送给农场工人观赏的。
农场建成后,越南兄弟仍经常关怀着农场的发展。越南河江省领导人杨茂石,听说农场没有亚热带水果,几次派人送来了椰子、槟榔、桔子、黄果的幼苗。一九六一年,还专门派技术员龙顺秋来农场指导栽培这些果树。龙顺秋到农场后,把他栽培果树的经验一点一滴地教给中国农场工人,并积极带头劳动。他和中国农场工人一起栽培的桔子树,去年已结了桔子。他亲手栽培的十六棵椰子树,现在已长得有房头高,树杆粗壮,枝叶茂盛,中国农场工人正按照他教给的方法进行管理。
农场党委书记王庭基还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一九六二年,越南河江省干部关文乐路经农场参观时,将他父亲的一枚英雄奖章送给了农场,要求农场领导上把这枚奖章奖给在农场艰苦创业中贡献最大的人。目前,这枚奖章已成为全场职工战胜困难的一个鼓舞力量。农场工人们说:越南朋友这样关怀我国农场的成长,中越友谊就象椰子林那样永远长青。
急浪救战友
去年七月,云南省河口地区连续暴雨,南溪河水猛涨。一天中午,我国边防检查站三名检查员正在值勤,忽然发现河里有一条竹筏子遇险,便立即向站部报告。站长黄本萱闻讯,立即组织了十五名干部战士赶来抢救。水性较好的曾庆武、张绍荣,带着绳索扑进汹涌的激流里,迅速游向遇险的竹筏。原来是两名越南人民军战士,划着竹筏被急流冲入我境,因驾驭不住而猛触桥墩,竹筏失去了平衡。两位越南战士急忙攀住桥墩,险些跌落河心。正当他们处境十分危急的时候,曾庆武、张绍荣已经赶到,迅速帮助两位越南战友安全地上了岸。这时,还有两名越南人民军战士,划着满载木柴的竹筏,也被急流冲入我境。竹筏被连续的浪头、漩涡掀翻了,两名人民军战士跌落河中,时而被卷进漩涡,时而被涌出水面。我公安战士姜兴荣、魏汝魁、黄朝辅发现后,不顾生命危险,纵身跳进急流,挥臂劈浪,迅速扑向落水的越南战友,终于将他们救起。经过两小时的抢救,四名越南人民军战士安全得救,他们的竹筏子也全部被打捞靠岸。
今年二月,我国河口瑶族自治县粮食局干部傅建章从乡下回县城,竹筏子在红河中被急流冲散,他只好跳上河中的礁石。当时天已黄昏,天气又冷,他被困在礁石上,呼叫不应。后来,越南民兵发现了他,脱衣下水,把他救上了岸。当晚傅建章宿在越南的村寨中,受到很好的款待。他回到自己的单位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大家叙述越南同志抢救他的经过,不少人听了十分感动。
阶级兄弟心连心
在广西友谊关下的卡凤公社弄怀屯,有一个贫农社员叫岑奇森,一家七口同住在一间草屋里,显得有些拥挤。解放后,岑奇森几次想盖一间宽敞的房子,可是由于弄怀屯土质松散,不能脱坯砖,当地又买不到石灰和瓦,所以一直未能盖成。
他的这个心愿被隔坡相望的越南谷楠屯的阶级兄弟知道了,主动提出要帮助岑奇森盖房子。他们趁农闲时挑水上山脱泥坯,到密林里选好作房梁用的木料,还备下了青砖、青瓦、石灰和细沙,半个多月就把一切建筑材料准备齐,并陆续地运到了岑奇森的门前。
破土开工的那一天,谷楠屯派来了七个身强力壮的越南兄弟,他们中间有木工、泥瓦工,都是谷楠屯有名的能工巧匠。他们和弄怀屯的群众一道研究设计,一道劳动一道休息,每天干到很晚才收工回家,第二天天刚亮又来到弄怀屯。经过四天的紧张劳动,三间高大明亮的新瓦房落成了,有宽敞的厅堂、内室和厨房。在正屋旁边,越南兄弟还专门替岑奇森修了一个猪栏。
旧历年除夕的那天,岑奇森搬进了新居,一家七口人乐得闭不拢嘴。岑奇森宰杀了一只最肥的母鸡款待越南兄弟,一定要他们多饮几杯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