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走学创结合的技术发展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7-19
第5版()
专栏:

走学创结合的技术发展道路
锦州半导体器件厂副厂长 马占一
“失败者成功之母”
制造半导体晶体管是一门新兴工业,而我们厂主要是土设备的小厂,从设备条件到技术力量都有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进行试制,有些人缺乏信心。他们提出两条路:一条路是把人送到研究部门培养,等万事俱备后,再搞试制;另一条路是伸手向上级要技术人员,要设备。但是,最后我们决定走靠自力更生的技术发展道路。办法是:边学习、边试验、边培养。不懂就虚心向外地学,认真向书本学,特别是在干中学。由于试制出来的产品不合乎要求,企业出现了亏损现象。有的人说:“我早就看透了,咱们厂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硬让一群半路出家的门外汉来搞试验,简直是拿鸭子上架”。我是主管试制工作的,当时我的心情很沉重,在我心里展开了两种思想的斗争。从个人方面来考虑,工厂“要收摊子”,这正是个机会。摊子一收了事,自己什么责任都不必负。如果再干下去,试制不成,损失很大,自己就要负责任。可是一想到国家非常需要这种产品,又觉得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善罢甘休。
我重读了《实践论》,对于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所引用的“失败者成功之母”这句成语,感到格外亲切。“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这段话,启发了我们。通过检查和总结工作,我们认识到:没有从自己的具体情况出发,思想不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正是我们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们过去照搬照学,将适用于洋设备上的洋工艺,原封不动地搬来套用到现有的土设备上,自然不能成功。针对失败的原因,我们用改革洋工艺以适应土设备的方法,解决了洋工艺与土设备的矛盾,先后攻克了成品率低和雨季质量不稳定等技术难题。半年之后,我们终于取得了第一个胜利——高频管技术全部过关,正式投入生产了。
这个胜利深刻地教育了我们,使我们逐渐认识到:要前进,首先在思想上就不要怕失败。失败和胜利,不是毫无联系的两个东西,失败乃是达到胜利的阶梯,每失败一次,朝着胜利又迈进了一步。因此,那些害怕失败,在失败面前动不动就认输的人,他们得到的就只能是失败,有时候甚至会把已经是快要取得的胜利,也白白扔掉了。
从实践中学习新技术
是自力更生,学习外国同独创精神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还是受洋框框的束缚,照搬照转,亦步亦趋?这两条生产技术发展路线的斗争,从我们开始接受试制和生产半导体管任务时,就随之出现,几年中,一直在反反复复地进行着。
我们所以要走学创结合的道路,不仅是因为洋工艺不符合我们的设备条件,更重要的是因为如果因迷信而不敢去突破它,那就只能老在人家背后爬行,不能创新。象半导体管这样新兴的现代工业技术是日新月异的,等人家写在本本上,传到我们手中时,已不会是最新的东西了,再说,最先进的技术,人家又怎肯公布呢?当然,我们打破洋框框,不是全盘否定人家的东西,而是第一要学适合于自己用的东西;第二,要带着敢于突破它的心理去学,学习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超过它。
有的人对自力更生、学创结合缺乏信心,是由于缺少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思想,思想深处没有彻底战胜帝国主义的雄心壮志;更多的人则是由于缺乏实践。“实践出真知”,突破洋框框,必须靠真知,只有勇于实践的人,才有勇气和本钱破除迷信,不断创新。
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也有个由浅入深、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我们试制第一种产品多次不成功,后来在《实践论》的启发下,找到了不成功的原因乃是土设备与洋工艺的矛盾。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曾有过一场争论。开始,多数技术人员和干部都害怕修改洋工艺。他们认为,外国的东西动不得,人家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已经上了本本,凭我们就想改人家的工艺,这是冒险。因此,他们主张买新设备。另外一些同志虽不象后来那样认识得清楚,但从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只有走改革洋工艺这条路。这条路究竟能否行得通,心里没有底,必须让实践来证明。为此,我就同几个技术员到成品率低、问题大的电解工序蹲下来,边劳动,边和工人一起研究如何改进这一关键工序。在劳动中,我们感到电解工序所以成品率低,是因为电解完了工人并不知道是否合乎规格,如果电解完了马上测试一下,不合格的产品就可以及时发现,及时返回处理。当时就有技术人员认为这个想法行不通,理由是:工艺上规定管子必须在彻底烘干以后在密封箱内才能进行测试,要在刚电解完湿度大的情况下测试,肯定不行。我们认为:现在就是想要改革洋工艺,如还不敢有与洋工艺不同的想法,那怎么成?结果,经过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一种在高纯水(绝缘水)保护下,用普通吹风机稍加吹干就可以测试的好方法。采用了这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后,可以随时根据测试的情况进行处理,成品率低的问题就解决了。这件事打开了我们的眼界。看来,只要依靠科学实验,洋工艺和本本上的东西不是不能改变的。接着我们又研究改变了不适合我厂设备情况的工艺六、七项,终于闯过了高频管的技术关。
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新技术,绝不是说书本知识不重要。读书和实践,乃是学习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到这时,我们对“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个思想的认识才更深了一步,对自力更生、学创结合这条路线的认识也才逐渐清楚,信心也愈坚定了。
关键在于思想革命化
我厂的生产技术工作,尽管每个时期所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但是归结起来,总不外是两条路线(自力更生、学创结合与迷信洋框框、照搬照转)、两种态度(不断革命、力争上游与满足现状、停止不前)和两种思想(革命思想和个人主义思想)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最核心的是革命思想与个人主义思想的斗争。要做到力争上游,不断前进,赶上和超过最先进的水平,最重要的是人的思想革命化。这就要求首先用毛泽东思想挂帅,树立革命的雄心壮志,才能有不怕失败、敢于迎着困难前进的勇气。为什么一九六二年末,在是否收摊子的争论面前,我曾犹疑过?为什么高频管、小功率管过关后,在胜利面前,有些人主张停步不前?为什么几年来每到改革和创新的时候,总是有些人缺乏信心?归根结蒂,都是由于畏惧前进路上的困难。而困难又总是要联系到个人利益的。敢于攀登技术高峰和创新成功,首先要从敢想开始。敢想敢干当然不是空想蛮干,而必须有充足的客观根据,但是总不能没有一定程度的冒险性。这一定程度的冒险性,一与个人得失联系起来,就容易使人畏惧。如果将它与世界革命形势联系起来,想到要战胜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就会胸襟开阔,有迎着困难前进的勇气。不怕冒革命的风险。这说明只有用毛泽东思想战胜个人主义,才能有革命的胆略和革命的行动,才能做到力争上游,不断革命,不断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