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一个生产队发展蚕桑生产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7-20
第2版()
专栏:

一个生产队发展蚕桑生产的调查
本报记者 李家寻 袁光厚
四川省潼南县古溪公社第一大队第一生产队,是一个地处丘陵地带主产粮食的生产队,平均每人仅有耕地一亩零四厘。十年前,全队只有二百来株零星桑树,也没有养蚕基础。现在,平均每人有桑树一百零二株,每户养蚕近一张半种。去年,这个队养蚕九十六张半种,收入五千九百多元,占农副业总产值百分之二十七以上,每户平均收入达八十七元。他们不仅没有因为大量栽桑而减少粮食耕地,而且桑蚕生产还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
扩大再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这个生产队共有社员六十八户,三百二十二人,耕地三百三十五亩。过去,因为地少人多,土地瘦薄,生产单一,生产和收入水平很低。一九五五年开始栽桑养蚕以后,随着桑蚕生产的迅速发展,队里的经济状况起了很大变化。
社员们说:种桑树是头春栽,二春接(嫁接),秋季就收一斤叶。根据这个生产队的经验,养一张种的蚕,需要桑叶一千多斤;新栽一千株幼桑,两年内,就可以养蚕一张种,收入六十元以上。随着桑树成长,产叶量增加,养蚕量也很快提高。他们从一九五五年栽桑两千株后,一九五六年养蚕量就由头年的一张种(这是利用原有二百来株老树的桑叶喂养的),扩大为三张种。一九五六年又新栽桑两千株,一九五七年养蚕量便发展到了七张种。一九五八年后,几乎年年大力栽桑,养蚕量年年大幅度地提高,到去年,全队已有产叶桑树二万六千多株,养蚕量也由一九五五年的一张种发展为九十六张半种。
桑蚕生产迅速发展,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一九六四年与一九五七年比较,这个队农业产值虽然只提高了约百分之十,而全队农副业总产值却提高了百分之五十五,其中副业现金收入提高了三点七倍。这些现金收入中,百分之七十二以上是养蚕收入。
生产队收入水平提高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也很快增大。过去这个队因为多种经营收入少,粮食产量不高,每年的生产费用多要依赖向国家贷款,更无力进行较大的基本建设。一九六○年以后,随着养蚕的发展,他们还清了历年欠的贷款一千四百多元。从一九六二年起,开始进行了较多的农业基本建设。队里修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的大蚕房,购置了大批农具和养蚕工具,买了两头耕牛,还和其他队合买了一部抽水机,向县、社投资一千元兴建水电站和水库。这里除国家给了三千元无息贷款扶植修建蚕房外,生产队自己支付的现金就达一万二千多元。这些现金大部分来源于养蚕收入。
社员现金收入迅速增加
集体收入显著增加,社员分配水平大大提高,特别是现金收入增长更快。一九六四年与一九五七年比较,社员分配的现金增加了七点八倍。
生产队分配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现金分配显著增加,有效地改善了社员家庭经济状况。过去因为生产队收入少,不少社员要向国家贷生活款或养猪款,还有一些社员需要国家救济。一九六二年以后,由于养蚕量大大增加,社员现金收入大大提高,这两三年里,多数社员不仅还清了国家贷款,需要国家临时救济的已降低为一户。据初步了解,目前还有三十九户社员在银行或信用社有存款。近年来,大部分社员还整修了房屋。
养蚕、护桑,很适合妇女和部分老弱社员做,摘桑叶、切桑叶、捉亮蚕、编草簇等活路,老人小孩都可以参加,这就为一些劳力弱、拖累大,过去参加农业生产有困难的社员,开辟了生产门路,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去年,这个队劳力弱、分配时超支的社员户,已由一九六二年的十八户减少为六户。
蚕沙是好肥料,蚕渣是好饲料
桑蚕生产的发展,不仅直接为生产队增加了现金收入,也给粮食生产带来很大的好处。
蚕沙(蚕粪)是一种优质的速效性肥料。据化验,蚕沙含氮量比鸭粪和猪粪分别高百分之四十和一倍以上;含磷量也比人粪尿高一倍;还含有相当数量的钾肥。老农民说:蚕沙又肥田,又泡泥(疏松泥土),田里施下一粒蚕沙,可以黑铜钱大的一块泥巴。今年,这个队有三十多亩干田的水稻,由于去年大旱板结,肥料不足,开始栽上秧苗后,秧株浅,不发兜,叶片黄弱象牛毛。后来每亩施用了蚕沙四百多斤,一个多星期,叶片便转青了,分蘖增加了,苗稼长得茁壮可爱。根据这个队几年来的实践,每张蚕种可产蚕沙四百到四百五十斤,大致相当于养一头猪的肥料,足可供一亩粮食耕地的施用。去年全队就产了蚕沙三万八千多斤,相当于增加了九十多头猪的猪粪。
蚕渣(蚕子吃剩的残叶),是一种蛋白质含量较多的好饲料,大猪小猪都喜欢吃,喂猪长肉快。贫农社员邓玉喜曾做过试验,他有一头七十多斤重的架子猪,瘦的除了皮骨没有肉,后来他把几挑(约三四百斤)蚕渣,晒干碾细后,掺上一些红薯皮、胡萝卜等喂养,仅三个月时间就催成了大肥猪,足足一百六十多斤。养一张蚕种大约可得干蚕渣五六十斤,以每头猪催肥需要精饲料二百斤计,养四五张蚕种的蚕渣就可以催肥一头猪。去年,这个队养蚕的蚕渣,可供催肥二十头猪的饲料,这对促进养猪事业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一九六四年全队生猪由一九五七年的一百四十三头增加为一百九十四头。
养蚕事业的发展,蚕沙、蚕渣数量的增加,猪只相应地发展,这样,也就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一九六四年虽然遭到严重旱灾,因为肥料增加,粮食平均每亩产量仍然比一九五七年提高了百分之三,其中水稻每亩产量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八。
这个队林木稀少,缺烧柴是社员生活上一个突出的问题。全队六十八户社员,过去经常有四五十个妇女或辅助劳力外出拣柴,影响到集体出工。大力栽桑以后,这个矛盾开始有了缓和。每年桑树冬修夏伐,提供了大量的桑枝废条,仅去年修剪的废桑条就约有十万多斤,平均每户分得一千五百多斤,约可供两个来月的烧柴。现在外出拣柴的人大大减少。
社员分得桑柴后,还抽空把废桑条上的桑皮剥下来卖给国家作造纸等工业原料。去年全队社员卖的桑皮约有四千六百多斤,平均每户收入五元左右。
地埂田坎栽桑潜力很大
一九五五年(当时还是初级农业社),领导上提出了栽桑养蚕的号召,生产队干部积极响应,在三亩五分耕地里成片栽了二千多株“速成桑”。想不到栽桑不久,不少桑苗却被社员拔掉了。原来,社员们对占用粮食耕地栽桑很不满意。有的还质问干部:耕地这么少,栽了桑,还吃不吃饭?
干部们经过研究,认为社员的批评有道理。但是,能不能既做到大量栽桑,又不占用粮食耕地呢?经过研究,决定利用地埂田坎栽桑。但是有的人又怀疑:地埂田坎只能栽单行桑树,要是零星地栽,栽的数量不大;要是栽得很密,桑树又会遮掩禾苗阳光,吸收地里养分,影响粮食作物产量。一九五六年生产队便先在部分地埂试验,每隔五尺栽一株桑树,结果只占了少量地埂和一块坟坪就栽了两千株桑树;一九五七年又栽了三千株桑。按这样栽法,初步估算,全队的地埂田坎就可以栽桑两万多株,潜力很大。这样的密度影不影响粮食生产呢?经过观察和回忆过去地埂田坎的零星桑树的情况,他们发现,由于单行种桑,占的地位不大,特别是春秋桑叶繁茂时,便立即摘去养蚕了,对禾苗的光照没有多大影响;桑树虽然要吸收地里一些养分,但蚕桑发展了却可以产出大量的蚕沙,并能购得大量化肥,得失相比,对粮食生产好处大得多。同时,还可以在耕作方法上,设法减少栽桑对粮食作物的一些不利影响。比如,在靠近桑树边的粮食地里,犁地浅一些,使桑根不易伸向地面松土层,既可以减少粮食地里的养分被桑根吸去,又可以避免犁坏桑根。此外,加强桑树的管理、施肥和在靠近桑树边的粮食地里多施些肥,都可以避免因栽桑而影响粮食产量。人们的顾虑打消了,社员们高兴地说:“这样栽桑树,不会丢掉粮食啦。”栽桑养蚕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一九五八年起,几乎年年大量利用地埂、田坎、河边、路边和荒坪栽桑。到一九六四年,全队已经在九百七十二根田坎、地埂、三个坟坪、荒坪和公路边、河岸,栽了桑树三万三千多株。一般都是每隔五尺栽桑一株。
这样栽桑(他们称为利用“四边”“两坪”栽桑)不仅没有占用粮食耕地,而且因为桑树根系很发达(据农民说:桑树长多高,树根可以钻多深),地埂田坎都栽上桑树后,一层层密如蛛网的桑根很自然地把山坡地埂、梯田梯地保护起来,使水土流失显著减少。
怎样解决粮蚕争工的矛盾
人们说:蚕老、麦黄、秧上节。春季养蚕正值立夏小满春耕大忙季节;秋季养蚕也恰在立秋处暑秋收紧张的时候。这个生产队一年要养春秋两季蚕,每季要养四十多张种,每张种需要一点二到一点三个劳动力,这样多的劳动力从哪里来?在农忙时抽出了这么多劳动力会不会影响农业生产?
这个队的经验证明,只要合理安排好劳动力,这些问题是完全可以妥善解决的。
这个队共有评级劳动力一百五十六个(男七十个,女八十六个),平均每个劳动力只负担耕地两亩。根据当地生产情况,全年农业操作,一个劳动力负担两亩半到三亩耕地是可以的。这就是说,抽出三四十人参加养蚕工作,对农业生产影响也不大。
怎样合理安排劳动力?他们的经验是:
一、蚕房合理布点,充分发挥妇女、儿童和辅助劳力的作用,尽量少用主要劳力养蚕。全队的十二个养蚕组,除一组在生产队兴修的大蚕房外,其余都照顾到采摘桑叶方便的情况,分组分片设在社员家里,实行小型集中分散饲养。这样既有利于采叶,又有利于养蚕员家中的辅助劳力参加养蚕的辅助工作。在养蚕紧张时节,生产队还组织儿童和老弱社员摘桑叶,编草簇等。
二、有计划地推广先进养蚕工具,提高养蚕劳动效率。这个队过去蚕子提沙都用手一条条地捕捉蚕儿,效率既低,又容易损伤蚕子。近几年,他们采用了部分蚕网提沙,工效比手捕捉提高一倍以上。
三、在保证粮食增产的前提下,适当改进农作物的品种,尽可能错开农作物播种季节,比如,他们根据当地许多田种植早稻比中稻产量高的特点,便有计划地扩大了早稻种植面积。早稻一般在秋蚕进入四眠以前就可以成熟收割,这就减少了夏种和秋收农活用工过分集中的现象,缓和了粮蚕争工的矛盾。
他们实行了这些办法,去年以来,虽然每季养蚕都比过去增加很多,但并没有影响农业生产。
自力更生,以蚕养蚕
这个队在解放前只有一户地主和一户富农养过蚕,除个别老农民外,社员们不懂养蚕技术,也没有养蚕设备,开始栽桑时连买桑苗的钱也没有。一九五六年,为了大量栽桑,没有桑苗,便向国家贷款四十元到外地购买。因为长途搬运,桑苗成活率不高,加上这年养蚕收入只有四十多元,社员感到养蚕是“除了锅巴没有饭”,影响了栽桑养蚕的热情。队干部从教训中,深切感受到,不坚持自力更生、以蚕养蚕的道路,是不可能保证蚕桑生产高速度发展的。从此,他们不仅年年坚持自采种、自育苗、自栽桑,尽量少花或不花钱,而且处处注意依靠群众解决设备、资金、技术等等问题。
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年,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蚕房、蚕具的需要量大大增加。如果要新修蚕房,花钱多,又不及时;买蚕具也要花一千多元。经过研究,队里决定采取社员投资和向社员租借的办法。一发动群众,社员便挤出了十四间房屋租借给队上做蚕房,并借出四十个簸盖代替蚕簸。队里又派出四个篾工采取以工换竹的办法,到附近竹子较多的二大队换回一些竹子,自编了一百多个蚕簸,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生产发展的需要。这个队现有一千七百多个蚕簸中,依靠社员租借、投料或向外队以工换竹自己加工的就有八百多个,队里的一百一十七个蚕架,全部是自己做的。全队十二处三十四间蚕房,就有十一处二十九间是向社员租借的。队里新建的一座大蚕房,也都是自己烧砖瓦、自己设计,自己建造,除雇了一些石工、泥工外,木工、平工活全由社员负担,从中节约了六千多元的现金开支。建蚕房、购蚕具所支出的资金,除国家三千元的无息贷款外,其余都是由队里养蚕收入中支出的。自己动手,以蚕养蚕,投资少,收益大,社员从养蚕中得到的实际好处多,大大激励了发展桑蚕的积极性。
要有一支管桑养蚕的专业队伍
在大力发动群众栽桑、护桑的同时,他们还适应种桑养蚕技术性较强的特点,组织了一支管桑、养蚕的专业技术队伍。
一九五七年他们开始发展桑蚕生产,就选择觉悟高、责任心强的贫农下中农担任专业的管桑员和养蚕员。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这支队伍逐步由小到大。现在全队管桑专业组已发展为六人,养蚕专业组发展到十二个,共四十七人。这些专业组的成员,一般都是相对固定的。管桑专业组负责常年性的桑树除虫、嫁接、修枝、间芽、松土、施肥等管理养护工作;养蚕专业组除养蚕季节参加养蚕生产外,平时都不脱离农业生产劳动。他们都有明确的生产责任制度,生产队根据管桑养蚕技术性较强的特点,给予的工分报酬略高于参加农业生产的同等劳动力。
专业技术队伍相对固定后,增强了专业队员对桑蚕生产的责任感,也有利于积累养蚕管桑的经验,这对提高管桑养蚕的质量有很大作用。几年来,管桑专业组经过积极学习、钻研,不断积累经验,桑树的管理越来越好,嫁接的成活率也高。现在全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桑树已嫁接成了良桑,产叶量比嫁接前提高了三倍多。全队桑树没有因为管理得不好、遭到病虫危害造成损失的。几年来,蚕茧的单位产量也有很大提高。一九五五年每张蚕种单产只有三十二斤,今年春茧已提高为七十五斤半。
发展蚕桑生产还有很大潜力
这个队在发展蚕桑生产上,取得了这样大的成绩,但干部和社员仍然认为发展桑蚕生产的潜力还很大。最近他们找漏洞,发现:第一,栽桑还有潜力,提高桑叶产量也有潜力。现在全队还有百分之十左右的河边沟边没有栽桑,已栽桑的“四边”“两岸”地也有约百分之十的植株密度不够或缺窝。队里已培育了半亩桑苗,今冬就可以在全队栽尽,可以增加几千株桑树。第二,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还大有可为。现在十二个养蚕组,有的每张种单产高达八十九点七斤,有的只有六十三点三斤;质量的差距也大。只要认真改进技术,加强饲养管理,还可以大大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第三,劳力、设备也有潜力。现在劳力、设备都比较紧,主要是因为养蚕季节太集中,而且又与农事大忙挤在一起。如果有计划地实行分批发种、分次养蚕,就可以解决劳力、设备集中使用而显得紧张的问题,并且还可以合理地、充分地利用桑叶。此外,积极革新养蚕工具,也可以解决劳动力问题。找到了挖潜力的办法,这个队又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争取到一九七○年,在保证农业增产的前提下,养蚕量比一九六四年再增加百分之三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