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一次思想检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7-20
第6版()
专栏:到工农兵中去

一次思想检验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 白峰溪
这次我到河南农村,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七个多月时间里,有不少收获。最主要的是,通过深入到群众中去,对自己进行了一番检验。比如,在思想感情、兴趣爱好上与工农兵群众到底有着多远的距离;究竟有几分为工农兵服务的愿望和决心?这些,过去连自己也不清楚。由于缺少这种检验,往往方向不明,甚至走在岔路上还不知道。
我演过一些工农兵角色,演工农兵,学工农兵,为工农兵服务,思想上好象也还明确。但是,后来又觉得不演“名、洋、古”就难于提高,演员不演“名、洋、古”是个遗憾,于是极力想创造条件演一演。这里,我举参加一个外国古典名剧的演出来检查自己的文艺思想。在这个戏里,分配我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我是出乎意料的。惊喜之余,胆怯万分,之后,便下定决心要刻苦钻研,觉得这一生能演一个古典名剧,而且女演员演男孩子,可能是空前绝后的机会,所以在那个戏里,我比对待任何一次角色创作都要努力,很注意练声、练形体。为了培养“角色的自我感觉”,我剪了一个短发头,每天穿着一条短裤、高筒靴,身挎一柄短剑。为了生活于角色中,便极力培养那种歇斯底里的精神状态,见到女同志就去吻。演出之后,内心洋洋得意。后来,这个戏的演出受到了批评,但是我是怎样想的呢?觉得剧目选的不对,那是领导上的事,演员没有责任。从剧院选择剧目来说,是个失败,但从我个人来说,倒是颇有所得,到底尝试了一下古典名剧。
文艺究竟为谁服务?自己的劳动要达到什么目的?一个革命的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是什么?从以上的这些表现,说明在我的思想上并未解决。
不懂得阶级,就不懂得革命。这次下乡,贫下中农群众给了我深刻的阶级教育。我生长在城市,十几岁参加革命,不愁吃穿,根本想象不到劳动人民在旧社会遭受的痛苦会是那样深重,每一家贫下中农都有一部血泪史。而这些阶级苦,过去对我来说,只是理性知识。当我和贫下中农共同生活,听着老贫农诉说那些活生生的事实时,我和他们一起流泪,痛恨旧社会,同时更加热爱党,热爱毛主席,每天生活在激动当中。
在农村,我常听到老人们教育孩子说:“你们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现在是在蜜罐里过日子呢”。实际上,那个地区由于常年闹灾,生活还是相当艰苦,和自己的生活水平一比较,真是有着不小的距离。每当听到老人的这些话,就象在责备自己。我想:贫下中农才真正是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榜样。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风吹日晒,任劳任怨,没有任何追求享受的思想。自己与他们对比,有着多大的差距!在农村,我常常感到惭愧,我在日记里写过:“人民给予自己的已经太多,而自己付出的太少,今后要多想想自己付出了些什么,而不应再想向革命要些什么了。”
我过去认为农民小气、自私。但究竟什么是“小气”,什么是“大方”呢?贫下中农在自己的生活上精打细算、艰苦朴素,但对待革命的需要上,却表现得十分慷慨。我住在贫农李大娘家,今年春天征兵时,她带着两个儿子去报名参军。论革命贡献,他们总是首当其冲;论享受,他们总在最后。我觉得,贫下中农是最值得尊敬、最可爱的人。一个演员,如果不满腔热情地去表现他们,兴趣爱好不在他们身上,不全心全意地去为他们服务,那就称不上是个革命的文艺工作者。现在,我深深地感到,兴趣爱好正是检验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为谁服务的标尺。通过这个时期与贫下中农一起生活,我的思想感情有了一些变化,今天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在古典名剧中的演出,以及那一时期自己的生活调子,真感到格格不入。
广大的工农兵迫切地需要社会主义文化,我们更是迫切地需要锻炼,我愿今后长期地、全心全意地扎根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在服务、学习、锻炼、改造的同时,以最大的热情和努力,创造我们伟大时代的先进人物形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