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突出政治 面向农村——记一个农村集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后的新气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7-21
第3版()
专栏:

突出政治 面向农村
——记一个农村集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后的新气象
新华社记者 张效良 高长任
华塘铺,是湘南农村的一个普通小集镇,农民叫它墟场。镇上的居民,大多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民公社社员。每逢五天一次赶墟的日子,买东西的,卖东西的,从周围二三十里路远近的农村前来赶墟,这里顿时就热闹起来了。
熟悉华塘铺过去情况的人,近来都以赞叹的口吻说:华塘变了!镇上的职工,在墟场上修了一条阴沟,雨后不再是污水横流了。一段宽广的道路出现了,赶墟的人们,有了更加广阔的活动场地。一座整洁的华塘饭店开张了,它由供销社领导,代替了过去到处乱摆的零食小摊贩。供销社新建了一个门市部,货物齐全;铁木生产合作社新出产的小农具,誉满四乡,供不应求……。
这一切说明,伟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高了人们的觉悟,给这个小集镇带来了充满革命精神的生活。
看数字与讲政治
华塘供销社主任刘芳柱,过去常常守在机关里抓“业务”,看“数字”。至于如何为生产服务,为农民服务,考虑得很少。“政治机关讲理论,财贸部门看数字”、“数字完成了,什么都好交代。”——这是他的工作信条。
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了,职工们认真检查供销社的经营思想。刘芳柱想起自己出身于农民家庭,慢慢忘了本,实在太不应该。他决心彻底改正自己的错误,做农业的好后勤。
六月初的一个傍晚,刘芳柱到两三里外的铺背生产队去了解烤烟生产情况。他看到几丘稻田禾苗发黄,出现“坐秋”现象,心里很不安。跟生产队的干部、社员一谈,了解到他们还想买些磷肥,促使禾苗生长。他想:今年计划供应的化肥,供销社虽然早已分配到队,可是仓库里还存着一些,可以调剂,便答应再供应一些磷肥。
生产队十分高兴,准备第二天派人去运。
刘芳柱回到供销社,想到生产队正忙着烤烟,抢栽红薯,劳力紧得很,便在第二天天刚亮,邀了营业员陈胡余等,亲自把四百八十斤磷肥送到铺背生产队。
当天,刘芳柱又跑了七里路,赶到一向比较困难的土坑下大队。那里,也有十来亩禾苗“坐秋”,因为生产队缺少资金,买不起磷肥,人们正在发愁。刘芳柱和队干部商量:“附近荒山里有些茶叶树,你们派些妇女劳力上山去采摘荒茶,茶叶由供销社收购,不是一举两得吗?”社员们觉得供销社替他们想得周到,立刻同意。刘芳柱又和供销社的职工一起,把三百二十斤磷肥,赶急送到土坑下大队的生产队。
供销社支部书记兼政治指导员潘文早,抓住刘芳柱两次送磷肥这件事,召开职工大会,联系讲解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指示,发动职工,到农村普遍调查“坐秋”田情况。结果,不到一个星期,全社供应生产队专门解决“坐秋”的肥料就有一万二千多斤,其中三千多斤是供销社职工送上门的。
今年以来,供销社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加将近三分之一,供应的生产资料,比去年同期增加两倍多。干部们说:过去单纯抓业务,不但业务没搞好,更重要的是没有为农业服务好。现在,政治挂了帅,把农业的需要摆在第一位,农民欢迎,业务也做好了。
从卖不出到做不赢
去年这个时候,华塘铁木生产合作社以产品质量不好出了名。有一次,他们卖出九部扬谷子的风车,农民退回了八部,要他们返工修理。有一些铁农具,粗制滥造,连打铁时的锤印子都看得清清楚楚,结果落得个产品积压,工人没事做。
今天,事情翻了个个儿。铁木社以产品质量好出了名。
今年一月,他们试制成功华塘锄。四月,又制成空心锄、两用锄。现在全社有十八种新产品非常畅销,仓库里存不住货,打铁炉从早到晚叮当叮当响个不停。铁工廖炳炎高兴地说:“过去是四五六月人闲牙口臭,现在是一天到晚忙不赢。”外地慕名派人到这里学打“华塘锄”的,月月都有。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铁木社理事主任、铁工谢庭松说:“过去我们脑子里想的是个人多做活,多拿钱;经过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为个人的思想少了,为人民服务、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多了,情况就变了。”
去年十一月,铁木社接到生产三百张方桌的订货,到今年三月,已做了许多半成品。这时,春耕季节到了,农民需要修整犁耙,许多发展烤烟生产的地方,也派人前来请他们去做烤烟房的屋架。到农村去整修农具,收入没有做桌子多,到底先干哪一头呢?木工车间开展了两次讨论。工人们说,做桌子是缓事,修农具是要紧活,干活不能光看收入多少。于是,十几个木工背着工具下乡了。
今年一月,谢庭松和张孝娣负责仿制湖北麻城中耕用的锄头。初次仿制没有经验,把锄板做厚了。他们硬是用铲子一层层把它铲薄,手上磨了血泡也不在乎。试制成功后,谢庭松又跟着农民到旱地里试用,听取农民意见,回来再改进。现在这种适合本地使用的“华塘锄”,已经大批生产,成为远近闻名的畅销货。
从“华塘锄”开始,铁木社的工人们不断吸取农民意见,学习外地经验,又试制成功四十种新产品,其中十八种已经大量生产。他们全心全意支援农业,也促进了本身业务的大发展。
草药摊的来历
赶墟的日子,华塘铺熙熙攘攘,热闹得很。有一个草药摊特别引人注目。摊子上摆设着几十种野生草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和他年轻的徒弟,兴致勃勃地向来往农民讲解草药的性能和治病方法。许多农民听得入神,一些青年人还打开本子边听边记。
过去,一些农村集镇上也有草药摊,但摆的是枯干的草药,用来卖钱的。这个摊子可不同,草药是新采来的,农民容易辨认。它并不出售,只是用来对人们作宣传介绍的,间或还可免费供给需要的人一些样品。
这个草药摊是华塘农村医院的一项新业务,也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后出现的新事物。
向农民介绍草药的白发老人名叫黄飞鹏,六十六岁,是当地著名的老中医。凭着几十年的经验,他积累了一套草药治病的方法。六七年来,他在这个小镇的医院门诊,很少下农村。同行的人也认为他年纪老了,不要再东跑西跑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后,医务人员增强了为生产、为农民服务的观点,纷纷要求深入农村,送药上门,巡回防治疾病。老医师想:“白求恩是外国人,为了革命来到中国行医,我是中国人,还不应该更好的为农民看病吗?自己年纪虽说老一些,身体还很好,应该多为农民兄弟做些事。”他要求抽出一部分时间下乡巡回治病。华塘一带的丘陵区、山区,草药到处有,可以采集,防治一些小病痛既简便,又不花钱。老医师建议,帮助农民识别草药,学会一些草药防治疾病的方法。
领导上支持黄飞鹏的主张。
六月十一日,老医师带着十八岁的学徒喻志友,每人挑着一担药篓,带着一百多味药丸、药片和煎剂,前往十八里外的偏僻农村巡回。他每到一处,都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农民说:“老中医带着药担子来到我们这边远的地方,真为我们想得周到。”
老医师一面给农民看病,一面还抽空到附近的山上采集草药标本,向农民传授知识。下乡的第三天,老医师想起二十多年前,曾在附近山上采集过一种名叫“节骨满室香”的草药,治疗筋络骨节风湿痛很有效,后来一直没有看到过这种草药。他便和学徒一起冒雨上山寻药。爬陡坡,穿荆棘,老医师一连摔了两跤,他们终于找到几株“节骨满室香”。师徒俩这次下乡巡回三天,治疗了几十个病人,回来时还带了四十多种草药标本。第二天,老医师就在墟场上摆起摊子,向农民介绍草药知识。
华塘农村医院有二十二名医务人员。过去只有四个人经常在农村里巡回医疗,现在绝大部分人都深入生产大队和生产队。
粮站的“份外事”
华塘粮食管理站的保管员李育章,引导我们参观过他们的种子仓库。这里储存着一袋袋封装得很好的种子。“胜利”油菜呀,“胜利红”玉米呀,“六月”黄豆呀,还有更多的水稻优良品种。上面都挂着标签,许多标签上还记载着产地和特性。李育章说:今年以来,调进五十三个水稻和杂粮优良品种,比去年同期增加五倍多,种子供应量也比去年同期增加九倍以上。
种子仓库从侧面反映了农业生产新高潮,看了令人兴奋;当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仓库职工们为农业服务的动人事迹时,感受更深了。
李育章原来就是这个粮站的保管员。过去农民送售或者购买种子,不是上班时间,他决不开仓。农民来迟了或来早了,求他照顾一下,他说:“我要休息。”有时农民看到粮站售出的种子不纯,提出意见,他就顶撞:“这是你们送来的!”
现在,李育章变了。中午来人,中午办公;晚上来人,晚上办公。还帮助农民包装。他说:“农民兄弟生产紧张,辛辛苦苦跑来,我忙一点,算得什么!”春天,他发现有一万多斤“陆财号”稻种,稗子除得不干净。他想,如果下到田里,对农业会有多大损失!便及时和职工们一起,把稗子除净。
农业生产对良种、纯种的需要日益增长,使粮站的职工们感到迫切需要熟悉各类品种的特性,帮助社员培育和管好种子。五月中旬,职工们到华塘大队花坪生产队去,看到有几丘稻田,种了十多种水稻品种,进行对比试验。他们想到过去临到收购时,往往责怪农民出售的种子不纯,现在何不自己动手,摸出管好种子田的经验呢?他们和生产队的干部、社员商量,要求把一块种子试验田交给粮站经营,从培育、治虫、中耕、收割到过秤验收进仓,由粮站职工负责到底。生产队同意了。现在职工们已经到田间除了两次草。
上面记述的这些平凡而生动的事迹,在华塘铺是很多的。华塘铺有三十多个企业事业单位,他们的业务各不相同,但职工们想问题,做工作,首先考虑的是突出政治,面向农村,而且都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这是伟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一个普通集镇上开的花,结的果。
(本报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