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山庄迷”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7-23
第2版()
专栏:社论

“山庄迷”赞
几年前,毛主席号召我们“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深度,主要是指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广度,主要是指广辟生产门路,开展多种经营。看了岑溪县大办社会主义山庄、开展多种经营的报道,实在使人精神振奋!生活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岑溪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战在岑溪的千山万壑之间,向广大自然界进军。他们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他们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们祖国的河山是这样的广阔富饶,大自然是这样的丰富多采。而在旧社会,人们被不合理的制度所束缚,对于大自然界无能为力。三十多万人生活在不到三十万亩土地上,另有近三百万亩山地,不能为人们提供任何财富。集体经济打开了岑溪人的眼界,给了他们向大自然斗争的力量。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全县开发利用了近二百万亩山地,建立了四百个山庄。松、杉、竹、桉,蔚然成林;蚕、茶、果、油料大量生产;社会主义的新山庄逐步成长起来。
岑溪县大办山庄以前,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粮食产量不高,油料不能自给,生猪发展不快,其他经济收入也不多。一九六○年大办山庄以后,粮食产量迅速提高,油料完全自给,生猪发展了几倍,造林面积增多,农产品加工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全县经济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山还是那些山,人还是那些人,为什么以前办不到的事情,最近几年却办到了呢?这里一个决定的因素,就是县委充分估计了公社化后的新形势,抓住群众的迫切要求,组织群众向荒山进军。就是说,领导思想上了山。
岑溪县大办山庄,主要是从人民公社化后开始的。中共岑溪县委经过调查研究,经过周密思考,认为要解决岑溪县人多田少、人畜争粮、粮油争地、要粮没钱这样一个尖锐的矛盾,出路就在山里。过去,县委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可是不能下定决心。公社化打开了他们的眼界,鼓起了他们的勇气和信心。这是因为大农业的优越性,提供了开办山庄的可能条件。他们采用多种方式,组织群众向山区进军。由几个队或几个社联合起来,派出专业队,去开发经营离村较远的山场林地;由生产队经营村庄附近的山地。他们以田养山——把平原的人力物力支援山区建设;以山养田——用山区取之不尽的财富,支持平原扩大再生产。把山区和平原的建设联系起来,把向生产进军的深度和广度结合起来。
岑溪的经验说明,走群众路线,依靠人民公社大办山庄有很多好处。山庄是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的一部分。既有田又有山,既有农又有林,这样便把田和山、农和林、平原和山区很自然地结合了起来。在劳力、畜力、资金、口粮、收益分配等方面,互相沟通,互相支援,使得农、林、牧、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开发几百万亩山地,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大决心大毅力,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中共岑溪县委是一批富有革命理想的“山庄迷”。他们决心打开这个每人不到一亩田的狭小的天地,走到广阔的群山中去。他们抓住主要矛盾,下定决心,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把群众的社会主义热情引导到山庄上来。他们蹲点、开会、作报告,都环绕着山庄,确实象着了迷一样。这个“迷”,就是平常所说的专心致志,一往无前。我们赞扬这样的“迷”,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这种着迷的精神!
中共岑溪县委是一些善于从实际出发的人。他们开始也走了一些弯路,多开了些荒,影响了水土保持。他们及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修正错误,把群众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不仅思想上重视,还在组织上落实,建立了专门负责山庄工作的领导班子,及时对山庄进行整顿,解决了山庄在体制、经营方针、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些实际工作,山庄是不可能健康成长的。
中共岑溪县委领导群众建设山庄、发展多种经营的方法,是一种适合当地特点、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这种方法当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其他地方。但是,岑溪县委这种“山庄迷”的精神,这种改变山区面貌的远大理想和革命毅力,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