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建设社会主义的山庄——岑溪县建设山庄发展多种经营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7-23
第2版()
专栏:

建设社会主义的山庄
——岑溪县建设山庄发展多种经营的经验
本报记者 黄绍进
可喜的变化
在岭南云开大山的西北面,有一个人口稠密的县份。那里,仅有水田二十六万多亩、旱地三万亩,分布于千峰万壑之间。在这有限面积的平坝上,却居住着三十五万多人口。这就是广西僮族自治区的岑溪县。
这个县基本上是一个生产水稻的单一经济的县份,从解放后至一九六○年,每年粮食产量在一亿六千万斤上下,一九六○年全县水稻平均亩产仅五百四十七斤。那时,油料不能自给,养猪业发展不快,其他经济收入也不大。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有些社、队抽调劳力,派出人员,到山区去大办山庄,开展多种经营。中共岑溪县委对这件新的事物积极支持、大力推广。于是,山庄在全县山区遍地开花。一九六二年,全县以生产队办山庄为主体的社办、大队办、队办的三级山庄共五千零一十三个,开垦荒地面积最多时达十二万亩,拥有的山场林地近二百万亩。一九六二年以后,经过整顿、巩固、提高,山庄逐步过渡到以联社、联队大集体经营的轨道。目前,全县有联社经营的山庄二十九个,联队经营的山庄三百七十一个,这两级山庄共拥有山地面积九十五万多亩,有专业队人员四千五百多人。全县五千多个生产队,大部经营了数量不等的山场林地,开展多种经营。
从一九六○年到现在,五年多的时间,办山庄给岑溪人民经济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就是促进了粮食、油料和猪只的发展。一九六二年山庄种木薯七万六千多亩,收获木薯干九百多万斤,对促进全县养猪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一九六二年全县养猪由四万多头增加至七万多头,一九六三年又激增至十二万八千多头。又在山地种油茶、花生一万七千三百亩。现在全县油料比一九六○年增长一倍多,做到完全自给。由于猪多肥多,加上其他措施,这几年的水田粮食生产直线上升。到一九六四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二亿一千多万斤,比一九六○年增加三成多;水稻平均亩产七百六十四斤,增长近四成。
第二个变化,是造林事业的发展。在办山庄以来,全县共造林三十四万亩,占解放后十五年造林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这些新造的林木中,松、杉、竹、桉等用材林占三分之二,油桐、油茶、玉桂、八角、板栗、茶叶、果树等经济林占三分之一。过去许多骨瘦嶙嶙的山脉,现在不少披上了浅绿的新衣。一些新的经济作物中心正在形成:南部的南渡区,正在成为产竹和土纸加工的中心;东部的筋竹区、梨木区,正在成为玉桂、八角、松脂的集中产地;中部的樟木区和北部的糯洞区,将成为茶叶产地。
第三个变化,是农村副业和加工业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例如养蚕业,过去这里是个空白点,山庄种植木薯,促进了养蚕业蓬勃发展,去年全县饲养木薯蚕已达八万盒(每盒一万条),供销社收购的蚕茧达十八万斤。随着竹林的扩大和成材,土纸加工也有较快的发展,去年全县生产土纸三万一千多担,为一九六○年的十倍。全县去年仅收购生猪、蚕茧、土纸、松香、茶叶、桂皮六项,就有八百六十一万多元,比一九六○年增加百分之四十。农村的加工工业有了一个方向性的转变,过去,主要是熬酒、做米粉等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现在则是制茶、造纸、熬桂油、蒸茴油、编织竹器等以山区原料为主了。据统计,去年全县农村加工副业的收入二百七十六万元,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与山区生产相联系的。
现在的岑溪县,已经走上以粮为主,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道路。
出路在哪里
在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公布的时候,中共岑溪县委就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岑溪县平均每人只占有耕地八分,就算是按照“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实现了亩产八百斤,全县平均每人占有粮食也不过六百来斤。而且,到那时人口增加了,猪鸡鸭也要吃粮。再说,不能拿全部耕地都种粮食,还要有一部分耕地种经济作物。人多田少,人畜争粮,粮油争地,要粮没钱,成为岑溪县建设社会主义的尖锐矛盾。
出路何在呢?岑溪县除已有的耕地、牧场、河流、道路、村庄和不能利用的石山外,还有可以利用开发的将近三百万亩山地。就是说除平均每人有八分田外,还有八亩山。对!出路就在这近三百万亩山地上。
但是,历史遗留给岑溪人民的山,大部分是荒芜贫瘠的山。由于解放前反动统治者的长期滥伐,阔叶林已很少见,水土流失严重。要把穷山变富山,需要艰苦奋斗和进行长期的经营。
这时,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了少数社会主义的山庄(当时也叫林场、花果山,名称不一),扩大了公社的耕地,发展了多种经营。这件事,启发了岑溪县委,逐渐形成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充分利用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巨大潜力,向山区进军,大办山庄。把山区和平原的建设联系起来:以田养山——用平原的人力物力,支援开发山区;以山养田——再用山区取之不尽的财富,支援平原的扩大再生产。也就是说,把向生产进军的广度和深度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界的潜力。
县委根据这个战略思想,制订了具体奋斗目标:一、抓好现有的近三十万亩的水田旱地,力争高产,在几年中逐步达到亩产八百斤、九百斤、一千斤。二、把近三百万亩山地中的绝大部分,在一九六八年前分期分批种上用材林和经济林。三、把近三百万亩山地中的一小部分,即坡度在三十度以下的山脚小丘,开辟成耕地,扩大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面积。
后面两个奋斗目标,主要是通过建设山庄来完成的。在建设山庄的过程中,还将有计划地逐步把全县约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口搬上山去,在山上建立新的居民点,建立商店、学校、卫生所。
经过几年来的革命实践,岑溪县在大办山庄的道路上已迈开了一大步。
多快好省的道路
建设山庄,开发山区,是一个长远性的浩大工程。从事这项工程,要有造福子孙万代的伟大胸襟。但是,能不能用比较短的时间,比较少的投资,收到比较大的效果呢?
岑溪县的回答是可能的。下面是这个县的几条主要经验:
(一)依靠人民公社力量,采取多种组织形式。
山庄在体制上是人民公社的组成部分。全县山庄有三种形式:一是联社经营的,一是联队经营的,一是生产队经营的。前两种形式,规模大小不同,都有固定的专业队,有健全的组织,有一定的固定资产和基本建设,有全面的(农林牧副渔)发展规划。后一种形式,只有少数有专业组,比较固定地常年经营,在山场建有房屋,具有山庄雏型;其余多数都是生产队开展多种经营的形式。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比较快地把全县的山地纳入不同形式的山庄,开发经营起来。例如,村庄附近的山地,由生产队经营,便于出工,一般不设专业队,有利于生产队开展多种经营。离村庄较远、或者有些生产队在资金、劳动力上经营有困难的山场,则由几个生产队联合经营,设有专业队和苗圃,便于调剂劳动力和解决资金、技术、种苗的困难。少数十分偏远的荒山大岭,则由几个公社联合经营。
这几种开发山区的组织形式,既不同于国家开办林场、农场,招收工人;也不同于脱离原有社队的群众移民。它易于为群众所接受,易于调动公社生产队的积极性,自力更生地开发建设山区。由人民公社各级组织办山庄,最大的优点是把办山庄的专业队力量和公社生产队的群众力量结合起来,在劳力、畜力、资金、口粮、收益分配等方面,互相沟通,互相支持,使山区生产和平原生产联成一个整体。
以昙容公社五星山庄为例。
昙容公社共有三十九个生产队,分三个片。五星山庄是其中的一个片,由十五个生产队联合经营。这个山庄拥有茶园、玉桂、油桐、油茶、竹等林地一千亩,水田六亩,旱地二十亩。山庄有二十七个专业队员,负责日常的护林、育苗、养蚕、揉茶等工作。他们在山庄评工记分,带工分回生产队分配口粮和工资。山庄每年冬季整木薯地和秋季护理茶园,用工量较大,临时由各生产队抽派劳动力突击。山庄年终的全部产品和现金收入,扣除种子和积累外,按照各生产队出工的工分(包括专业队员的工分),分摊到各生产队。去年,这个山庄总共收入四千多元,每个生产队平均从山庄分配得现金六十元、粮食六百斤、种苗一千多株,以及少量化肥、油料等。五年以后,这个山庄的茶叶、果树、松脂、竹林,都将有大量收益,每个生产队将从山庄分得的收入大大增多。
除了五星山庄这种经营方式外,还有的山庄实行单独核算,产品和收益除专业队口粮、工资、种子及扩大再生产资金外,其余部分归所属社队按投工投资比例分配。在山庄收入还不太多时,专业队的口粮工资也由生产队按比例负担一部分,以利于山庄发展。
(二)长短结合,以短养长。
岑溪县从办山庄以来,县委的指导思想一直是注意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原则。在作物布局方面,强调既要注意发展有长期收益的用材林和经济林,又要注意发展有短期收益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在土地利用方面,强调既要“用山”,又要“养山”。
办法有如下几种:
一种是林粮间作,退粮还林。即在全垦开荒的山地上,种上木薯,同时间种油桐、油茶、板栗等。木薯收获三四年后,油桐、油茶、板栗已成幼林,便退粮还林,作为永久林地。这种退粮还林的山地,全县有五万亩左右。一般说来,它对于坡度不大的粘性土山地,效果较好。
一种是把开梯地和种旱地绿肥结合起来,以山养山。在新开辟的梯地上,先种一年旱地绿肥(山毛豆、玫瑰茄、无刺含羞草)改良土壤,然后种上茶叶、烟叶、洋麻、药材等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都能短期收效,经济价值较大。而且,经过改土的梯地,土质熟化,可以作永久性耕地。
再就是在造林中,除了造松、杉、桉、橡等长期收益的用材林外,大量种竹,也是以短养长的有效办法。竹子用途多,销路广,投资少,三年可以有收。
此外,在山庄饲养木薯蚕、种烟、种麻、种茶、种花生,刈松脂,搞竹木加工,都是增加现金收入,以短养长的门路。
针对前几年有些社队有重短轻长的思想,最近两年,岑溪县委着重强调以林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速生的松、杉、橡、竹、桉等用材林和经济价值高的玉桂、八角、油桐、油茶、板栗、果树等经济林。这两年,每年造林面积都超过十一万亩。
(三)全面规划,因地种植,连片经营,逐步发展。
建设山庄是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全面开发山区,把荒山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繁荣的山区。全县有全县的发展规划,每个山庄也有每个山庄的发展规划。
这里有几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是注意水土保持,因地制宜种植作物。这是经过走了一段弯路,总结了经验教训后,才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在办山庄初期,有些地方曾经大量开荒种木薯,造成一些坡地水土流失。一九六二年县委和县人委发布了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的十项措施,山庄在规划工作中,都把水土保持摆在首要地位。现在一般的情形是:在山脚小坡(三十度以下)开辟梯地,先种绿肥改土,再种茶、烟、麻类。山腰山谷,大都是种玉桂、八角、茶叶、果树、油桐、油茶之类。高山大岭,则种以松、杉、桉、椆等用材林或水土保持林。偏远的大山则实行封山育林。山间一般开有林道和排水沟。有些林间还种有竹带,可以防火。现在全县的水土保持,有了很大改善。
第二是连片经营。全县大体上有几个经济作物中心。每个山庄,也是比较集中连片地经营一些作物和林木。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安排农活,提高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便于科学试验和技术指导,将来还便于加工、运输和综合利用。这是山庄的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优越性表现。
第三是注意培育各种种苗。这个县不论是对造林育苗,绿肥留种,或是木薯蚕制种,都很重视。例如,今年用去年繁育的种苗,造林十一万多亩(还有剩余),同时,又建苗圃一千八百亩,为明年造林准备条件。县委认为,种苗是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抓种苗就是抓实现规划的保证。
第四是用打歼灭战的方法,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占领,讲求种植质量。
领导思想上山
办山庄,这是一桩富有革命理想、革命毅力和革命干劲的事业。岑溪县的山庄之所以办得有成绩,首先是县委的领导思想上了山。县委从书记到委员,都是些“山庄迷”。他们开会、作报告、写文章、蹲点调查,经常环绕着山庄这个轴心。县、区都设有山庄办公室,公社设有山庄主任。从上到下,有一个专线负责山庄工作的领导班子,具体加强领导。
抓样板,总结经验,开展比学赶帮,是县委领导山庄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九六○年前,全县只有少数山庄,县委抓住了这个新生事物,大力号召推广,全县很快就发展起来。到一九六二年,山庄在体制、经营方针、经营管理等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这时,县委就组织一个工作组,以龙登山庄为重点,调查研究,摸索经验,对办山庄的方针政策,作了具体规定。经过整顿、巩固、提高,全县的山庄便健康地成长起来,走上了长短结合,多种经营的道路。
一九六三年春,山庄新开荒地很多,提出了山地的改良土壤问题。为了摸索经验和搞样板,县委书记谢奕同农业局技术员韦肇晋,到上奇公社的一个山岗上,共同试验用旱地绿肥改造新开梯地,效果很好。那里原是一片酸性很重的红壤土,寸草不生,他们开了两亩梯地,种上山毛豆、玫瑰茄、无刺含羞草等旱地绿肥。种过一年,土壤便逐步熟化,再种水稻、甘薯、洋麻,都获得了中等的产量。这个试验,为全县山庄多快好省地扩大耕地和增加晚造用肥,找到了新的途径。到一九六四年,全县每个区也建立了改良土壤试验站,搞样板。今年又由点到面,在每个公社搞改良土壤样板,共搞六千亩。
在办山庄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出现过一些问题和缺点,在各级干部思想上有过激烈的斗争。有眼光的干部社员都说:不能光靠老祖宗留下的几分田过日子。在困难面前,县委依靠群众,坚持办山庄的方向。自一九六○年以来,全县每年都召开一次山庄会议,平时还召开一些专业性的座谈会,总结交流经验。每年的山庄会议上,都要树立一批不同类型的典型,推广他们某一个方面的成功经验。
岑溪县不仅是领导机关面向着山庄,各行各业也都面向山庄,开展自己的业务工作。去年,县人委的农业局、林业局、卫生科、教育科,联合在天星山庄办了一所半耕半读的中等技术学校,为山庄培养技术员、会计员和医护人员。
年青的一代,纷纷响应党的号召——到山庄去!各地山庄的专业队员绝大部分都是青年。他们都表示:要把青春献给山庄,要当一辈子“山庄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