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五分地”上闹革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05
第2版()
专栏:

“五分地”上闹革命
新华社记者 王焕斗 周昭先
巧夺天工 创造奇迹
广东省潮安县枫溪公社陈桥大队,有五千多人口,二千五百多亩耕地,平均每人有地五分。
每人才五分地,可算是少了。你也许会这样想:就这么一点儿地,怎么能够生活?可是怪得很,陈桥大队的人们不仅生活下来了,而且生活得很不坏。去年,他们除留足自己需用的以外,平均每人向国家提供的稻谷、花生、黄麻等产品,总值竟达五十多元。你看,这岂不是“奇迹”吗?
这的确是“奇迹”!现在的问题是:人们是怎样创造这个“奇迹”的?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人们怎样利用这五分地。
踏进陈桥大队的田园,你就会看到那种也许是你从未见过的奇景:田野里,旱作的、水生的、高秆的、矮秆的、结架的、匍伏的,各种作物,交错穿插,同时繁茂地生长着。几乎每一块地里,都有两种以上的庄稼。你不禁会赞叹:陈桥人对土地的利用,真正称得上是巧夺天工!
寸土不让 时不空过
陈桥出芋头。这里的芋头又大又香,沙嫩可口,历来就是远销南洋的名产。可是,这种芋头是全年生作物,种多了,对土地的充分利用是有妨碍的。所以过去人们不敢放手发展芋头生产。
近年来,陈桥大队根据芋头幼苗期长达两个多月的特点,利用这段时间的地面,分别间种蚕豆、葱蒜、黄瓜、菜豆等成熟期短的作物。这些作物收获后,芋株长到一尺多高,进入盛发期,空隙地面不能再种其他作物了,但还可用来培育麻苗。两个半月后,麻苗育成了,芋叶开始衰退,又可套种高垅甘薯和晚稻。这样,除芋株盛发期的两个半月外,在其余九个半月,都可在芋头地里间种、套种其他作物,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今年,全队种了二百零五亩芋头,全部实行间种、套种,其中百分之四十是一年七熟,百分之六十是一年五熟或六熟。
出现在芋头地上的这种变化,只是陈桥大队充分利用土地的一个例子。类似这样以一种作物为主,同时又间种、套种其他作物的作法,已经大面积推广的,即有十九种;加上还未大面积推广的,种类就更多了。
正是由于大量实行间种、套种的结果,今年全队的复种指数高到百分之二百九十六,即一亩地差不多等于三亩地。过去,每亩地种的作物的产值,有的一百多元,有的二百多元;现在,一般可达四五百元,高的六百多元。同时,由于间种、套种的作物中,既有粮食作物,又有经济作物,大量发展间种、套种,还可使“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得到更好的贯彻。现在,陈桥大队不仅结束了每年需要国家供应五六十万斤粮食的历史,而且每年有四十多万斤粮食卖给国家。卖给国家的花生、黄麻、甘蔗等农产品,也比过去显著增多。社员收入和公共积累,都相应地增加了。
以田养田 越种越肥
也许人们会担心:象这样利用土地,不会把肥地种成瘦地吗?据说,这种担心陈桥大队的社员过去也是有过的。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不必要的。相反,合理的间种、套种,能够做到以田养田,土地不是越种越瘦,而是越种越肥。在这方面,陈桥大队的主要经验是:安排作物前后茬的时候,把禾本科作物和豆科作物穿插开来,实行间种、套种和水旱轮种。
眼前,这里地里的主种作物是早稻、早甘薯、芋头、甘蔗、白茄等作物,地里间种套种和后一期作物,则多数是花生、蚕豆、绿豆等作物。陈桥人认为,这样安排是合理的。他们说:把禾本科作物和豆科作物间种、套种有利于恢复和提高地力;实行水旱轮种,不仅可以促使土壤肥分较好地发挥,还可减轻虫害和草荒。
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有根据。合作化以前,这里实行间种、套种的还很少。那时,大部分土地需要大量施肥。这几年,间种、套种多起来了,象过去那样施肥的土地却反而少了。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于豆科作物增多,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地力。据调查,合作化前,这里真正的肥沃良田,只不过三百多亩,现在已增加到二千一百亩左右。
情况已经很清楚:陈桥大队在每人只五分地的条件下,能为国家作出重大的贡献,是由于他们善于利用土地,使它充分地发挥潜力,为农业生产服务。而且,由于茬口安排合理,这样充分利用的结果,地不但不会变瘦,反而变得肥沃了。你看,这该有多巧啊!许多到陈桥参观过的人,喜欢用“心灵手巧”和“巧手匠心”这类词来赞扬陈桥人,不是没有道理的。
胸怀祖国 作出贡献
可是,陈桥的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巧呢?他们生来就比别地方的人聪明吗?不,完全不是这样的。他们现在利用土地的一整套办法,是经过很长时期的摸索,并且经过许多次的失败,最后才逐渐趋于完整的。
就拿早稻间种黄麻来说吧!开始试验时,接连两年都失败了:不仅不能增产,还减少了收成。以后,他们继续试验,产量是增加了,但花的工本较多,收支相抵,所剩无几。以后,又经过细致总结经验教训,再次继续试验,才获得成功。
这只不过是一个例子罢了。你可以想象,他们试验成功的那一整套包括几十种作物的间种、套种和轮种办法,共付出了多么巨大而艰辛的劳动啊!由此可见,成功并不来源于这里的人聪明过人,而来源于他们的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
陈桥大队的人们决心在“五分地”上闹革命,基于一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坚定思想。他们常说,国家需要稻谷,又需要黄麻,需要各种各样的粮食和工业原料。要为国家建设多出力,就凭五分地,不用革命的办法去经营,怎么行呢?正是这种胸怀祖国的思想,才使他们产生了那种无坚不克的力量,终于闯出了一条人多地少也能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道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