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面向农村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05
第2版()
专栏:

面向农村以后
新华社记者 程敏
在宁波地区的农村里,不时可以看到一批批挑箱背包的人,爬山涉水,风尘仆仆。他们是下乡的剧团吗?是下乡的巡回医疗队吗?是下乡的货郎担吗?都不是。他们是宁波市轻工业工厂的职工,带着产品专程到农村去征求农民意见的。
在他们访问过的地方,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百年草鞋”
“我们每天要下田、上山劳动,天晴落雨都要穿草鞋。一双草鞋穿一两天就坏了,花钱多,又麻烦。建议宁波工厂生产一种经济实惠的劳动鞋,代替草鞋……”今年年初,这一封贫下中农来信送到了宁波市轻工业局局长室的办公桌上。
不久,宁波的几家制鞋工厂忙碌起来了。
皮革厂厂长许良惠找了几个老师傅,商议怎样试制“皮草鞋”。有的人说,皮鞋厂是做皮鞋的,做草鞋能行吗?有的说,皮鞋厂做草鞋,实在不象样,是自找麻烦!可是,更多的工人说:“农民需要的,我们就要想办法做出来。”
许良惠,这位做了几十年皮鞋的厂长,做皮鞋是一把好手。可是做草鞋却是门外汉。他先设计了一个样子,用嵌白丝的车胎做鞋底,用做皮鞋剩下的碎皮做带子,做了一双凉鞋式的“皮草鞋”。但是,他自己穿了穿,觉得不舒服,请别人试试,走起来也吃力。
这一次没有成功。许良惠就买了一双草鞋,和工人一起细心琢磨。他们用破皮编成辫子做了一双“皮草鞋”。但是,带子钉不牢,容易掉,又失败了。
许良惠忽然想到八路军穿的草鞋式样。他立即和老师傅们动手干起来,用八瓣皮子钉在鞋底周围,上面围串一圈带子。这双“皮草鞋”,穿在脚上很舒服,式样也好看,成本也低,只要块把钱一双。
但是农民喜欢不喜欢这种鞋?他们嫌贵不嫌贵呢?
许良惠选了一个星期天,一大早骑着自行车赶到郊区的三市镇去赶集,带上这种新鞋请农民试穿、提意见。他在街头摆了二十多双“皮草鞋”,墙上挂起一张大红海报:“宁波皮革厂试制成功支农新产品‘皮草鞋’,特请农民兄弟提意见……”
赶集的农民纷纷围上来,看的看,穿的穿。有的称赞工厂想得周到,真为农民着想!有的称赞这种鞋舒服耐穿;有的提出,要是走路不滑就更好;还有的要求多几种颜色,等等。
根据农民提的意见,许良惠和工人们立即动手改进。不久,许良惠和老工人、技术员,背着四百多双改进后的“皮草鞋”,到慈溪、新昌、鄞县等地农村试销去了。
下乡后,他们深深感到为农民做“皮草鞋”的重要性。许良惠想:“我们是皮革厂,要把劳动鞋、‘皮草鞋’做好,使千千万万农民兄弟穿着它舒舒服服地下地劳动。”他们到田头为农民画脚型,量尺寸,画了男的又画女的,量了大的又量小的,准备回厂以后生产各种尺码的“皮草鞋”。
经过多次改进,“皮草鞋”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许多集镇上只要“皮草鞋”一到,很快就被争购一空。最近,新昌县山区公社罗卜丁生产队贫农社员梁德照给工厂写了一封信说,他的一双“皮草鞋”,穿了两个月,仍旧很好,农民们都把“皮草鞋”叫做磨不破的“百年草鞋”。
大众脸盆
宁波搪瓷厂积压的面盆越来越多了。什么原因呢?职工们讨论了一番,认为是花色太少了。但是,把花色从四色套到十二色,销路仍然不好。这时,又有人说,一定是面盆的社会保有量达到饱和点了,市场上不再需要面盆了。说这话的人认为,工厂除压缩生产外,别无他法。
果真是这样吗?搪瓷厂厂长和工人带着这个问题到新昌县山区去访问。
他们走进许多贫下中农家里,看到很多人家用的都是木脸盆。有个社员告诉他们说:“买一只搪瓷脸盆,要五十斤谷的钱,太贵了;买一只木脸盆,卖十多只鸡蛋就够了。除非办喜事,谁用得起搪瓷脸盆?”搪瓷厂的工人由此得到启发,原来不是搪瓷脸盆多了,而是品种、价格不对路,所以销路不好。
回厂以后,他们设计和生产出了一批物美价廉的大众脸盆,每只只要一元八角钱,带到新昌山区试销。
一个女社员看到这样便宜的脸盆,满心喜欢。她拿起大众脸盆,看了又看,终于下决心买了一只大众脸盆。搪瓷厂的工人笑着对她说:“这脸盆是支援农业的新产品,保证质量是好的。因为我们改进了配方,搞了技术革新,成本降低了,价钱也就便宜了。”社员们看得满意,争相购买,不一会儿,两百多只大众脸盆就被农民们购买一空。
宁波搪瓷厂除生产了大众脸盆外,还根据农村需要试制了茶食罐、杯子等十多种新产品,销路都很好。
原来认为产品过剩的搪瓷厂,现在生产十分繁忙。厂长林德浩颇有感触地说:“真是方向对头,日行千里;方向不对,寸步难行!”
宽型胶鞋
从慈溪县城到泗门的路上,有母女俩在赶路。她们穿得整整齐齐,象是走亲戚的模样。但是,小姑娘赤着脚,她的一双簇新的球鞋却挂在扁担上。
“小姑娘,你有新球鞋怎么不穿呢?”宁波橡胶厂的厂长带着工人到农村访问,正好走在她们后面,不由得好奇地问道。
“唉,鞋子太窄,脚都给夹起泡了。”小姑娘翘着嘴巴生气地回答。
他们看看小姑娘的脚型,又看了看扁担上挂着的球鞋,感到鞋确实是太窄了。他们这才想起他们厂过去都是按城里人的脚型生产胶鞋的。
这次下乡之前,宁波橡胶厂对脚型的宽窄问题曾有过一场争论。原来他们生产的胶鞋,底窄头尖,农民穿了叫脚痛。商业部门曾向工厂提出过把鞋型加宽的建议。但是,厂里有些人认为,头大底宽的鞋子太难看,影响外观质量。究竟生产宽型的还是生产窄型的胶鞋呢?橡胶厂党支部决定下乡调查农民的需要。
小姑娘有鞋不穿这件事,使他们得到了启发,一路上无论在田头、在社员家里,他们随时注意给男女老少各种人画脚型,先后一共画了一百多只。回厂后,他们便根据这些农民脚型开始生产宽型胶鞋。
从此,宁波橡胶厂生产的胶鞋,由单一的底窄头尖的式样改为多种式样了,而且大部分是宽型胶鞋。解放鞋、松紧鞋、轻便鞋、女式搭袢鞋,等等,在农村的销路越来越广。
一把二胡
金星乐器社的门市部,最近出现了许多新顾客。他们都是从农村俱乐部来的。因为门市部里增添了一种便宜的二胡,一元多钱一把,货色又好,消息一传开,社员们纷纷赶来购买。
金星乐器社过去只为专业剧团服务,生产的乐器也是高档的,一把二胡要二三十元,最便宜也要六七元。这种高档胡琴,生产得多、销得少,压在仓库里没人要。有些农民看看就走了。
乐器社主任带着工人下乡访问。他们拉着胡琴,吹着笛子,吸引了许多农村青年。但是,当青年们一问价格,都摇摇头走了。有些青年说:“这种胡琴好是好,就是太贵了。我们农村俱乐部要的胡琴,块把钱一把就行了。”
乐器社的工人看到农村普遍办了俱乐部,决心为农村生产一种物美价廉的胡琴。他们搞革新,造机器,使胡琴生产的每一道工序都用上了机械。因此,工效成倍地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减轻,胡琴的质量更好,成本也降低了。每把胡琴从两元多降低到一元多,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已经运销农村一万多把。
此外,金星乐器社还制造了大量的笛子、板鼓、月琴、尺板等十多种新规格的乐器,质量好,价钱便宜,很受农村俱乐部的欢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