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志愿兵”——记新河公社一李大队耕读小学教师刘世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05
第3版()
专栏: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志愿兵”
——记新河公社一李大队耕读小学教师刘世英
赵礼清 徐章俐 董麟声
共青团员、贫农的女儿刘世英,是天门县耕读教育战线上一名坚强的“志愿兵”。
刘世英一九六一年在湖北省天门县胡市中学毕业后,被安排在合丰小学工作。今年春天,她参加了县里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会上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党的教育方针和毛主席、刘主席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她想:党提出了教育革命的要求,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她一次再次地向党支部递了申请书,坚决要求去半农半读教育战线当一名“志愿兵”。
革命的学校需要革命化的教师。经党支部研究,并报经区委同意,最后批准了她的要求,决定让她到新河公社一李大队创办半农半读的耕读小学。当她接到批准通知时,她向党立下了这样的誓言:“一定把青春献给耕读教育事业。”临走时,领导同志叮嘱她:“耕读小学生活较苦,困难较多,一定要顶得住。”她说:“再苦,也没有小时候随着母亲讨饭那样苦;再困难,也没有红军长征的困难大。我有四卷《毛泽东选集》,一颗红心,天大的困难也能战胜它。”
依靠群众克服困难
二月十九日,她挑起行李,来到了耕读小学所在地——一李塆,走进去一看,房子四面通风,满屋牛粪。原来生产队曾经把这里做过牛栏。这天,大队正在这里开大会,干部在上面讲话,塆里的小孩成群结队,乱嚷嚷地闹得会场不象个样子,她意识到这些象脱缰野马一样的孩子,就是自己明天的学生。看来这场战斗还是艰巨的啊,她再一次回味着毛主席的指示:“工作就是斗争……”
在大队群众会上,大队党支部书记汪炎才同志领着刘世英向大家作了介绍,有些社员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八年来,我们这里的民办小学办了四次,垮了四次,小伙子们都办不好,这么年轻的女孩子怎么能把学校办好呢?”有的说:“保险不出三天,她就会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着回去。”大队长动员到会群众给子女报名时,群众你望我,我望你,默默无言,一个个向刘世英投来不信任的眼光。沉默,比什么都难受,她的心里暗暗地思量:“办耕读小学困难确实不小呀!”
晚上,她久久不能入睡,一个念头涌向她的心头:区中心小学校舍宽敞,生活有规律,何苦……没等想完,她打了一个寒噤:“想当逃兵吗?多么危险的思想!”她想起了向党立的誓言,她意识到耕读小学办不起来,会使党的教育事业遭受影响,会使许多贫下中农孩子不能入学。她思想上矛盾极了。这时,她又记起了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我们应该相信群众,相信党。毛主席的教导,使她心里开了窗户。第二天,她就挨家走访,逐户发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经过几天的工作,终于有三十九个适龄儿童入学了。
开学了,教室里有三十九个孩子在读书,可教室外不时地有不少孩子从窗洞里探头窥望。她看到这些窗外的孩子,有的在放牛,有的在抱小孩,有的还在搓草绳子。这种情景,不禁使她忆起了自己的童年:解放前,自己不也正是这样在学校门前徘徊窥望吗?可那是旧社会,现在是新社会,新社会里怎能让自己的阶级兄弟的子女成为文盲呢?强烈的阶级感情,进一步激起了她办学的积极性。于是她抽空隙时间,又去进行发动。她和社员一道劳动,社员干什么,她就干什么。插秧、打麦、织布、挖沟、挑肥、搓草绳、打草包、除牛粪,样样都干。通过劳动和群众建立了亲密的感情,贫下中农称她是“贴心人”。
这样一来,社员有什么内心话也都愿意对她说了。社员的一些想法,她也摸得透了。贫农社员苏么二,有五个小孩,丈夫死后,家庭生活有些困难,孩子身上穿的破烂,她怕老师瞧不起,不愿送孩子上学。刘世英了解这个情况后,到她家里诉说了自己的过去。苏么二看到刘老师含着眼泪,深受感动地说:“老师呀!哪晓得你也是贫农的女儿,你一定是不会歧视我们伢子的。我放心把孩子交给你。”于是她的三个适龄孩子都报名上了学。在她的动员和影响下,绝大部分的适龄儿童都已入学了。现在耕读小学共有学生一百一十九人。
办学要从实际出发
“群众的信任就是我莫大的幸福。每多来一个阶级兄弟的子女,我就能为贫下中农多培养一个接班人。”刘世英同志就是这样对待摆在面前的艰巨工作的。但是一百一十九个学生各有各的特点,把全日制的框框带到耕读小学来,肯定是行不通的。毛主席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给她指出了方向。毛主席说:“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她倾听贫下中农的意见,从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编成了两部制的多级复式:家庭劳力多、年龄小,可以坚持学习的四十七人编入全日制日班,农闲整天读书,农忙适时放假;要搞家务劳动的六个女孩子,编入半日班;要放牛的七个孩子编入早午牧童班;年龄在十三岁以上、白天要参加生产劳动的五十七个孩子,编入夜班,夜班又分甲、乙、丙三种形式。此外,还有两个实在不能上学的,就送字上门;因生产或家务劳动耽搁了课的,随到随补。形式多种多样,方便了群众,服务了生产。这样一来,群众越发高兴了,他们说:“毛主席想的办法真正好,学校办到我们群众的心窝上了。”
在群众中扎下了根
现在,这所耕读小学在群众中已经扎下了根。倒塌的墙壁,群众献工砌好了,四面通风的窗洞,也装上了窗户。为了解决孩子喝水问题,群众帮助砌起了炉灶,并送来了柴草。干部、群众经常向她问冷问热,体贴备至。五月十八日夜晚,渠道决口,她不顾干部的劝阻,随着社员一道去抢险,一直坚持到午夜三点多钟才回来。房东刘大姐担心她身体吃不消,待她回来时,锅里的饭,桶里的水,热腾腾地冒着气,衣服、毛巾、洗澡盆,样样摆齐。她打心眼里感激大家庭的温暖。
有一次,她去学习解放军某军事学校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经验,回来时已是夜晚八点多钟了。可夜校的学生一直在等她上课,一个没有走。她为学生的热情所激动,顾不得吃饭、洗澡,连忙拿起书本去讲课,一直坚持到十点多钟。还有一次,她到另一个小学去开团小组会,直到夜班上课的时候,还未返校,夜班的学生担心她摸黑路不好走,就自动地迎上前去,把她接了回来。新型的革命关系建立起来了,学校和群众的关系也愈来愈密切了。大队党支部书记汪炎才同志说:“在我们这里,只要一提起刘老师,群众都莫不翘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她真称得上是毛主席的好学生,贫农的好女儿。”
立志在耕读小学干一辈子
刘世英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她在日记里这样勉励自己:“表扬,不等于是自己已取得了成绩。要永远谦虚谨慎,奋发学习。”每当县里来的同志向她了解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心得和工作情况时,她总是说:“我学习毛主席著作还是开始,我对人民也谈不上有什么贡献。我要说的只有一句:认真读毛主席的书,永远听毛主席的话,立志在耕读小学干一辈子。”(附图片)
山西临猗县张留小学农业常识教师翟艳云在田间给五年级耕读学生讲农业知识 新华社记者 宋莎荫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