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志愿兵”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05
第3版()
专栏:短评

“志愿兵”颂
读完班承满、刘世英志愿当耕读小学教师的文章和通讯,心头象被一股急流涤荡似地很激动。这两篇文章,是生动的思想教育材料,字里行间,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充满了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
班承满和刘世英,原来在条件较好的全日制中心小学当教师,可是,当他们听说党和人民需要在工作和生活条件较差的山区、农村办耕读小学时,他们一再申请去当耕读小学教师。他们来自不同地区,经历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思想境界何等近似,他们都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献身于半农半读的教育事业。这是多么可贵的革命风格!多么自觉的革命精神!
这种“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精神,全心全意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精神,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应当具有的高尚品质。
我们国家有六亿五千万人口,农民就占了五亿多,其中绝大多数是贫下中农。因此,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问题,首先就是为农民服务的问题。目前,我国许多农村还没有很好地普及教育,许多贫下中农的子女还没有入学。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要解决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问题,就要面向农村,深入农村,扎根农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举办各种形式的半农半读学校,满足农民子女的入学要求。否则,教育工作者要为绝大多数人服务,仍然是一句空话。班承满、刘世英二位教师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因此他们志愿下乡上山,当耕读小学教师;班承满还把爱人接上山去,安家落户,这种为革命而战斗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下乡上山办半农半读学校,工作和生活的条件都会比较差些,苦些。但是,他们不怕苦,不畏难,同农民群众一齐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他们懂得,条件是会变化的。正因为那些地方条件不好,才需要人们去战斗,条件越是不好的地方,越需要人们去改变不好的条件,创造好的条件。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客观条件就会慢慢起变化,由不好到好到更好。你看,过去,王家梁拔海三千米的箭口山上,一直没有办成一所小学,可是,班承满去后,不是办了一所很出色的耕读小学了吗?刘世英到一李塆以后,一李塆的条件不是也慢慢地在变化吗?过去不能入学的绝大多数贫下中农子女现在不是都入学了吗?可以设想,再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这些地方的条件还会更好。一个彻底的革命者,就是要象他们那样,经过不断努力,不断改变现有条件,使条件差的地方和条件好的地方的差别,逐步缩小。尤其是,深入农村,扎根农村,举办半农半读学校,逐步缩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意义更为深远。
干革命,要有自觉革命的精神;对待艰苦的革命工作,要有勇于承担义务、不计个人得失的“志愿兵”的风格。革命的“志愿兵”,他们胸怀革命,志愿为中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服务,志愿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彻底解放贡献自己的一生。在过去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不论在战场上,在革命根据地里,也不论在蒋管区、敌占区,监狱里,法庭上,无数革命志士为了革命的需要,离乡背井,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终于赢得了中国人民大革命的光辉胜利。今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年代,仍然需要发扬这种自觉的革命精神!在艰苦的革命工作面前,要勇于充当“志愿兵”。
举办半农半读教育,是一项新的事业,革命的事业,需要一批志愿献身于这一事业的革命战士才能办好。我们希望在半农半读教育战线上,涌现出更多的“志愿兵”,把半农半读教育事业办得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