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多写多演小型革命现代戏 上山下乡为广大农民演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06
第2版()
专栏:

多写多演小型革命现代戏 上山下乡为广大农民演出
中南区戏剧工作者交流小戏创作和演出经验,认为小戏只写一事,矛盾集中,情节紧凑,语言通俗,农民看来亲切易懂;同时具有人物少,布景道具简单等特点,便于深入边远农村,送戏上门,也容易在农村业余剧团推广普及
本报讯 在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上,一批小型的革命现代戏受到各方热情的赞扬。大会专门就小戏的创作演出,组织了经验交流。
大会前六轮演出的小型戏曲,有湖南花鼓戏《补锅》、《打铜锣》、《烘房飘香》、祁剧《送粮》、河南的越调《扒瓜园》、曲剧《游乡》、京剧《传枪》、广西彩调《三朵小红花》、粤剧《女民兵》、湖北汉剧《借牛》、楚剧《双教子》等十六个。这批小戏都是各地创作者近一年多来,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许多剧作者在深入农村生活中,亲身感受到广大农民渴望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体会到党提出的文艺要面向农村,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性。因此,他们积极创作了大批短小精悍,便于上山下乡的小型戏曲节目。这十六个小戏,就是从他们的大量创作中挑选出来的。其中一部分节目,在参加这次会演之前,已在农村演出。仅《补锅》、《打铜锣》就分别由六七十个剧团演出二千场以上。农民对小戏中的先进人物念念不忘,常常拿来对照自己,把小戏当作生活的指导。
这批小戏的最大特点是短小精悍,轻便灵活,便于剧团深入边远农村,送戏上门。每个小戏大都只写一件事,解决一个问题,矛盾集中,情节紧凑,不拖泥带水,语言通俗,有地方色彩。因此,农民看来亲切易懂。戏里的人物不多,一般每戏三五人,少的只有两人。湖南的三出花鼓小戏,总共只有十个人物。布景、道具也都比较简单,舞台上有的一桌两椅,有的一树一石,并尽量采取软景和幻灯布景。
这些内容好的小戏,由于人物少,布景、道具简单,不仅便于送戏上门,而且也容易在农村业余剧团中推广、普及。例如,花鼓戏《打铜锣》、《补锅》、越调《扒瓜园》和楚剧《双教子》等,在农村演出后,农民非常欢迎,不断点名要看。许多业余剧团就都很快把这些小戏学到手,自己上演。这几个戏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业余剧团在演出,对满足广大农民需要,起了一定的作用。
取材于现实生活,具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是这批小戏的又一特点。人们称赞这批小戏“小中见大,发人深思”。它们所表现的虽然都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只是雨后排水、货郎担上山卖货、补锅、烘茶、鸣锣关鸡鸭、老一辈传枪以及小孩子拣麦子等等生活中常见的小事,但却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人民内部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社会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思想之间的斗争,对广大农民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越调《扒瓜园》立意高,思想性强,是许多优秀的小戏中的一个。它描写贫农宋老发一家三口人,在雨后排水的时候,发现自留地恰好挡住排水出路,于是,经过一场小的纠葛后,愉快地牺牲了四分自留地,维护了队里的四亩瓜地,紧接着又进一步服从大集体的利益,扒开心爱的四亩瓜地,拯救被淹的邻队的四百亩高粱地。雨后排水本是农民常见的事,演出时间也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可是通过这一家普普通通的贫农社员的形象,却教育了人民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局部和全局的关系。
由于小戏写作和排练的时间短,能及时反映我国突飞猛进的建设事业,歌颂层出不穷的好人好事,鞭挞各种旧思想,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更好地发挥艺术的战斗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